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上(13)——词类活用 (2)
古代汉语上(13)——词类活用 (2)
现代汉语在成语、方言、俗语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粉身碎骨 左右局势 汗牛充栋 铁了心
名词的活用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即“以之为……”,公式是: n+o→以o为n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糓梁·僖八)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 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睹其-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巫峡)
(2)以偏代正(以偏概全,以偏代偏正结构)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22) 乱罚无罪,杀无辜。(尚书•无道)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可灵活译为“尊敬”和“爱护”,但这并不
是“老”和“幼”的实际词汇意义,而是从语法关系 上辗转而来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叹词
词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 类 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 活 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 用 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
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3)“中心语的省略”。其例有:
将军身披坚[甲]执锐[兵],伐无道[之君]。 千里遨游,冠盖相望,乘坚[车]策肥[马], 履丝[鞋]曳缟[衣]。 (晁错·论贵粟疏)
同样的语言材料、语言事实,我们对之解释、看问 题的角度不同,其结论自然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英语the poor the rich 亦如此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刘
邦以亭长身份为阳城县送被罚做劳役的罪人去俪山,
这些罪犯多在半路逃跑了。) (汉书·高帝纪)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
2. 表示工具或依据、方式
名词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代词“之、我”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从左右,皆肘之。(左·成二) 公子怒,欲鞭之。(左·僖23)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翻译时一般可将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译为一个状 中结构, “肘之” ——用胳膊肘撞击他。 “鞭之” ——用鞭子抽打他。 “履我” ——替我穿上鞋子。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当名词不是作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时,它的前 面和後面带上介词结构,这个名词用如动词。
1. 表示方位,处所,时间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夸父逐日)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刘邦
以亭长身份为阳城县送被罚做劳役的罪人去俪山,这些 罪犯多在半路逃跑了。) (汉书·高帝纪)
1. 表示方位,处所,时间
名词作状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夸父逐日)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甘茂列传)
件下 活用为动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
策·齐策)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商君
书·更法)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7.特指代词“者”前,“所”後的名词用如动 词。
古代汉语
上节内容回顾
• 膑生阿、鄄之间 • 则以(根据)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
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
辈 • 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如使动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贾谊《过秦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 上,破军次之。(孙子·谋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表示方位,处所,时间 表示工具或依据、方式 表示对人的态度 表示比喻“像…一样”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在以下七种语言环境中用如动词
1 . 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左·宣二年) 距关毋內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以上表示方式、工具、依据。 风起云涌,星罗棋布,狼吞虎咽,土崩瓦解, 龙飞凤舞,狐疑,蜂涌而至,席卷全球,蚕食 鲸吞,囊括
——以上表示比喻。
南下 北上 东进 西行
——以上表方向。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4.连用的两个名词,其中一个有可能用 如动词。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
记·大学)
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汉书·贾谊传)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5.能愿动词後的名词用如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名词,食物。后
“食”动词,吃。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
的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属于词兼类。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
形容词的活用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 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即 “以之为…”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庄子·天运·东施效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
输)不可谓知类——这不可以叫做推理。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这类语言情况,另有三说: (1)修辞上的代称,以事物的特征代称该事物,同一 个事物有不同的特征,可以有不同的代称。如同是“马”, 就可以有多种代称: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
秋·上农)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
(战国策·魏策)
请句践女女于王。(国语·越语)
名词如果充当了句中的主语或动词的宾语,尽 管它带上了介词结构,也不用如动词。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遂置姜氏於城颍。(左传·隐公元年)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汉书•鲍宣传)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 表示比喻“像……一样”
名词作状语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狼)
有狼当道,人立而泣。
(马中锡•中山狼传)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项羽本纪)
现代汉语遗留:
名词作状语
面授 函授 刊授 首肯 斧正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油印 铅印 刀耕火种 车载斗量
现代汉语: 重男轻女 幸灾乐祸 贵耳贱目 不耻下问 “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
动词的活用
(一)一般动词用如名词
一般动词用作名词,这种情况中,大多数可看 作兼类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前人之述备矣。 于是余有叹焉。
成语:追亡逐北, 招降纳叛。 也可以看成是以偏概全。
动词的活用
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应理解为“使之成为…… ” 公式是:n(v) +o →使o成为n(v)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公
22)(晋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31年) 赵王之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
策·赵策)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活用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如“端正党风”,“纯洁组织”、“丰富生活” 等。古代汉语的使动更为普遍。动词、形容词、 名词都可用如使动。
名词活用作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现代汉语: 杀富济贫 访贫问苦 奖勤罚懒 纠偏 支左 护短 党同伐异 贻笑大方(之家) 驾轻(车)就熟(路) 为人作嫁(之衣) 防微(之事)杜渐(之行)
这种现象还进一步影响到现代汉语的构词: 先生(之人) 后生 中坚 黔首 尚书(尚,执掌) 司 令 将军(率领大军的人)
形容词的活用
半矣
•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 (照)之
1.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2. 齐使以为奇 3. 遂以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