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CONTENTS第一篇:2011-2014年华兰生物血液制品生产量数据统计 ------------------------------------------- 1第二篇:2014年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 2第三篇: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 31、“倍增”计划提升行业景气度--------------------------------------------------------------------------- 4图表2: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 42、缺口过半,需求倒挂将持续------------------------------------------------------------------------------ 5(1)缺口过半,行业需求短期无法满足 ----------------------------------------------------------------- 5(2)供需倒挂将持续,提升采浆量是缓解产品短缺的唯一途径 ---------------------------------- 5第四篇: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我国血液制品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6第五篇: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供需状况分析血液制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6第六篇:中国血液制品行业产销需求和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8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产销需求和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第一篇:2011-2014年华兰生物血液制品生产量数据统计2011-2014年华兰生物血液制品生产量数据统计,2011年生产量为3458332瓶;2012年生产量为3819472瓶,同比增长10.44%;2013年生产量为4329627瓶,同比增长13.36%;2014年生产量为4050079瓶,同比减少6.46%。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第二篇:2014年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2015年临近,药价改革进程似乎已明显加快。
除了广东、上海等地释放药价放开信号外,日前,又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
消息透露,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以及专利药等药品将率先改革。
在业内看来,“压抑已久”的血液制品将率先受益。
翻阅各大研究机构报告便不难发现,对于血制品企业不乏“血液制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前景非常好”的评价,然而,长期以来血制品企业A股企业估值明显偏低,行业龙头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的动态市盈率长期低于30倍。
有业内人士指出,“血制品刚需市场明确,但行业长期高景气度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高收益。
影响血制品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分别是浆源和价格,但目前都处于”两头受限“的情形。
而在药价放开后,”产品能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化定价,面对市场更加主动,血制品有价无市的局面也可能因此改观。
传闻药价放开血制品企业或受益随着广东、上海等地对药价放开的消息传出,国家发改委关于药价改革的消息也甚嚣尘上。
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
更引发市场关注的是,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以及专利药等四项药品或成为中国药品价格改革的排头兵。
据称,发改委及卫计委药政司多位官员证实,发改委领导提议放开药品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制定,涉及多种不同类型包括医保目录内药品、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专利药。
具体到细节,血液制品计划于2014年底前试点放开价格管制。
而医保类药品的价格方案或于11月报国务院审批,有望于2015年实施。
然而,药价改革并非一夕之功,在很多业内外人士看,药品价格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短期内很难实施,“不是单个部门对政策进行调整就能完成的”。
按照现有招标体系,一款药品需经过地方基药和非基药招标环节中标后才能进入当地医院销售。
在招标过程中,招标部门制定入市价,再由药企在这一价格范围内继续竞价,择价低者中标。
在此过程中,企业间“价格战”往往十分惨烈,甚至有企业不惜“赔本赚吆喝”。
因此,即使最高零售价放开,但地方招标价格仍岿然不动,实际上对大多数药品价格丝毫没有影响,对大多数药企也难以形成实质性利好。
不过,如果改革顺利推行,血制品和麻醉药生产企业将更容易从这次药价改革中受益。
据悉,在医院采购的所有药品中,只有血制品和麻醉药无需经过地方招标而直接进入医院销售。
如果国家发改委放弃定价权,那么这两类产品确实可以由企业自主定价,无地方招标价格限制之忧。
“这两类企业可以依据成本和市场供需自由定价,将最先受益于药品价格制度的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血制品刚需市场明确,但行业长期高景气度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产品未能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化定价,令行业内的公司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十分被动。
”无独有偶,中信建投日前指出,在现有招标规则下,药价放开对大部分品种缺乏实际意义,而更有利于不受招标限制的血液制品、定点生产药品和没有招标历史的首仿药、专利药。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第三篇: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血液制品主要是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各种凝血因子等。
在医疗急救及某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血液制品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政策和需求的驱动下,我国血液制品行业规模逐年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产销需求和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68.55亿元,增幅达到17%,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图表1:2006-2013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图(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原因包括:1、“倍增”计划提升行业景气度总体而言,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全国理论血浆需求量为8000吨,而2012年国内总体采浆量仅4000吨,供需失衡导致了血液制品行业的卖方强势格局。
由于大部分血液制品属于医保产品,其终端价格被发改委管制,价格的变化属于政策范畴。
但从趋势来看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处于上升趋势,涨价背后的核心驱动力仍是供不应求。
在供需平衡短期难以改善的背景下,价格提升的趋势仍将延续。
此外,卫生部提出“十二五”期间实施“血液倍增”计划,通过原料血浆综合利用率、增加原料血浆的供应量、建立血液制品的供应、储备、定价和保障机制,力争“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
图表2: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缺口过半,需求倒挂将持续(1)缺口过半,行业需求短期无法满足和绝大多数行业不同,血液制品的供求矛盾不在于需求端,而是产品供给高度紧缺,有价无市,并且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目前血液制品的投浆量和需求呈现高度失衡。
卫生部数据显示,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吨,而采浆量仅在4000吨左右,缺口过半。
(2)供需倒挂将持续,提升采浆量是缓解产品短缺的唯一途径由于血液制品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产率的可能性很小;再加上我国现行的血液管理体制中,单采血浆站和血液中心是严格分开的,为有限满足临床全血使用,有血液中心的城市禁止设置单采血浆站,多重原因的限制造成现有浆站每年内生增长速度仅为10%。
因此,提升采浆量是缓解产品短缺的唯一途径。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第四篇: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我国血液制品研发成本居高不下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范围,主要指以健康人血液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
我国血液制品适用症比国外少很多,大多还局限在传统的使用范围上,对更多剩余小制品的利用还不够。
前瞻产业研究院对国内外产品结构对比发现,我国血液制品供应结构比较单一,国内生产企业一般可以从血液中分离5-10种产品,从批签发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白蛋白和几种常规的免疫球蛋白(静丙、乙肝、狂犬病、破伤风),凝血因子类产品也只有少数几种,且批签发数量很少。
这和国外的产品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国外血液制品巨头可以分离15-20种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特殊免疫球蛋白(如抗甲肝、抗水痘、抗RhD,多价免疫球蛋白等)以及多种类型的凝血因子(Ⅶ、Ⅷ、Ⅸ、Ⅹ及其复合物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产销需求和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在目前我国血浆供应持续紧张、产品价格居于高位的情况下,本属于高科技领域的血液制品企业成为了资源型企业,谁拥有更多的浆站、能获取更多的原料血浆,谁就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反之只能停产倒闭。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第五篇: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供需状况分析血液制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摘要:血液制品行业尽管都在供不应求、部分依赖进口的范畴内,由于白蛋白的供给远高于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提取技术比较复杂结合同类产品国内外最高零售价及部分产品的进口价格进分析:长期来看,白蛋白降价的可能性较大,而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保价能力较强,甚至存在提价空间。
资源、技术、产品价格等多重因素将加速行业的分化,强者恒强。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全国理论血浆需求量为8000吨,而2012年国内总体采浆量仅4000吨左右,供需失衡导致了血液制品行业的卖方强势格局,造就了行业的高景气度。
由于血液制品来源的单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采浆量一直是血液制品企业发展壮大的紧箍咒,抢占浆站资源成了血液制品企业的共识,今年以来,多家企业迈开了整合并购的步伐,行业的拐点或许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