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能检验工试题(一)一、选择题1.T12A钢半成品出现网状碳化物时应采取( C )处理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球化退火 D.淬火+球化退火2.在加热温度相同时,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晶粒( B )。
A.越粗大 B.越细小 C.中间值 D.不确定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在珠光体形成前,先析出铁素体或渗碳体,常称之为(A )。
A.先共析相 B.共析相 C.共晶相4、GB/T229-2007规定:室温冲击试验要求的温度范围为(C )。
±℃B、20±5℃C、23±5℃D、23±2℃A、2025、GB/T229-2007规定:冲击实验结果应至少估读到( A )J或0.5个标度单位。
A、0.5B、1C、1.5D、26、3Cr2W8V属于(C )A、亚共析钢B、共析钢C、过共析钢D、莱氏体钢7、GB/T231.1-2009明确提出( A )压头为标准型布氏硬度压头。
A、硬质合金球B、钢球C、金刚石圆锥D、都可以8、GB/T230.1-2009规定总两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至少为压痕直径的( D )倍。
A、1B、2C、3D、49、能使C左移的元素是( A )A、Co、AlB、Ni、MnC、Cr、VD、Mo、W10、.热酸侵试验一般要求温度控制在(D )℃范围内。
A、50-60B、50-70C、70-80D、60-8011、一般认为钢中产生白点的原因是( C )所导致的。
A、非金属夹杂B、氧和内应力C、氢和内应力D、热应力12、.标准GB/T228-2002规定:圆形试样的夹持端和平行长度之间的过度弧的半径应大于( C )A、0.45DB、0.60DC、0.75DD、0.80D13、标准GB/T229-1994规定,作-20℃低温冲击试验时试样从恒温装置中移出的温度补偿为( A )℃。
A 、1-2B 、1-3C 、2-3D 、2-514、布氏硬度值大于等于100时应修越至( D )A 、一位小数B 、两位小数C 、0.5D 、整数15、A3、Ac3、Ar3中温度最低的是( C )A 、A3B 、Ac3C 、Ar3D 、不确定16、 GB/T228-2002规定:原始标距用符号( B )表示。
A 、LB 、L 0C 、L uD 、L c17、 GB/T228-2002规定:抗拉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C )。
A 、0S F R P m =B 、u P m S F R =C 、0S F R m m =D 、um m S F R = 18、 GB/T228-2002规定:A 80mm 表示原始标距为( D )mm 的断后伸长率。
A 、5.65SB 、11.3SC 、40D 、8019、调质处理是指( C )A 、淬火+低温回火B 、淬火+中温回火C 、淬火+高温回火D 、淬火+退火20、下列哪个热处理缺陷不属于淬火缺陷(D )A 、过热过烧B 、淬火裂纹C 、氧化脱碳D 、石墨碳二、判断题1、.热酸侵蚀试验一般采用1:1的盐酸水溶液加热作为侵蚀剂。
( √ )2、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的冷却速度越快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
(√ )3、 钢中的合金元素只有溶入奥氏体中才能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 √ )4、取样时应对样坯、试料和试样做出标记,以保证始终能识别取样的位置及方向。
(√)5、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是由铁素体、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
( х )6、不锈钢中含碳量越高,其耐腐蚀性就越好。
( ╳ )7、工件渗碳时,渗碳剂的活性太高将使渗碳层出现大块状或网状碳化物。
( √ )8、具有共晶转变的二元合金,其中具有共晶成分的合金的焊接性能最好。
( ╳ )9、总脱碳层深度是指从从产品表面到碳含量等于基体碳含量的哪一点的距离,等于全脱碳层加有效脱碳层的和。
( ╳ )10、标准10561中根据夹杂物的成分将其分为A 、B 、C 、D 四类。
(╳ )11、.一般地,碳钢的淬火温度比合金钢的淬火温度高。
(╳)12、钢材淬火后回火温度越高其硬度越低。
(√)13、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被称为莱氏体。
( √)14、高速工具钢淬火后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15、.用机油淬火时,油温越低冷却能力越好。
(╳)16、38CrMoAl由于含铝高,钢液稠,容易出现点状偏析。
(√)17、GB225-88规定,直径为100毫米的圆钢末端淬火试样应从直径1/4处取。
(╳)18、硫印试验可以用来评定钢中的硫含量。
(╳)19、显微镜的设计都是是最后放大的虚象成在250毫米的明视距离处。
(√)20、马氏体转变具有浮凸效应,而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则不具有浮凸效应。
(╳)三、填空题1、标准GB/T229-1994规定,作-80℃低温冲击试验时试样从恒温装置中移出的温度补偿为(2-3 )℃。
2、布氏硬度试验要求任一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的距离不小于压痕直径的( 2.5)倍,两相邻压痕中心间距离至少为压痕直径的(3)倍。
3、发纹检验最低计算长度为(2 )毫米,同一母线上相距(2 )毫米以内的两条发纹应以一条计算。
4.低碳退火钢的在拉伸力作用下拉至断裂的过程可以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屈服变形阶段、(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和局部缩颈阶段。
5.残余缩孔周围聚集着大量的气体和(夹杂)。
6.GB/T228-2202规定:标称直径为10毫米的的试样的尺寸公差为(±0.07 ),形状公差不超过(0.04 )。
7.GB/T229-1994规定:室稳冲击试验在(10-35 ℃)温度范围内进行,对于试验温度要求严格的应在(20 ±2℃)温度范围内进行。
8、GB/T10561-2005规定:对于A、B、C类夹杂物,如果两夹杂物之间的纵向距离d小于或等于(40μm)且沿轧制方向的横向距离s小于或等于(1μm),则应视为一条夹杂物或串(条)状夹杂物。
9、在规定温度下使试样在规定时间产生的蠕变身长率(总伸长率或塑性伸长率)稳态蠕变速率不超过规定值的(最大应力),称为蠕变极限。
10、锭型偏析产生的原因是在钢锭的结晶过程中由于结晶规律的影响,(柱状晶区)与(等轴晶区)交界处的成分偏析和杂质聚集所致。
四、简答题1简述残余缩孔与中心疏松形成原因的异同。
答:两者都是钢锭在冷却过程中钢液补充不足长生的,都富集大量的气体、夹杂,缩孔无法避免只能通过切头将其消除,而中心疏松可以通过减少钢液的气体、夹杂或者改进浇注工艺来改善。
2 简述不锈钢晶间腐蚀形成原因。
答:奥氏体晶界处产生“贫铬”现象所致,钢材处于敏华温度范围内,碳和铬都会从奥氏体晶粒内部向晶界扩散,并在晶界上生成Crr23C6致使晶界产生“贫铬”现象,当晶界上铬的含量下降到13%以下时,就失去了防腐作用,在腐蚀介质作用下晶界会被迅速腐蚀,即“晶界腐蚀”。
3、马氏体什么具有高硬度答:马氏体的高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和组织结构。
(1)碳的固溶强化;(2)亚结构强化,位错、细小孪晶;(3)弥散强化4简述魏氏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答:亚(过)共析钢在锻造、轧制、热处理时,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形成了粗晶奥氏体,同时冷却速度又较快,这时,除了使铁素体(F)或渗碳体(Fe3C)除沿晶界析出外,还有一部分铁素体(渗碳体)从晶界伸向晶粒内部,或在晶粒内部独自呈针、片状析出。
所以,生产中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P)组织的组织形态成为魏氏组织(W),前者为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则称为渗碳体魏氏组织。
4、简述洛氏硬度的特点。
答:操作简便迅速,可测定成品及薄件,并且测定的硬度值范围大。
但是当材料内部组织不均匀时,硬度数据波动大,测量不够准确,所以需要在被测工件表面上的不同部位测试3点,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洛氏硬度。
5、简述硫印实验原理。
答:用一定量的稀硫酸使之与硫化物发生反应而产生硫化氢气体,再使硫化氢气体与与印相纸的溴化银作用,生成棕色的硫化银沉淀,相纸上的深棕色印痕所在之处,便是硫化物所在之处。
6、为什么合金钢的淬火变形倾向小于碳素钢?答:1、合金元素的加入使得Ms降低,残余A增多,相变应力小。
2、合金元素的加入使得C曲线右移,临界冷却速度减小,合金钢一般油淬,有的甚至空冷即可淬火,碳素钢一般水淬,合金钢淬火应力小。
另外合金元素的加入使得屈服强度增加。
7、Cr12Mo1V1钢淬火后测试洛氏硬度,发现硬度值明显偏低,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答:(1)淬火时脱碳较为严重,在硬度试验前未将脱碳层完全去掉。
(2)淬火时的加热温度不足,保温时间不够或冷却速度过于缓慢等。
8、简述什么叫做二次硬化以及产生原因。
答:合金钢淬火后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回火时硬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出现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在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中碳化物析出使其含碳量降低,Ms升高。
冷却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导致硬度升高。
五、计算题1、写出共析反应方程式,并计算出珠光体中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的含量各是多少。
727℃解:A0.77 F0.0218+Fe3C6.69F=((6.69-0.77)/6.69)X100%=88%; Fe3C6.69=1-88%=12%(1分)2、维氏硬度试验:试验力F=98.07N;压痕对角线直d1=0.152mm,d2=0.148mm;求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0.1891F/d2=0.1891X98.07/0.150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