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小孤山》ppt
陆游
• • • • • • •
矶 jī 燧 suì 窦 dòu 潦 lǎo 巉 chán 上干云霄 gān 榭 xiè
• • • • • • •
鹘 抟 蠡 葭 赪 湓 汲
hú tuán lǐ jiā chēng pén jí
理清作者的行踪
•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 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 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 湓浦
烽火矶: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 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 翠蔓,罗络其上,如宝 装屏风。
•方法: 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
烽火矶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 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 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 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 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 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 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 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 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 曰“安济夫人”。绍兴初, 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 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 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陆游
小 孤 山
小孤山简介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 松东长江中。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 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 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 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 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 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 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 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 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 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 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 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 上的大孤山。 “海门石柱”、“长江 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 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 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 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 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 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 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 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陆游一手持剑,一手执笔
抗金 作诗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 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 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开封)。徽 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 改元靖康。不久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宗都成了金人 俘虏。这是不是陆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 为己任?
陆游名句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澎 浪 矶
小孤山简介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 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 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 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 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 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 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 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 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 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 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 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 “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小 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 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 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 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 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 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 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 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 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 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 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 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 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
小孤山简介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 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 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 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 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 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 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 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 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 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 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 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 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 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 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 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 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 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 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 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 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 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 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2)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 甚可壮也。 (2)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 抓住一只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 常壮观。
• (3)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 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 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 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 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 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 第二段译文: •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 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 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 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 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 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 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 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 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 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 (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 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 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 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 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本文的行文思路
• 第一段:写烽火矶,是为了与下文的小孤山 进行对比。 • 第二段:写从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重点 写小孤山澎浪矶,把读者引入胜境。 • 第三段:第二天从彭蠡口至盆浦口沿途所见。
• 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 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 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 • 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 也。 (4)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
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 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
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 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 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第一段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 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 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 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 (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 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 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 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 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 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 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 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陆游与梅花
陆游号放翁,一生酷爱梅 花,咏梅之诗多至百余首,且 认为只有节义之士,脱俗之笔 才配得上题咏梅花。他在《梅 花绝句十首》中说到:子欲作 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 尘,只恐梅未肯。陆游爱梅之 甚,到了痴迷的程度,竟盼望 能分身而遍赏天下之梅:何方 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 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 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 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 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 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 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 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 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 (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 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 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 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 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 激情。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 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 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 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