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科学基础与教育1

脑科学基础与教育1

脑科学基础与教育脑科学1(综合)单选题:1. 中枢神经系统中,哪个结构是机体重要的生命中枢A.延髓B.脑桥C.中脑D.脑干2. 帕金森症是由于大脑黑质部位的哪类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A.多巴胺能B.胆碱能C.古氨酸类D.γ—氨基丁酸3. 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是A.Na+内流B.Cl—内流C.Ca2+内流D.K+外流4. 关于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阈下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幅度低B.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幅度大C.随传导距离增加动作电位幅度递减D.不同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和时程不同5.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的形成是由于A.K+外流B.Na+内流C.Ca2+内流D.K+内流6. 动作电位沿单根神经纤维传导时,其幅度A.逐渐减小B.先减小,后增大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7.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A.Na+通道开放B.Ca2+通道开放C.K+通道开放D.钠泵激活8.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A.Na+通道开放B.Ca2+通道开放C.K+通道开放D.钠泵激活9. 关于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叙述,错误的是A.是兴奋在有髓纤维上的传导方式B.局部电流发生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C.传速快,耗能多D.呈双向性传导10. 视网膜上只有视锥细胞分布的区域是A.视神经乳头B.黄斑C.中央凹D.视网膜周边部11. 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A.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C.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圆窗—内耳D.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12. 与色盲有关的是A.视锥细胞B.视杆细胞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13. 神经末梢兴奋与其神经递质释放之间的耦联因子是A.Na+B.K+C.Ca2+D.Cl—14. 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在A.胞体B.树突始段C.轴突D.轴突始段15. 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双向传递B.不易疲劳C.突触延搁D.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16. 脑内多巴胺主要由哪一部位合成A.尾核B.苍白球叶C.壳核D.黑质17. 下列指标中最适用于检测睡眠深度的是A.呼吸变化B.脉搏改变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18. 慢波睡眠的特征是A.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B.生长素分泌减少C.对促进生长、体力恢复有利D.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19. 与睡眠有关的主要神经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B.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C.乙酰胆碱和多巴胺D.乙酰胆碱、多巴胺和5—羟色胺20. 关于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站B.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C.与大脑皮质的联系称为丘脑皮质投射D.感觉接替核属非特异投射系统21. 关于脊休克的叙述,正确的是A.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B.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收缩C.发汗反射亢进D.大、小便失禁22.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A.交感神经中枢B.副交感神经中枢C.内脏活动调节中枢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枢23. 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A.脑桥B.延髓C.中脑D.丘脑24. 损伤下述哪一结构,动物食欲增加而逐渐肥胖A.下丘脑外侧区B.下丘脑腹内侧核C.下丘脑乳头体核D.下丘脑前区25. 谈论杨梅时引起唾液分泌是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C.非条件反射D.自身调节活动26. 一般优势半球指的是下列哪项特征占优势的一侧半球A.重量B.运动功能C.感觉功能D.语言活动功能27.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是A.能形成条件反射B.有第一信号系统C.有学习记忆能力D.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28. 与学习和记忆机制有关的结构主要是A.蓝斑核B.脑干网状结构C.海马D.中缝核29. 习惯化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学习A.联合型学习B.非联合型学习C.经典条件反射D.操作式条件反射30. 若中央前回底部前方的Broca三角区损伤,可导致A.运动性失语B.失写症C.感觉性失语症D.失读症31. 关于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中,错误是A.结构的完整性B.功能的完整性C.单向传导D.相对不疲劳性32. 神经胶质细胞不具有A.修复和再生能力B.绝缘和屏障作用C.产生动作电位能力D.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作用33. 关于脊休克发生时脊髓反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反射消失B.是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所致C.反射恢复过程中,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复杂的反射后恢复D.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和发汗反射往往减弱3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脊休克的表现A.大、小便失禁B.外周血管扩张C.断面以下脊髓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D.发汗反射消失35. 下列对皮层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叉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B.功能定位总的配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配布为正的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越大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36. 关于基底神经节不正确的论述是A.与随意运动有关B.损伤后可出现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C.切除大脑皮层的猿猴,运动功能基本协调D.是皮层下重要的躯体运动调节中枢37. 边缘系统不包括A.岛叶B.中央后回C.杏仁核D.隔区38. 关于非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条件反射无关B.数量有限C.反射弧固定D.形式低级39. 关于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后天形成B.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形成C.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D.有高度的适应性。

单选题:1. 大量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是造成帕金森症的原因,这些神经元位于大脑的A.扣带回B.红核C.海马D.黑质部位2. 增加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浓度会导致A.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B.锋电位幅度加大C.去极化速度加快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3. 细胞兴奋的标志是A.产生局部电位 B.产生动作电位C.产生突触后电位 D.产生后电位4.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相的形成是由于 A.K+外流B.Na+内流C.Ca2+内流D.K+内流5. 用来解释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原理的学说是A.全或无学说B.局部电流学说C.跳跃式传导学说D.局部兴奋学说6. 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是A.Na+B.Ca2+C.K+D.Ach7. 感光细胞分布在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视网膜8. 视锥细胞的作用A.感受强光但不分辨颜色B.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C.感受弱光但不分辨颜色D.感受弱光并分辨颜色9. 听觉器官分为A.外耳、中耳和内耳B.外耳道、中耳和耳蜗C.外耳、中耳和前庭D.耳郭、听骨链、前庭和三个半规管10. 视神经乳头存在于A.视锥细胞B.视杆细胞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11. 军装多为绿色,从视觉生理来说,其依据是A.色盲中红绿色盲最常见B.视杆细胞无色觉C.绿色亮度较低D.绿色视野最小12. 维系机体和大脑运转的能量来源是:A.葡萄糖B.淀粉C.脂肪D.蛋白质13. 递质共存的正确叙述是A.一个核团的多个神经元内共存同一种递质B.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C.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相同的递质D.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递质和一种调质14. 关于脑电图a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闭目时消失B.为感觉刺激所阻断C.睡眠时出现D.正常人不出现15. 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睡眠A.12 hB.5—6 hC.7~9 hD.10~11 h16. 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A.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B.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C.多极神经元、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D.中枢神经元、外周神经元17. 脊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的原因是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C.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D.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18. 反射所需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A.效应器的敏感性高B.感受器的敏感性低C.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快D.中枢突触多19. 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A.内脏和躯体活动的整合中枢B.交感神经的较高级中枢C.副交感神经的较高级中枢D.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20. 防御反应区主要位于A.延髓B.低位脑干C.脑桥D.下丘脑21. 损伤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致A.动物拒食B.动物多食C.动物饮水增多D.动食拒食和饮水减少22. 人类反射包括A.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第一信号系统B.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D.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23. 次要半球的功能是A.内分泌调节B.特异性感觉功能C.非词语性认识功能D.自主性神经调节24. “望梅止渴”是由于A.交感神经兴奋所致B.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C.条件反射所致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25. 敏感化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学习A.联合型学习B.非联合型学习C.经典条件反射D.操作式条件反射26. 学习的形式主要包括A.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C.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D.习惯化27. 若损伤额中回后部,可导致A.运动性失语B.失写症C.感觉性失语症D.失读症28. 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对一传递B.突触延搁C.单向传布D.易疲劳29. 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许多突起B.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C.与相邻细胞形成突触D.具有支持作用30. 边缘系统不包括:A.岛叶B.中央后回C.杏仁核D.隔区31. 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B.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C.数量有限D.建立后可以发生消退32. 关于语言优势半球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遗传有关B.人和动物共有的现象C.成人优势半球受损,多伴语言障碍D.后天形成33. 受损害后不会引起语言功能障碍的脑区是:A.Broca三角区B.大脑皮层顶叶C.颞上回后部D.额中回后部多选题:1. 根据ORAC值可以断定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食物是:A.红葡萄酒B.草莓C.葡萄干D.菠菜2. 常见的颅内病毒性感染:A.乙型脑炎B.脑膜炎C.脊髓灰质炎D.脑脓肿3. 情感障碍就是心境的异常,常见的心境障碍为A.广场恐惧症B.双极紊乱C.抑郁症D.强迫障碍4. 陈述性记忆包括A.情景记忆B.运动技能记忆C.语义记忆D.情绪记忆5. 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方式是A.化学性突触传递B.第二信使系统传递C.神经—肌接头处的传递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6. 与K+外流有关的是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最大复极电位D.终板电位7.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A.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B.绝缘性C.双向性D.相对不疲劳性8. 视杆细胞A.离中央凹愈远分布愈少B.对光刺激较视锥细胞更敏感C.对色光很敏感D.分辨能力较低9. 视锥细胞的特点是A.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B.与夜盲症的发生有关C.主要感受强光刺激D.主要分布于中央凹10.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B.由突触前膜释放C.曲张体是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释放递质的部位D.受体阻断剂可阻断递质的传递作用11. 关于脑电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皮层的自发电位变化图B.正常成人安静、清醒、闭目时出现α波C.兴奋、睁眼时出现β波D.困倦时出现θ波12. 下列描述中,发生在快波睡眠期(REM)的是A.眼球快速运动B.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C.生长素分泌明显升高D.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13. 关于脊休克的叙述,正确的是A.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暂时丧失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14. 关于基底神经节的主要功能,包括A.调节随意运动的稳定B.控制肌紧张C.与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有关D.与完成本能反射有关15. 关于巴彬斯基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原始的屈肌反射B.正常人不出现C.为一种非条件反射D.为锥体系受损的体征16. 边缘系统包括A.丘脑下部B.苍白球C.隔区D.丘脑前核17. 关于皮层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时不发生肌群的协同性收缩B.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C.运动越精细的肌肉其代表区越大D.其4区支配肢体近端的肌肉18. 下列哪项功能属于小脑A.调节内脏活动B.调节肌紧张C.维持姿势D.协调随意运动19. 人类小脑受损后会出现A.运动共济失调B.肌张力减弱C.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D.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层代偿而缓解20. 下丘脑对机体功能的调节包括A.呼吸运动调节B.摄水功能调节C.防御功能D.生物节律调节21. 下丘脑对机体功能的调节包括A.呼吸运动调节B.摄水功能调节C.防御功能D.生物节律调节22. 下列哪些部位与情绪反应有关A.内嗅皮层B.下丘脑C.中脑中央灰质背侧部D.海马回23. 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B.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C.数量有限D.建立后可以发生消退24. 关于语言优势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人优势半球受损,多伴语言障碍B.人和动物共有的现象C.往往集中在一侧半球D.后天形成25. 受损害后会引起语言功能障碍的脑区是A.Broca三角区B.角C.颞上回后部D.额中回后部26. 属于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是A.a波B.θ波C.γ波D.δ波27. 慢波睡眠的生物学意义是A.学习和记忆B.生长发育C.精力的恢复D.体力的恢复28. 睡眠时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有A.嗅觉和触觉功能降低B.胃液分泌和发汗功能减弱C.体温降低D.运动反射和肌张力降低29. 去大脑僵直时A.伸肌紧张性亢进B.屈肌紧张性降低C.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优势D.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作用减弱30.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快波睡眠)的生理作用是A.促进学习和记忆功能B.促进体力的恢复C.促进精力的恢复D.蛋白质合成增加31. 帕金森病患者A.随意运动减少 B.肌紧张增强C.出现面具脸D.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供应不平衡32.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A.感觉的高级中枢 B.调节随意运动C.调节躯体平衡D.调节肌紧张33. 下丘脑的功能包括A.调节自主性神经系统的活动B.对内分泌功能的整合作用C.调节内脏活动D.生物节律的控制34. 参与应激反应传出途径的是A.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B.旁中央上行系统C.交感肾上腺系统D.迷走-胰岛素系统35. 对于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旦建立后,不会消退B.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C.“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D.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条件反射活动的功能系统36. 对于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旦建立后,不会消退B.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C.“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D.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条件反射活动的功能系统37. 学习和记忆的机制涉及A.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B.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C.脑内蛋白质的合成D.新突触联系的建立38. 优势半球的特点是A.多为左侧大脑半球B.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C.少年时受损可在对侧重建D.与用哪只手劳动的习惯无关多选题:1. 人类的光感受器细胞是A.双极细胞B.视杆细胞.水平细胞D.视锥细胞2. 根据ORAC值可以断定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食物是:A.红葡萄酒B.鱼C.葡萄干D.菠菜3. 常见的颅内细菌性感染:A.乙型脑炎B.脑膜炎C.脊髓灰质炎D.脑脓肿4. 常见的焦虑障碍为: A.广场恐惧症B.双极紊乱C.惊恐障碍D.强迫障碍5. 非陈述性记忆包括:A.程序性记忆B.运动技能记忆C.语义记忆D.情绪记忆6.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特点是A.膜内电位低于膜外B.该状态下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C.稳定的直流电位D.是K+离子的平衡电位7.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A.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B.绝缘性C.双向性D.具有时间延搁8. 视锥系统的特点是A.主要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凹处B.主要感受强光刺激C.分辨能力低D.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9. 近视眼的特点是A.远点和近点都比正视眼近B.物象聚焦在视网膜之前C.可用凸透镜矫正D.可能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短10.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间兴奋的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正确的是:A.单向传递B.电化学反应C.时间延搁D.易疲劳11. 对脑电波的正确叙述是:A.成人清醒状态下以α或β波为主B.成人清醒时,若有θ或δ波说明脑部有病变C.α波是皮层处于紧张活动时的表现D.δ波在婴儿期和成人极度疲劳时可出现12. 下列描述中,发生在快波睡眠期的是:A.眼球快速运动B.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C.生长素分泌明显升高D.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13. 发生脊休克时:A.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消失B.血压下降C.发汗反射亢进D.尿、粪滞留14. 边缘系统包括:A.边缘叶B.苍白球C.隔区D.丘脑前核15. 关于皮层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叉性支配为主B.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C.运动越精细的肌肉其代表区越大D.其4区支配肢体近端的肌肉16. 下列哪项属于小脑的功能:A.调节内脏活动B.维持身体平衡C.调节肌紧D.协调随意运动17. 有关小脑前叶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节肌紧张B.对肌紧张的调节既有抑制又有易化作用C.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的冲动D.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18. 下丘脑对机体功能的调节包括:A.体温调节B.呼吸运动调节C.防御功能D.生物节律调节19. 下列脑区中与情绪反应关系密切的是:A.海马回B.蓝斑核C.下丘脑D.杏仁核20. 关于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来就有的B.数量有限C.反射弧固定D.与条件反射无关21. 关于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后天形成B.数量无限C.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形成D.有高度的适应性22. 脑电δ波的特点有:A.大脑皮层占位性病变时可以出现B.为频率最低的脑电慢波C.在婴儿以及在成人极度疲劳时出现D.在麻醉状态下可出现23. 关于异相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快速眼球转动B.脑电出现去同步化快波C.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D.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24. 去大脑僵直动物的主要表现是:A.伸肌紧张性亢进B.动脉血压下降C.切断脊髓背根,肌僵直现象消失D.屈肌紧张性减弱25. 小脑功能异常可能出现的现象有:A.肌紧张减低B.意向性震颤C.站立不稳D.位置性眼震颤26. 脊髓中的内脏活动中枢有:A.排便中枢B.呕吐中枢C.排尿中枢D.呼吸中枢27. 大脑皮层调节内脏活动的主要结构是:A.颞叶B.枕叶C.额D.边缘叶28. 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是:A.隔区B.下丘脑C.海马回D.苍白球29. 对于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机体后天获得的B.一旦建立后,不会消退C.“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D.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条件反射活动的功能系统判断题:1. 脑的外部有颅骨和脑脊膜包裹,内部有脑脊液浸润,共同构成了对大脑的保护2. 近视(myopia)患者因眼球过长,平行光线在玻璃体内聚焦,再在视网膜上形成散焦光斑,视网膜像模糊不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