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图形色彩研究

中国传统图形色彩研究

中国传统图形的色彩研究【摘要】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儒家的五色世界、道家的无色世界、佛家的彩色世界、少数民族原始萨满色分析中国传统图形的色彩种类,从色彩角度认知中国传统图形,继承沿用传统色彩于现代设计中,创造东方文化意蕴的图形设计。

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推广中国形象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色彩;五色;无色;佛教;萨满传统色彩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地位美学家梁一孺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指出:“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

”色彩是伴随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最基本认识而产生。

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在经历了不同的自然条件选择和历史文化熏陶后,最终会形成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和国家。

这些不同民族和国家又会形成独特的色彩审美观,这些色彩会打上深刻烙印,比如中国红、美国蓝、阿拉伯绿等等。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的传统“色彩”。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中国的原色——五行五色说,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色彩原色观念,正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源于五行学说的赤(红)、黄、青(蓝)、黑、白被古人视为吉利祥瑞的“正色”,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

中国传统色彩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神秘的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色彩基调与传统文化观念相重合,不同的色彩表达了特定的观念理念。

用色重视色彩的心理效应,重视色彩的予以象征性,讲究视觉形式美感和视觉文化内涵。

五色体系经过两千年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美学的基础,构成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与结构。

中国传统图形文化中对“五色”的运用和搭配是中国当代设计师最好的学习宝典。

1.中国传统色彩的五行五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基础的就是“阴阳五行”,其中的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本质就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属于这五类的范畴,并且相生相克,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使得宇宙不断变化发展。

五色对应五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规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的系统信仰,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的美学基础,使感性的现实色彩渗入思辨的哲学领域。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逐渐由单色崇拜发展到五彩并重。

传说远古时代曾有记载“天皇氏尚青,地皇氏尚赤,黄帝氏尚黄,金天氏尚白,高阳氏尚黑”。

中国古代有“观物取象”之说,说明了中国古人的色彩观念模仿自然色彩变化的趋向。

从天地四方和自然物质基本属性再到四季变化中、时空变化的倾向性定位色彩,表现出古人本能性的哲学意义,这使中国色彩象征得以长久。

阴阳五行的阴阳说来源太极图最早出现在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可见其对中原文明的深远影响。

太极图来自于先民对太阳以及月亮的起落圆缺变化的理解。

古人认为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日月代表的太阳和太阴构成太一,黑白调和表示阴阳合一。

太极包含阴阳(黑白),阴阳生五行(五色)。

阴阳五行说把青、蓝加绿、红、黄、白、黑五色视为正色,也叫上五色,是最纯正的颜色,象征尊贵,而将其他间色只有五色之和才能够得到。

五色不仅服务于阶级礼制,同时揭示了色彩科学的基本规律,奠定中国古代五色观的美学思想基础。

中国古人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皇帝被称为“天子”。

“天”在中国古代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象征。

“天地玄黄”中,天的颜色是无尽的黑色,所以黑色在中国古代为万色之王,代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式原始图腾崇拜的对象——“天”。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重含义。

白色对应五行中的“金”,同时也象征着“无”,更对应着中国人的“善良”。

在中国众多古老的传说中,不光身穿白衣的仙人和仙女都是正义慈悲的化身,比如“吕洞宾”和“观音菩萨”;连妖精穿上白衣之后也变成善良的象征,比如“白娘子”。

同时,白色也是中国人悲伤的表现,在丧葬仪式中,白色也是主色。

红色在五行中对应着“火”,也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莫过于红色。

中国考古学者对史前遗迹发掘证明单色性是原始人的色彩特征。

红色在原始人看来,是血液和火焰的颜色,具有神奇的力量,如山顶洞人在遗骨周围撒上红矿粉末,希望死者能够回魂反体,亦或是灵魂不灭,表现出了对鲜血颜色的崇拜和一种对生命持续的向往。

象征着喜庆与吉祥,是趋凶化吉之祥瑞。

我国古代建筑中对红色的使用也十分普遍。

五行相生说认为,火生土,火为赤色,土为黄色,所以故宫建筑的墙面、柱子以及门窗也多用红色,寓意循环生化、吉祥之意。

中国民俗以红色为一切吉、喜、庆典的象征,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国旗国徽的设计均以红色为主色。

但是,在西方世界,红色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颜色。

在漫长的冷战期间,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华沙集团都笼罩在共产主义的红色之下。

而中国作为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想要和平崛起,首先要在意识形态上消除西方世界对我们的偏见,将中国传统色彩中的红,与冷战期间的华沙红区别开来。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在统一使用“中国红”的概念,力求让中国红的喜庆吉祥的含义传播到全世界。

当人们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

埃菲尔铁塔的灯光从未因为外国节日为之改变,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在欢庆中国春节的日子里,埃菲尔铁塔却披上了中国红。

2012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的主展馆也使用了中国红作为主体颜色。

黄色是中国人的皮肤色,也是象征大地的颜色。

中国先民从环境特色中自发性的选择黄色为色彩中心。

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

所以在中国甚至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

五行说中色彩认为,方位、季节与生化过程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居水德,尚黑,汉武帝确立居土德,黄色就为汉皇权的象征,以黄色为贵。

黄色属土,土方居中,代表国家。

故宫建筑屋顶大面积覆盖黄色琉璃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自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象征后土大地的黄色都只能出现在皇室专用物品之上,无论士族还是平民皆不得穿黄袍。

青色,实为蓝绿色,是草木滋润繁茂的颜色。

青龙既苍龙,是古代中国的祥瑞之物。

青色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也是中国古代先民所喜爱的正色。

中国古代把青、红、黄、白、黑的混合色称为下五色。

但是,下五色中的紫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在汉代,紫色常被作为珍稀的极色;在唐代,紫色为三品以上官服和皇家喜爱的色彩。

中国色彩文化认为紫是红的极色,这反映出中国人在五色之外对其他色彩也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可借鉴采集色彩的范围极其宽广。

从原始文明期的彩陶,商周青铜器到唐代的三彩,宋青的陶瓷品,敦煌的壁画雕塑,汉代的漆器,秦朝的兵马俑及历代的山水、人物画,它们各自的色彩都是当时文化艺术发展、沉淀的结果。

不同的色彩搭配传达不同的视觉意味。

作为一个民族的人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对古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搭配,有特殊的喜好情感在里面。

2.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思想2.1儒家的五色世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在思想上倡导“礼”、“仁”,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肯定和大力推广,其色彩理论颇有创新。

总体上继承了周朝时期的五色理论,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护周是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位正色,其他色为间色,并赋予其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的上下级关系,不得混淆。

在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几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宫廷色彩和士大夫色彩。

民间色彩鲜明强烈、热情奔放、明快大方、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炫耀权力和财富,以富贵为美。

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儒家色彩观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对中国美学影响深远,这就是“比德”。

所谓“比德”,就是将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征的人格化、道德化。

古人对某种自然物的审美观,首先是从人自身的伦理道德等社会观念出发的,将对象的外观特性通过人的自由联想而伦理化、社会化。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因为松柏岁寒而不凋,后人就把它们比德于君子、丈夫、英雄,寓以正直长青之意、崇高景仰之情。

儒家的这种“比德”观认为,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出了人的美德,从色彩装饰中可以发现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品格。

儒家的这种类比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色彩观上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

2.2道家的无色世界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创立的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他们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儒家,儒家肯定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于礼乐相结合,而道家与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非乐”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

道家的色彩观道家哲学崇尚“清静”、“无为”追求“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噗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

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

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墨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其色彩观是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

老子说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黑色,是生五色的“母色”,水墨不加修饰地近于玄化的“母色”,所以黑色中又蕴含五色。

在古人看来,水墨是一种色相最朴素而又包含着最丰富色阶层次的颜色。

这也是符合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文人画崇尚水墨,用墨色的美表现艺术家眼中的世界。

墨色的美在于单纯中蕴涵着万物的光彩,六墨俱备,虚实得当,墨即有了色彩的光辉。

这种用色,摆脱了自然色调,而又有直人玄妙的意境。

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2.3佛家的彩色世界佛教自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其特有的文化理念和宗教信仰,很快就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进入中国初期以小乘佛教为主,在唐代大乘佛教成为主流。

大乘佛教主要可以分为在中原地区的显宗佛教即汉传佛教和在西藏地区的密宗佛教即藏传佛教。

在如今现存的寺庙古迹中可以发现,受尊崇藏传佛教的满清入关的影响,中国北方的寺庙的墙壁大都以红色为主,而南方寺庙墙壁则依然保留着当年汉人皇帝赐予他们的黄色。

从佛教立场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征佛陀的庄严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

蓝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黄色寓示中道了义;红色象征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净解脱;橙色象征佛法的根本——智慧圆满;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义。

2.4 少数民族原始萨满色人们对色彩的象征性运用可追溯到原始岩画。

原始人常用红色的矿物颜料来绘制形象符号,因为原始人视红色为血液的颜色,象征着生命。

我国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因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在萨满神服的色彩搭配方面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