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_郑明进
四、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为教学生成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把学生当作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已பைடு நூலகம்的知识及经验。
⑴探究式教学: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精心安排好几个课堂活动,如“画一画”,让学生推测水平岩层在内力与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形成怎样的地表形态?要求学生绘出图形。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不同点。特别培养学生野外观察的能力,通过展示野外景观图,让学生分析判断,即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本节课从学生完成的学习任看,基本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⑤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断裂错开,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2、[比一比]
①如何区别背斜向斜?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列举复杂的褶皱形态,让学生明确复杂的褶皱仅从形态上区分是不科学的,教师再利用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明确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然后让学生完成背斜和向斜比较表。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边演示火山构造动画,边结合实例,如长白山的主峰、哥伦比亚高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火山形成的知识。
三、课堂总结
[说一说]
请学生叙述本节课的收获,提出学习上的疑惑。
四、拓展练习
[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80页活动题。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标准中的“分析”属于理解性的知识层次。2、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及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3、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本节课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本节课课前人准备好一些褶邹和断层,背斜和向斜的景观图片,准备好相关动画及一些实验器材,为完成本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⑵图表规纳化:图表归纳是以地理概念为载体,以建构概念间知识联系为支架,通过知识连接,促进知识生长,训练思维方法。
⑶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片、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华山、庐山、泰山、珠穆朗玛峰、日本富士山等图像,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进而提出问题: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以上所展示的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再导入新课。
2.通过阅读及动画演示,知道火山的形成过程,了解火山的组成。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读图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③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④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教师可做以下演示实验:手握细竹竿的两端,用力向里弯曲,可以看到细竹竿从中部先断,以此说明背斜顶部容易受到侵饰。
二、教学新课
㈠褶皱山与断块山
1、[画一画]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补充关于地层新老关系的相关内容,课件展示水平岩层示意图,并提出问题:水平岩层在内力与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形成怎样的地表形态?要求学生绘出图形。然后,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对所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
②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②假如你是一位地理受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从外貌景观的区别及地质构造的差异两方面进行比较。
背斜和向斜比较表
3、[看一看]
教师展示一组山岳地貌,让学生判断其地质构造属于背斜、向斜或断层当中的哪一种,以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㈡火山
[读一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1页课文有关内容思考:
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地理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
⑴预习本节课
⑵完成本节课的预习练习。
⑶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㈠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比,了解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断块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