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要:建国六十年来,浙江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梳理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历程,从中概括其先进经验和启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借鉴,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浙江;乡村文化;发展历程;经验启示
在建国60年中,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实现了巨大变革与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

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导全省上下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工作,该省乡村文化发展由此步入“快车道”。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建国初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49年建国初,浙江文化事业可谓“一穷二白”。

浙江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少得可怜,只有10个电影院,4家报社,23个新华书店,2个公共图书馆和1家博物馆。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几乎为零。

1950年.全省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逐年增加。

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得以缓慢恢复和发展。

1950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归口管理文化馆。

至年底,全省即有县文化馆91个。

1951年在部分县属大镇亦先后建立了人民文化馆。

1952年各县、市人民文化馆一律改成文化馆,镇人民文化馆改为文化站,一直沿用至今。

1955年前后,文化馆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扫盲识字及专业剧团、剧场等分别由政府部门领导、管理,文化馆工作除开展阵地活动外。

重点为辅导农村文化站、俱乐部等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1955年5月,浙江省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群众艺术馆——浙江省群众艺术馆。

此外,这一时期的浙江农村电影、戏剧、曲艺事业发展迅速。

以湖州为例,1951年下半年嘉兴专署和所辖各县先后建立了戏曲改进协会,贯彻中央制定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

1955年,全专区24个剧团先后进行了登记;1956年9月开始又对曲艺人开展登记工作。

此后,戏剧和曲艺艺人先后都成立了自负盈亏的艺术表演团体,彻底根除了旧社会剥削、压迫艺人的各种陈规陋习。

农村影剧院一般由各乡政府(1984年前为公社)投资兴建。

或以原公社(乡)礼堂改建,以原乡(公社)办电影队人员设备为基础组建而成。

影剧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兼顾下乡剧团的演出。

农村影剧院一般设座位600-900席。

左右。

此外电影放映队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58年12月,杭州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市级群众艺术馆——杭州市群众艺术馆。

随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破坏较为严重。

从1978年开始,恢复建立浙
江省群众艺术馆,各地市级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也相继恢复建立。

1978年个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049个、文化馆76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馆19家}到1979年,全省的地级市都建立了群众艺术馆。

20世纪60年代初,歌剧团先后建立了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剧团、曲艺团体的领导。

所有剧团和曲艺艺人坚持上山下乡,送戏送曲上门。

在湖州,每个剧团每年赴农村、工矿演出常占总场数的50-60%,每个剧团一年演出总场次有400-500场之多。

1964年下半年起,剧团和曲艺团全部演出现代剧、曲目。

1956年起所有剧团和曲艺团体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演,服装道具等付之一炬。

1969年建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剧团、曲艺团体全部撤销,大部分艺人下放或转业。

1977年以后,全省各县都先后恢复和重建了剧团、曲艺团体,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在人民公社时期,电影是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此时国办电影队均在其服务区内选出若干村、镇,成为放映点,发展业余电影服务员,协助电影队开展宣传放映工作。

各电影队从1956年起,推行“四定”计划放映(定时、定点、定线、定片)。

至1964年,以湖州为例。

吴兴、长兴、安吉、德清4县的国办16毫米电影队已达26个。

这些电影队在4个县137个公社(乡)、1783个大队(村)、146.8万农村人口自建,共设放映点1246个,当时,每个电影队平均负担5.27个公社(乡)、68.8个生产大队(村)、6.65万农村人口的放映任务;每个农民平均全年看电影2.9次。

此后,随着公社(乡)办电影队的增多,国办农村电影队不再发展。

原有国办农村电影队的放映任务也逐步地交由社办电影队承担。

至1978年,各县农村公社(乡)、大队(村)办的8.75毫米电影队达到222个;16毫米电影队共为88个。

1958年文化232作“大跃进”中农村俱乐部也快速发展。

以湖州为例,全吴兴县602个农业合作社基本上都建起了俱乐部,还曾出现像马腰洪城生产队俱乐部全国先进集体。

“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俱乐部遭致厄运。

至今,仅有极少数的俱乐部保持正常活动。

三、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文化事业
1984年,全省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文化站,同年,浙江省全面地将乡、镇、街道文化站正式确定为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定性定编定职能定任务,成为全国最早解决这一问题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启动文化站建设的省份之一。

到1987年,全省有乡镇文化站3526个、文化馆93个、公共图书馆80个、博物馆40家。

到1995年末,全省有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馆83个。

文化站189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馆舍的平均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馆、站有各类专业人员近7000人。

除文化站外,在乡村还大力兴办乡、镇文化中心。

乡、镇文化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在文化站基础上扩展而来,具备较完善的综合文化设施。

以湖州为例,最早建立的文化中心是创建于1980年的市区善琏镇和德清县三桥镇文化中心.以后迅速发展,到1985年底,全市已建立了21个乡、镇文化中心,其中市区有12个。

文化中心的出现,对改善、扩大乡、镇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积极作用。

“十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11.23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

人均文化经费7.8元,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全省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2001年全省农村文化事业费为1.44亿元,2005年达到2.9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9.74%。

至2006年年底,全省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2个,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群艺馆12个,县级文化馆87个,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

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分别达97%和87%。

全省1525个乡镇中,有文化站建制的达1493个,覆盖率为97.9%,其中837个建有站舍,占有文化站建制的56%。

439个乡镇(街道)创建了省级“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占全部乡镇(街道)的29.34%。

全省35061个行政村,建有村文化活动室的有19072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