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发展历程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

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

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十位历史人物1、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秦代大书法家李斯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构字法”(笔画构成)基本定型,中国书法的“造字时代”结束。

接下来,中国书法进入“造形”时代。

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2、让学界为之癫狂——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3、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4、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代杰出书法家兼理论家孙过庭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孙过庭是一个悲剧性大书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个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给历史留下巨大遗憾。

他的草书传“二王”笔法,而另开蹊径,自成一家。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论上造诣极高,达到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少有匹俦者。

传世名作《书谱》,既为草书名帖,亦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著作之一,全文洋洋洒洒三千七百余言,珠流玉溅,处处闪耀智慧光芒。

其文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辟入理,读来常令人有不尽慨。

清人王文治论及孙过庭,曾作诗曰:“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后代许多书家的共同心声。

5、文功武略英名盖世——帝王书家李世民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6、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兼理论家张怀瓘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张怀瓘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之一。

和孙过庭一样,他也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

7、喜怒窘穷一寓于书——唐代狂草大家张旭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草书发展到唐代,在东晋“今草”基础上又有飞跃发展。

草书的字形进一步被打开,草书中汉字的实用信息传递功能进一步被消减,书法的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种与音乐相类似的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的纯艺术——“狂草”由此诞生。

推动草书艺术走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大书法家张旭。

唐人好以书饰壁,相传张旭经常是狂饮大醉,然后举笔“呼叫狂走,乃下笔”。

甚至疯狂地“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因此他在历史上得了一个外号“张颠”。

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气势凌厉,一如李白的诗,弥漫着一股盛唐时代特有的浪漫气息。

这里凝聚着他一生的悲欢,也融铸着他一生的愤懑忧郁。

时人以李白之诗、裴旻之剑、长史之草书为盛唐“三绝”。

8、鲁公变法出新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由于唐太宗的提倡,在唐前期的书坛,率以“二王”妍美书风为宗。

至盛唐时代颜真卿出,“鲁公变法出新意”,书坛风气一变。

颜真卿早年从张旭学书,得笔法。

他善于向民间书法学习,变法出新,自成一家。

他的楷书,点画浑劲,体势宽博,被称为“颜体”。

这里不但凝聚了有史以来书法笔法的各种体式美(如篆之圆、隶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在传统理想人格与艺术形式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形式。

他的行书线条浑朴自然,字势奇逸,在书法史上也自成一家。

颜真卿为悼念其在安禄山叛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9、我书意造本无法——北宋大书法家苏轼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书画家于一身。

他早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生忠君爱国,但屡遭小人陷害,遭贬斥流放。

胸中块磊,发而为翰墨,溢而为文章,为历代文人敬仰。

苏轼的书法自成一家。

他的楷书出于颜体,丰满宽博,骨丰肉匀,如“绵里裹铁”,个性特征明显,历史上称“苏字”。

他的行书上承晋唐诸贤,而变化出新,率情而运,笔势跳宕,天真烂漫。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

苏轼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建树。

他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又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黄庭坚称赞他:“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10、满川风雨独凭栏——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宋代文坛著名“江西诗派”的领袖,“苏门四学士”之一。

在历史上与苏轼齐名,称“苏黄”。

和苏轼一样,黄庭坚也是诗、文、书法都冠绝一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称。

行书出于南朝名刻《瘗鹤铭》,用笔骨力内藏,笔意跌宕,一波三折,体势雄健。

他的草书出怀素而自出机杼,纵横开合,擒纵有度,潇洒流落,气势磅礴,开中国草书新境界。

黄庭坚在创作上一生都在摸索、创造。

回忆及自己书法的悟道过程,他曾说:早年学书,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又称: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年被贬入僰,舟中见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悟笔法。

稍能用笔,但仍不能尽意。

至元符二、三年,五十五、六岁时方彻悟,作书始摆落俗气。

在书法史上卓然独立成家。

中国书法发展的10大规律马克思说,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个说法,书法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归纳成10条,供大家辩证参考。

一、对字的结构有贡献(指创新)者会取得巨大成功二、欲创新字体(指改变字的书写方式)者影响凸显一时但很难长久历史上的蝌蚪书、飞白书、游丝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等都是某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当时风光无限,但对当世或者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虽不能说其昙花一现,但仍觉是昨日黄花,当代的舒同的七分半书、张海的草隶、韩天衡的草篆、鲍贤伦放大的汉简可能会有这种倾向,不相信,您想想,现在谁在学这些书体?学这些书体的人,取得点成就的又有几个人呢?三、用墨方面有贡献者容易有成就四、流传下来的墨迹作品99.99%是由浓墨写就的从出土的楼兰残纸到陆机的平复帖、从王右军的兰亭序到王洵的伯远帖,从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迹到释怀素的自叙帖,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从从杨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从赵孟頫的三门记到吴老缶的石鼓文,从残转破瓦到汉简遗迹,等等,这些作品皆为浓墨书写,用淡墨书写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

五、书法不是一种专业六、乱世出英雄七、流传的经典墨迹基本都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原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张旭的古诗四贴、怀素的千字文、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诸家法帖,近现代的康有为、沈尹默、谢无量、陆维钊以及赵朴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这个特点,一味追求枯笔、飞白、用笔毛糙、线条中糠、徒具“画皮”之表(郑志刚语)的王镛等人要注意了。

八、碑帖墨迹普及的越广泛,开宗立派的名家则越少宋代造纸术的改善使得纸质流传的书法作品多了起来,但自从宋元以降,各个朝代出现的书法名家越来越少,大宋两朝接近300年的历史,出现的名家也就宋四家等不多几人,元朝则只有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清朝篆隶中兴,真正开宗立派的也就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和唐朝楷书方面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方面有张旭、怀素、贺知章、孙过庭,篆书方面有李阳冰,行书方面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相比,后世这些人总有些逊色。

在当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前人们难得一见的名碑名帖已“飞如寻常百姓家”,13亿中国人,好几亿个家庭,几乎家家有字帖,但是,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是在是少之有少,从1949到现在,已经63年的历史了,这段时间当中出来几个书法名家呢?要知道,王羲之是58岁、王宠是39岁、白蕉是62岁寿终正寝的。

这当中有个例外,民国期间,碑帖的普及也很广泛,但是这时期出现的书法名家却比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多的多。

九、太平盛世名家少从东汉晚期说起,书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属于文人型、学者型、画家型、金石家型之类,只在写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气候者,实在难以找到。

欧阳询、苏东坡、赵子昂、康有为皆为一代文学名臣,当代的王蘧常先生、沙孟海先生和启功先生等,也都是学者型的书法家,新一代的书法家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性降低,也从实质上降低了当代书法的质量,这是有碍于书法艺术发展的致命之处,专业书法家们,该加强文化课的修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