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经验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经验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经验
摘要: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

水土流失遍布各地,不但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

经过多年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05万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12亿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740多万座(处),营造水土保持林7.55亿亩,经过治理的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多年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理清了发展思路,客观确定了发展目标及主要治理任务,科学提出了战略布局,可从宏观上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整治提供战略指导。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

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

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80年代开始,水利部先后在黄河中游、长江上游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工程。

98年以来,国家又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
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效果十分明显。

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05万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12亿亩,建成淤地坝、塘坝、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740多万座(处),营造水土保持林7.55亿亩。

经过治理的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近1.5亿人从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在多年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理清了发展思路,客观确定了发展目标及主要治理任务,科学提出了战略布局,从宏观上可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整治提供战略指导。

1水土保持发展总体思路
以保持水土、整治国土为基础,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江大河泥沙。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2 水土保持发展发展目标
在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泥沙的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
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和对重点江河湖库周边的水源保护及生态改善。

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在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洪涝灾害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提高生活质量。

到21世纪中叶,将全国现有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治理一遍,有效控制各种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在水土流失区及潜在水土流失区建立起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3 水土保持主要任务
在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今后一个阶段水土保持要紧紧围绕减少江河泥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三大目标”,认真落实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四项任务。

3.1 强化预防监督
(1)重点保护工程建设。

力争在黄河流域子午岭、六盘山,长江流域岷江、大渡河、白龙江上游,松辽河流域大兴安岭,珠江流域融江中上游与桂江上游等地区建10处以上国家级预防保护区。

(2)重点监督工程建设。

依法防治,强化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大水保方案报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生产建设活动集中、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的地区,设置水土保持重点预防监督区,实施重点监督。

3.2 搞好综合治理
大力继续加强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区域的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整治,突出重点,抓好示范。

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包括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沟道整治工程、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农牧交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游地区坡面水土整治工程、石灰岩地区土地抢救工程、长江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预警及泥石流治理示范工程、内陆河区生态绿洲保护工程、“三化”草原区节水型植被建设工程、东北黑土地抢救工程、南方崩岗治理工程等。

开展以长江、黄河源头区地广人稀的风蚀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在黄河、长江、淮河等七大流域建成一大批省级预防保护区;按“三区”划分,县级也要建立各自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加大对重要水源型水库保护力度,优先实施重要水源区保护工程项目。

3.3 大力开展生态修复
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和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行封育保护、封山禁牧,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范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4 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础。

建立拥有现代化设备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监测信息网络体系,开展适时监测预报和公告,对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4 战略布局
在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预防和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在重点监督区,加强监督,全面落实“三同时”,防止人为新的水土流失。

在重点治理区,明确重点,逐步推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治理效益。

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因地制宜,科学治理。

4.1西北黄土高原区
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荒山荒坡和退耕陡坡地,大力营造水保林、水源涵养林;在沟壑区开展沟道治理,建立以治沟骨干工程为核心的坝系;兴修雨水集流、引水和集蓄雨水工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开展封山禁牧,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建立生态型农业。

4.2东北黑土漫岗区
坡顶植树戴帽,坡面开挖截水沟,就地就近拦蓄径流、泥沙;坡耕地大力推行横坡垅作;沟道修沟边埂、蓄水池、谷坊、塘坝,营造沟底防冲林;调整产业结构,粮畜林果药杂全方位开发。

4.3南方红壤丘陵区
封禁治理,恢复提高植被覆盖度,保护表土层免于冲刷流失;工程与生物措施并举,上拦、下堵、中间封治理崩岗流失;发展经济林果,增加农民收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发展沼气、节柴灶、小水电,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4.4北方土石山区
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坡耕地,提高粮食产量,精种多收;治理开发荒山荒坡,多林种配置,草灌乔结合,林、牧、果并举;沟道修筑
谷坊、防洪堤,沟滩造田,导水归槽,减轻下游洪水危害。

4.5 南方石质山区
石灰岩山区,抢救土地资源,改造坡耕地,搞好封禁治理,维护基本的生存条件。

泥石流多发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沟坡兼治,治理崩塌与滑坡,沟口修建排导工程,建立预警系统。

4.6风沙区
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在流动沙丘上设置植物沙障和机械沙障,封沙轮牧;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引水拉沙,治沙造田;安排生态用水,恢复生态绿洲。

4.7草原区
以保护现有草地植被为重点,以草定畜;通过牧区水利建设、围拦、封育、防护林网建设和改良草种,建立高标准人工草地;生态十分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发展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商品率
4.8冻区融侵蚀为主类型区
以预防保护为主;积极开展冻融区的发展趋势、冻土扰动等重大课题研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4.9开发建设项目区
首先在于预防,减少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城市开发建设中城市绿化、美化同水土保持相结合,建筑挡土;墙、拦渣坝、植树、种草,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道路建设要建设好弃土场,避免随地弃渣,同时道路两边要采取快速恢复植被技术,减少雨水冲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