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解析
(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27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职位本在张巡之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 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 名。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16
课文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末进士。安 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 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 在书前,便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 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评或反驳,一般放 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 “后叙”。 17
25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 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 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 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 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 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 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 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 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 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 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 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 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30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 言为信。 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看救援 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 真的。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 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 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 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
古代官职简介(六部)
南北朝后,皇朝中央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分职制度。
六部: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
属于尚书台。唐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 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六部的职掌:
各部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部下设司,司
的首长成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 事、主事等。
张 中 丞 传 后 叙
韩 愈
1
1941年9月30日,纳粹德国向莫斯科发起代 号为“台风”的最后攻势,苏联军民浴血奋战, 取 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而公元757年,当张巡、许远二公守卫睢阳的 时候,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他们率 领那些剩下的因受伤而残废的、饥饿的和瘦弱的 士兵,坚守一城,捍卫天下,掩蔽了江淮地区, 阻遏了叛军的攻势。使唐王朝没有灭亡。 守卫睢 阳完全可以同莫斯科保卫战相媲美。今天,我们 一起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1. 驳论,但没有直接摆出敌论(敌论在《张巡传》中)反驳的 理由共有三点:
(1)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2)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3)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课文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部将尹 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 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三十 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张巡, 许远等因之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 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 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 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以正视听。韩愈在阅读 此传后,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
13
韩愈的艺术风格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
14
散文:敛气蓄势,雄奇奔放, 曲折变化,流畅明快。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韩子长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 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 畏避不敢迫视。
15
诗歌:以文为诗,奇崛险怪。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皇甫湜云: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 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 铿春丽,惊耀天下。
(提出问题,以便后文进行驳斥。)
29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 与贼抗而不降乎?
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 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 呢,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 与主耳,
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 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
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 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里用两个比喻作论据,对敌论进行驳斥。以人 之将死心脏肺腑先病和引绳而绝必有断处为喻,说 明城陷必有一处先破的道理,批驳“城之陷,自远 所分始”,因而把城陷的责任归之于许远的观点。 )
35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 预先逃跑呢?
(对许远在睢阳之战中的表现以及他和张巡的关系的总 评价,即许远的死和张巡的死在性质上是一样的,所 不同的只是死的时间有先后罢了。)
28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 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 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 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
26
文本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 翰所为《张巡传》。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 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 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 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2
韩 愈
3
生 平
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 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 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 幼年家贫,由嫂抚养,刻苦读书。 德宗贞元八年( 792 )进士,屡应吏部试无成, 遂任宣武军、宁武军节度使幕僚,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 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得罪权贵,贬阳 山令。 宪宗元和间,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元 和十四年,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 初召还为国子祭酒,再迁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长庆四年卒于长安。 4
24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 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 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 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 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 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 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 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 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 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 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 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 死!‛即不屈。
5
韩 愈
6
焦作孟州市韩愈陵园
7
焦作孟州市韩愈陵园
8
宋代刻本《韩昌黎集》
9
苏轼书《韩文公庙碑》
10
韩愈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 集权。
哲学思想:恢宏儒道,排斥佛老。 文学创作思想:倡导古文,反对骈文。
11
代古文运动
古文:以宗经载道、劝世救俗为旨归,以单 行散句为主要创作形式,行文类于先秦典籍, 与雕绣藻绘的骈体相对立的文体。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 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地了。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 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旁 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 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34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 何说!
古文运动:在复古的旗帜下,对骈文从内容 到形式的革新。 主要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12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 反 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 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 陈 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 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 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昌黎先生文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