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20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目录
前页
后页
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 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 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 经济基础。
目录
前页
后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 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 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 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 的问题。
目录
前页
后页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 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 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 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 为一种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 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 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 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 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后页
1949年 10月3日至 1951年5月 21日,中 国同各国 建交情况。
目录
前页
后页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 为斯大林70岁祝寿时合影。
目录 前页 后页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 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上 签字。
目录 前页 后页
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 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 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录
前页
后页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第三,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才能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目录
前页
后页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第一,无产阶级在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 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三,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 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 义过渡。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目录
前页
后页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 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 采取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 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开辟了中国 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 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 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 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 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目录
前页
后页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 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
96.3% 70%
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 比例图
目录
前页
后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从1952年开始,全国农业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 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又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 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 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商 界人 士和 广大 群众 一同 欢呼 社会 主义 改造 的伟 大胜 利。
目录
前页
后页
首都各界庆祝北京市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目录
前页
后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赎买采取了“四马分肥” 的利润分配形式,即把企业利润按所得税、企 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 行分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采取了定 息的形式。 把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
目录 前页 后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偏差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 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初级社 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拔苗助长。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 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将高度集中统 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固定化 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目录
前页
后页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 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目录 前页 后页
手工业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 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 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即手工业供销小 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正在生产杭州伞。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 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目录
前页
后页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 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10-15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 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 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目录
前页
后页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 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 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93%
70%
93%
目录
前页
后页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造资本 主义工商业,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
1952
1949 Text
145%
48.5%
工业
农业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 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 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 主义革命来解决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目录
前页
后页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朝鲜战争爆发后, 1950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 次会议上号召 “全国和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 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 衅”。
目录
前页
后页
1950年2月22日, 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 科签订《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
目录
前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国营经济主导,同时包括个体、合作社、私 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