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诗的发展史.ppt

新诗的发展史.ppt



胡适于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尝试集》。《尝试集》的新诗充满试验性质,并不成熟。
诗人余光中认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
历史的,不是美学的”。 《尝试集》出版后,的确引起
了相当大的反响。封建复古派反对它。学衡派东南大学教
授胡先骕用文言写了长达两万多字的长文:《评〈尝试
新诗的发展史
高一(八)班 语文小组
现代诗的起源与发展 主讲—韩梦
• 现代诗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 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 左右的诗歌。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即资 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 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 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 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
段。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
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 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 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 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 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 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 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 新潮流。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 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 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内容。
集〉》。胡先骕说:“胡(适)君之《尝试集》,死文学
也。其必死必朽也。不以其用活文字之故,而遂得不死不
朽也。物之将死,必精神失其常度,言动出于常轨。胡君
辈之诗之卤莽灭裂趋于极端,正其必死之征耳。” 这段
评价表明胡适是现代历史上第一个用白话文写文章的人,
对新诗的意义贡献极大.
代表作
• 《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 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 《胡适自传》《戴东赢的哲学》《白话文 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 《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 《齐白石年谱》,以及《先秦名学史》等 英文论著。
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 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 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 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 《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 歌的尝试派。
• 代表人物:胡适 刘半农 康白情等
胡适
• 胡适5岁启蒙,在 绩溪老家受过9年 私塾教育,打下一 定的古文基础。早 年在上海的梅溪学 堂、澄衷学堂求学, 初步接触了西方的 思想文化,受到梁 启超、严复思想的 较大影响。
现代派
•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 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 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 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 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 求一脉相承。从诗歌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角度来 看,现代诗派的诗美建构是对初期象征诗派象征 品格的继承与超越。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 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 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 明的个人化情意。
总结
• 政治性强,斗争性强,题材新,思想新, 形式逐渐发生变化,为向新诗过渡准备条 件,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主要特点,代 表了近代诗歌的主要成就。近代进步诗人 各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又由于近代政 治风云变化急遽,在一个时期表现为进步 的诗人,至下一时期则趋于保守,但他们 都在一定时期内唱出过无愧于时代的歌声。
代表人物 ----戴望舒
•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 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 力。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 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 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 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 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 减,风流了几十载。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 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 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 的特殊风格和色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 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有奖竞赛活动
• 众所周之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许 多多的流派,每一派都有着自己的代表人 物及他们的代表作.
• 下面就请我们的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流派, 哪一组说得最多就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现代诗的各种流派及代表人物介绍 主讲—钱栋成,张晨旭
• 历史上最早的一大派:尝试派 •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
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
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
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 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发展
• 近代进步诗歌虽然基本上还是采取古典诗歌旧体,但是随 着表现领域的扩大和内容的更新,形式上也不能不显示出 一定的变化。长篇诗歌增多,如朱琦的《感事》、姚燮的 《双鸩篇》、黄遵宪的《锡兰岛卧佛》等,黄诗被梁启超 誉为“空前之奇构”,中国“有诗以来所未有”。出现大 规模组诗,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315首,反映了诗人一 生主要经历、遭遇和思想;贝青乔《咄咄吟》120首,系统 地反映了浙东抗英军事的内幕。此外,龚自珍、梁启超的 一些诗明显地突破了旧的格调声律的束缚,同时还出现了 诗歌通俗化的趋势。黄遵宪早期即提出“我手写我口”, 主张以“流俗语”入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适应通俗 宣传的需要,兴起一个歌词创作运动,其形式逐渐向白话诗 靠近,梁启超称赞黄遵宪的《军歌》,以为“诗界革命之 能事至斯而极”。他还推崇《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歌词为 “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表现了诗歌形式变革的强有力 的趋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