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SDH网络技术及其维护的看法

对SDH网络技术及其维护的看法

浅谈对SDH网络技术及其维护的看法杜海波(重庆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引言全新的网络传输体制在逐渐的成熟和完善,作为新的网络传输体制,SDH网络以其灵活性和方便性等各个方面的优越性,迅速成为通信网络的骨干网络。

现在我国虽然在开发研制SDH的通信设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国内厂家SDH 设备的关键核心芯片大多数是进口的。

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SDH片上系统是通信设备发展的趋势。

因此提高ASIC设计的水平,开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对降低通信设备的成本、提高国家通信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满足通信产业国产化的迫切要求,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

其中MXTULPx8-5是最新开发的一种SDH指针下泄专用集成电路,能够广泛地应用在SDH的网络设备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PDH和SDH优劣比较(1)PDH分地域性的分类,非常明确,目前流行的是北美、日本和欧洲的三种体系,这种局面造成了国际互通的困难。

(2)PDH没有世界性光接口标准规范。

而是只在电接口上规范在G.703标准上,而SDH则进一步的把光接口规范在G. 707标准上,由于PDH没有标准的光接口,所以造成了线路上互连的困难。

(3)PDH除了几个低等级速率支路实现同步复接外,其它的速率都用异步复接,就是靠插入一些额外的比特使得与复用设备同步并复用成高速信号,然而这样一来在解复用的时候在高速信号中直接提取和识别之路信号比较困难。

(4)PDH组网方式过于简单,安全性不高,通常PDH的组网方式只能是点到点。

并且由于在PDH中没有采用较多的比特用于网络OAM,所以对PDH通道的管理和监控能力较弱。

2SDH与PDH相比较的明显优点(1)使用字节复接技术,从而网络中的上支路与下支路的信号得到简化。

(2)统一的接口标准,统一的比特率,可能使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实现互相联机。

(3)网管的能力大大的增强。

(4)SDH提出了自愈机制网的新概念。

SDH设备组成包含自愈机制保护能力的环网形状,当传输媒体主信号被切断时,自动通过自愈机制网自我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3SDH的主要特点SDH是完全不同于PDH的新一代传输网体制,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技术标准,从而各个应用单位和生产单位均有比较规范的方法,也有利于国际互相链接。

(2)使PDH的2.048Mbit/s和1.544Mbit/s两大体系(含三个地区性标准)在STM-1等级上得到统一,实现了数字传输体制上的世界性标准。

(3)采用先进的数字交叉连接(DXC)、分插复用器(ADM)、等设备,使自愈能力和组网能力加强,同时也降低了网络的维护管理费用。

(4)具备全世界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对各网络单元的光接口有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得各个网络单元在光路上互通,从而实现了横向兼容性。

(5)采用灵活的复用映射结构和同步复用方式,使低阶信号和高阶信号的解复用和复用一次到位,简化了设备的处理过程。

(6)PDH网与SDH网能实现兼容,还可以包容各种数字业务信号(如ATM等)。

(7)在帧结构中有开销比特,使网络的管理、维护、指配与运行能力大大加强,从而通过软件下载的方法,实现对每个网络单元的分散管理,也要有利于新功能的开发,提高了智能化设备和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

4SDH技术应用于接入网的特点(1)可以改进网络管理的能力,增加传输带宽提高速率,简单方便维护工作。

(2)可以把网络管理范围扩展至用户端,起到简单轻便维护工作。

(3)为了节省投资,可以将中间接口与设备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

(4)网络运营者可以更高效率更快的速度提供用户所需要的短期和长期的业务需求,因为SDH具有灵活性。

(5)对于较大企业单位的用户,SDH带来的网络性能比较理想和业务性比较可靠。

摘要:自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系统中有两种数字传输系列,这两种数字传输系列对于当今网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我们为了保证通信的质量,要求规定范围内预设的时钟的差别不能超过规定的范围。

SDH技术自从9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是一项经非常成熟、标准的技术,在现在的网络技术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性价比方面非常值得用户去选择。

在接入网中应用SDH技术,SDH技术在核心网中的巨大带宽优势和技术优势,是带入接入网领域的首选,我们常常充分的利用SDH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非常强的网管能力、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较高的可靠性,使SDH的功能和接口尽可能的靠近用户。

关键词:PDH(准同步数字系列);SDH(同步数字系列);网络拓扑结构科技探索与应用188广东科技2012.10.第19期5MXTULPx8-5芯片5.1MXTULPx8-5芯片的特性当前,PMC-Sierra公司开发的PM5362和PC5363芯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SDH支路单元净荷处理器,能够分别处理一路STM-1和一路STM-4的数据流。

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国产的SDH交叉连接的设备中。

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独立开发的SDH指针下泄处理芯片MXTULPx8-5,能够对齐八路STM-1或两路STM-4的数据流中的支路单元,在功能上可以代替八片PM5362或两片PM5362芯片。

很明显,MXTULPx8-5能够大幅度降低交叉连接设备的成本和尺寸。

SDH指针下泄芯片MXTULPx8-5是一个用来对齐支路单元的可配置的多通道的支路净荷处理器单元集成电路。

它采用0.25μm低功耗CMOS工艺,304管脚HQFP封装,支持工业温度范围(-40~85℃),规模为150万门。

5.2MXTULPx8-5芯片结构MXTULPx8-5芯片功能模块包含有以下几个模块:一个输入和输出接口模块,一个JTAG测试控制器和一个MCU接口模块,VC4处理器有8个。

如果输入的2路STM-4数据量分解成为8个STM-1数据量,而且都是独立的输入到8个VC4处理器当中,此时,输出的是STM-4的接口工作模式。

2路STM-4数据流输出是经过分解的8路STM-1数据流量合并组成的,此时,输入接口为STM-4接口模式。

MCU接口模式给出了都可以使用的8比特微处理器总线接口从而对芯片操作、状态和配置进行监控。

JTAG测试控制器可以进行边界扫描的工作。

如果想要包括3个TUG3处理器、输入解复用器和输出复用器,则VC4处理器每个都要处理一路STM-1的数据流。

如果三个TUG3支路净荷处理器都要含有输入的STM-1数据流,那么是由输入解复用器来实现的,如果要将三个经过处理的TUG3数据流量聚拢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VC4的数据流输出,那么这个过程是由输出复用器完成的。

每一个TUG3支路净荷处理器,包含三种工作模式:TU3模式、TU12模式和TU11模式。

它通过指调整释和指针解释从而实现支路完成指针下泄的功能。

5.3核心技术按照ITU-T建议G.707的规定,如果想输出的STM-1数据流下连接输入的TU交叉连接,设置交换矩阵把给定的支路单元拥有的列移动到输出中STM-1帧中的一定位置。

像这样交换方式的主要条件是支路单元(TU)在输入STM-1帧中具有固定的位置。

根据ITU-T建议制定,高阶虚容器(VC)由于指针的原因STM-1帧可存在较小的相位和频率误差。

那么交叉连接矩阵中需要送过来输入的STM-1数据流量,如果要使它们符合交换条件必须先经过预处理。

在功能上来讲好像低价TU支路单元的指针调整事件存在了高阶AU4管理单元的指针调整事件,同时消除了高阶VC同STM-1帧之间的准确的同步关系,保证高阶VC同STM-1帧之间的相位和频率的同步。

这种方式叫做“指针下泄”。

5.4时分处理TUG3处理器支持以下三种(TU3、TU12和TU11模式)不同的工作模式,是实现指针下泄功能的主要部分。

TUG3处理器内部功能,它主要包括输入定时产生器、输出定时产生器、指针解释器、指针生成器和FIFO缓存器。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各个之路单元中的有效净荷低阶VC通过指针解出来,然后再将这个结果写入到FIFO中;我们再从FIFO中通过本地产生出来的定时型号可以知道效静荷的数据,将这个结果装入到对应的支路单元TU中;这就要通过对指针生成器进行处理,在FIFO上,我们通常设置两个门限,分为上下两个门限。

数据流中支路单元TU被对齐,它是在TUG3处理器输出的,从而为列交换提供条件。

5.5应用实例SDH的网络设备的重要部分是数字交叉连接设备(SDXC)。

它完成支路信号间和不同高速信号之间的时隙交换,同时进行有效的网络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的网络恢复与保护作用,常用的网络的交汇点或SDH环路,还有本地网与骨干网之间的相互连接节点。

由于MXTULPx8-5如图1将TU对齐同时方便快捷的对支路进行交叉连接,使MXTULPx8-5更好更多的应用在SDXC中。

MXTULPx8-5是在输入STM-4接口模式下工作的,和两个PM5313和MAXDCx8-4相结合,从而完成一个简单的SDH数字交叉连接系统。

在SDH数字交叉连接系统中,PM5313芯片完成SDH通道终结、线和段的功能;MXDCx8-4完成支路交叉连接的功能。

6结束语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SDH网络的发展,其标准化进程的加快,将实现不同厂商设备的互通和互操作,同时也较快了SDH的开发与进展,着重了网状网物理平台的建设及系统资源的完善和优化,随着SDH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几年将进入实用化阶段。

可以相信,SDH网络体系将为网络运营商和服务商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创造巨大的市场机遇与经济效益。

189广东科技2012.10.第19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