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五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五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二)《昆虫记》 本题考查对《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1.《昆虫记》曾获得_诺__贝__尔__奖__提__名__,它的作者法布尔被
誉为“_昆__虫__界__的__荷__马__”。
2.《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属于书中的动
物的一项是( D )
A.象鼻虫、蟋蟀
B.蜘蛛、蜜蜂
C.螳螂、蝎子
因为它有着安静且平和的本性,居住得十分隐 蔽,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文学、文化常识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
合称“四书”。 “四书”不包括《诗经》
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既是“三词
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
名著阅读
此段文字选自法布尔的《__昆__虫__记__》,主要讲述的是 _会__缝__纫__的__蜜__蜂__采__集__东__西__储__藏__蜜__和__卵__,__以__及__这__些__切__叶__蜂__把____ _树__叶__子__割__成__小__片__包__裹__收__获__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示例一: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 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 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表现出他 的反抗精神;退学后,他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 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 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上面文段选自作品《____红__星__照__耀__中__国____》,文中的 “我”指的是____埃__德__加__·斯__诺______。
(2)选取这部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说出其性格特征或精 神品质。 开放性问题,任意选择一个人物,结 示例:毛合泽所东学,知具识有进强行烈描的述爱,国言心之和有责理任即感可,。具有不 懈进取的奋斗意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具有大公 无私、纯朴善良、爱憎分明的性格……(回答合理即可)
名著阅读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 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启示类的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自 己的想法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名著阅读
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 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 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 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 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人教版八年级·上
专题五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文学、文化常识
1.填空。 本题考查‘新闻’的相关文学常识。 (1)新闻,狭义上又称____消__息____,通常分为__动__态__消__息___、 __综__合__消__息__、__典__型__报__道__、__新__闻__述__评__四类。新闻在结 构上一般有____标__题____、____导__语____、___主__体_____、 ___背__景___、____结__语____五部分,其中___标__题_____、 ____导__语____、___主__体_____是主要部分。
D.骆驼、恐龙
名著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快看啊!这里有一种会缝纫的蜜蜂。它剥下开有黄 花底的刺桐的网状线,采集了一团填充的东西,很骄傲 地用它的腮带走了。它准备到地下,用采来的这团东西 储藏蜜和卵。那里是一群切叶蜂,在它们的身躯下面, 带着黑色的,白色的,或者血红色的,切割用的毛刷, 它们打算到邻近的小树林中,把树叶子割成圆形的小片 用来包裹它们的收获品。
名著阅读
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 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 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 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 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 上天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对哪一事 件的评价( B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文学、文化常识
(2)请写一写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 日风俗。 本题考查日常的诗句积累情况,注意日常的积累。
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风俗: 登高插茱萸
名著阅读
本题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红星照耀中国》 1.1937年,美国作家_德__加__·_斯__诺__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英国一经问世,立即轰动世界,畅销海内外,并多 次翻译再版。从此,西方人才开始了解_中__国__共__产__党__人_ 的真实生活。
名著阅读
4.[2019•温州]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11页第4题第(1)、(2)题。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
些方面的内容来凸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
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开放性问题,任意选择一个人物,结 合所学知识进行描述,言之有理即可。
名著阅读
4.[2018•凉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虫,朝 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 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 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 不怕的小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
以上文字节选自__法__国__(国籍)__法__布__尔__(人名)的《_昆___虫__记__》, 该书被誉为“__昆__虫__的___史__诗___”。
文学、文化常识
C.高尔基的《童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作者一 段沉重的童年往事,感情基调严肃低沉,但通过“阿 廖沙”的眼光描述出来,作品又不乏天真烂漫的色彩。
D.《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 共同编著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出自其中。
【答案】B
文学、文化常识
3.[2019•滨州改编]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 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 弱冠、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 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 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B
是辛弃疾所作,而非苏轼
文学、文化常识
本题考查关于节日的文化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4.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
源远流长,五彩斑斓。 (1)请根据诗意或词意填写相应的传统节日,使句子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清__明___。 B.年年_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午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元__宵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中__秋___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名著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最后,这个庞大的大家庭消失了。这些小蛛
纷纷被飘浮的丝带到各个地方。原来背着一群孩子的荣 耀的A变成了孤老。
【乙】B有着十分美丽而动人的身材,非常聪明的 头脑,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就是它那种非常奇怪的窠巢。 但是,知道这种小昆虫的人却是很少的。甚至有的时候, 它们住在某一家人的火炉的旁边,但是,这户人家竟然 对这个小邻居一无所知。
示例二: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 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 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 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等,这 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名著阅读
示例三: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 才能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 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 内容能凸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名著阅读
(1)选段中的A、B所指的两种昆虫分别是_狼__蛛__(_狼__蛛__母__蛛__)、 __舍__腰__蜂____。
(2)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谈谈A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平时过着游猎生活,嗜杀成性,但抚养子女却 体贴入微。
名著阅读
(3)【乙】段中为什么对于B这个小邻居,“这户人家” 竟一无所知?
文学、文化常识
(2)消息的最大特点是__时__效__性__强____和___真__实__客__观___。消息 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
(3)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 闻报道体裁。通讯有三个显著的特点:___新__闻__性_____、 ___文__学__性_____、____评__论__性____。
文学、文化常识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鲁迅的小说,塑造了闰土、孔乙己等许多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至今仍有着顽强的艺术
生命力。
表述的是“铭”这种文体。
B.“说”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
含颂扬、鉴戒之意。
名著阅读
3.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大雪山时,这些衣
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 不少。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 了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 出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告诉我:“在这个山峰上, 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 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