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南宁八中高一年级段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考生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卷中的相应位置。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家庭手工业的山现2.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 D.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3.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郡县管理下的交纳赋税的自耕农。
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屯田民、兵士、手工业者等不在其中;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也不在户籍中。
关于这一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 B.自耕农和部分依附人口承担官府赋役负担C.中央集权削弱,多种地方力量并存 D.庄园经济盛行,其实质是自然经济4.隋唐时期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其表现是( )A.耦犁的推广 B.耧车的发明C.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D.曲辕犁的出现5.唐太宗登基时户数仅有400万户左右,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计,人口损失近3000万。
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以增户籍,而是认了这笔糊涂账,并用律文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就要受处罚。
唐太宗这样做是基于( ) A.让利于民,藏富于民B.唐朝百废待兴,无力清理户口C.贞观之治,国富民强D.隋朝国贫民穷,江山短暂6.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
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7.《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8.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
这一现象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 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9.乾隆后期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各国商船之事”。
对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等要求,谕旨指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
”据此推断乾隆帝( )A.以天朝观念应对英国人B.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C.认清了英国通商的本质 D.对与英国交往有所警觉10.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
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价至每担80杜卡特。
这一史实可以作证的历史现象是(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物种大交换D.美洲大开发11.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
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12.19世纪开始时,美国发明家惠特尼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有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
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的非常精确,以至于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
”惠特尼的“革命性技术”( )A.揭开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B.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C.诠释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D.改进了滑膛枪的结构13.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14.英国议会于1806年通过法令宣布绝对禁止非洲的奴隶贸易,美国于1807年通过了禁止贩奴的法令,法国早在1792年大革命时期就颁布废除奴隶贸易的法令。
奴隶贸易被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阻碍了欧美社会的进步B.违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C.不利于殖民统治的稳定D.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15.19世纪中期,休闲生活日益受到英国市民的推崇,据1841年《泰晤士报》报道,当伦敦摄政公园开放时,许多市民涌进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感受大自然。
材料现象侧面反映出( )A.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B.城市化推动了人居环境的改善C.便利的交通促使休闲生活盛行D.经济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16.造成下表中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包括(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下表中英国棉纱售价的变化反映出( )英国棉纱售价简表(单位:先令/磅)1786年38AC.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成本降低D.政府加强调控降低商品价格18.能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各国政府大力倡导研发新能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能源是( )A.煤炭、石油B.电能、核能C.煤炭、核能D.电能、石油1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
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
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
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
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
材料主要说明A.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C.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20.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21.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
数额(单位:元)42,293,282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22.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3.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
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
这实际上反映出(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24.据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下降的幅度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
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仍有发展C.抗战前轻工业产量得到迅速提升D.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25.“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在英国支持下,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
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
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
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
材料反映了(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B.此后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C.国民政府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银本位”制D.此后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26、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27、某篇文章中出现以下内容: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请判断该篇文章体现的主题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C.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21分,第29题 25分,共46分。
28.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分别是什么?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的内容是什么?(12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展上的什么内容?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9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