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类论文开题报告

经济类论文开题报告

经济类论文开题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扶贫力度的逐年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也大幅下降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经济类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帮助到你!经济类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土地制度、规模经济与农民贫困问题研究一、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扶贫力度的逐年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也大幅下降。

世界银行在《2020 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研究报告中对中国的发展做了客观的评价:“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1。

农民贫困人口数量的大幅下降为我国下一个阶段经济增长和反贫困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以下两个严峻的现实: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扶贫投入的逐年递增,我国农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却出现了明显放慢的现象。

根据韩俊魁2(XX)和曾志红3(XX)的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 529 万,虽然绝对量是减少的,但是比起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农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呈现出了明显的减慢趋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350万,而XX-XX年,全国农民贫困人口共减少 2105 万人,年均 210 万,减贫速度不到 XX 年之前的 1/3;第二,扶贫投入增加的同时我国农民返贫现象严重。

根据曾志红4(XX)的研究,1980 年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我国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 800 亿,近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扶贫投入累计达到亿。

但是在 XX 年我国却出现了第一次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上的反弹,该年我国总共有 1460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但是又有 1540 万农民返贫,导致 XX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增加了 80 万人。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有接近 2/3 的人口属于返贫。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逐年增长农民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且陷入了“贫困陷阱”。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贫困问题,有效减少农民贫困,使农民真正走出贫困对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 理论意义:第一: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农民贫困问题,而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抑制了农业自身的演化过程,即制度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不经济——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低(过度掠夺性经营)和土地规模不经济(农地细碎化),因此通过制度的创新,改善农户对未来的预期,降低对农地的过度掠夺性经营、提高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和劳动力流动意愿,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自身分工水平,进而提高农民自生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从这点上看,以农业自身分工演化为出发点,以农地长期投资、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为研究对象,分析制度对抑制我国农业自身分工演进,抑制农业规模经营,并最终导致农民贫困的作用机理对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分析制度对我国农业自身分工演化,即制度对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作用机理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业分工以及农业规模经营的研究,而且为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提高农民收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单纯依靠政府扶贫投入不仅不会减少农民的贫困,在长期来看还会造成农民自生能力下降,导致农民陷入“贫困陷阱”,政府也会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从根本上理顺制度、分工与农民贫困也有助于减少我国的贫困农民数量。

第三:纵观已有文献,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农民贫困问题时确实考虑到了农民的制度性贫困(李江8(XX)、李明忠9(XX)、卢盛荣10(XX)),对我国的土地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农业的规模经营进行了探讨(陈彪,王志彬11(XX)、周良武12(XX)、许庆,尹荣,梁章辉13(XX),也有学者将农民制度性贫困与分工结合(刘明宇14(XX)、罗夫永15(XX))论证制度对农业自身分工演进与农民贫困的影响。

对制度影响分工引入农业部门的微观机理,以及分工在农业部门的表现形式——农业规模经济与农民贫困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有学者进行研究,但是并未从理论上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本文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系统的解读制度对农业自身分工演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贫困的作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法经济学在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为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对晋西北地区四个贫困县进行实地调研,实证检验制度对农业自身演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制度会对经济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分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来看,制度对农户的长期投资决策、农地流转意愿以及劳动力流动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即对农业自身分工演进产生影响。

而农户对农地流转意愿和劳动力流动决策决定了农地的经营规模,农户的长期投资决策决定了农地地力的培育,农地的规模经营和对农地地力的培育会产生农业规模经济,从而减低农民贫困。

本文使用晋西北地区四个贫困县的数据进行检验,丰富了制度与农民贫困之间的实证研究。

(2) 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对制度与农业自身分工演进关系的分析,系统的了解我国现有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对农民行为的影响,从而更为深刻的了解我国制度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抑制作用。

对解决我国现阶段农地的掠夺性经营和农地的细碎化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第二:以晋西北地区四个贫困县为对象,实证研究了我国现有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对晋西北四个贫困县农民贫困的影响,对山西制定扶贫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央政府制定扶贫政策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农村土地的范围较广,本文先对农村土地的范围进行论述。

从理论上讲,土地不仅仅包含土地边界(“四至”)所包围的地球表层面积,也包括沿此边界向上呈现扇形扩展到无限高度以及向下呈现锥形到地心的空间。

土地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6。

地理学者普遍接受上述对土地的广义分类,土地的广义概念包含了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与是人类过去和未来活动结果的双重内涵。

马歇尔也赞同对土地的广义界定,认为土地是“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

”17;伊利,莫尔豪斯(1982)18认为“土地,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

”联合国 1975 年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也对土地进行了定义。

中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

认为土地“地球上陆地的表层,包括水域在内,是由地貌、土壤、岩石、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19对于本文来说,上述对土地概念都太大,因此本文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使用的“农地”的内涵。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较契合本文的研究意图。

本文以农村耕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土地制度导致农民贫困的作用机理。

具体而言,本论文以促进分工作为解决农民贫困的根本途径,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为解决农民贫困的具体和现实切入点,使用实地调研和统计等技术方法,结合经济学和法学,深入探讨我国土地制度影响农民行为决策,从而导致农民贫困的微宏观机制。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共八章。

第 1-3 章为第一部分,该部分主要结合我国“三农”背景、土地制度背景以及农业规模不经济(农业掠夺性经营、农地细碎化)现象得出从制度层面提高农民自生能力的重要意义,并运用新古典经济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法经济学分析土地制度对农业自身分工演进,也即农业规模经营的作用机理,进而从根本上探讨土地制度对农民深陷“贫困陷阱”的影响路径。

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础和出发点,明确了本文以促进农业自身分工作为解决农民贫困的根本途径以及根本理论依据,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为解决农民贫困的具体和现实切入点,对制度与我国现阶段农业出现的农业规模不经济现象(掠夺性经营、农地细碎化),从而与农民自生能力偏低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

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国外和国内文献进行了综述。

第三章对我国的土地制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该章主要对我国土地制度演化、特征、法律渊源以及权能进行了分析。

从该章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土地制度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

同时,我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是债权物权化,即由最初的债权性质转向物权性质。

这样的转变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制度红利”,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产权归属不清、地权弱化等。

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制度抑制农业自身分工演化路径,由此阻碍农村规模经济,并最终导致农民贫困的机理,同时选取我国晋西北地区四个贫困县进行实地调查,使用统计和计量方法探讨晋西北地区四个贫困县农民贫困与土地制度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支持前面的理论分析。

其中该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大内容:第四章是理论基础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分析我国土地制度,尤其是使用权制度与农民贫困之间的关系。

当然,土地使用权制度与农地的所有权密不可分,因此土地的所有权情况也是分析的重点。

第四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深入分析了四对关系:第一对是分工与经济增长、自生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二对是分工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第三对是制度与分工之间的关系;第四对是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掠夺性经营、农地细碎化之间的关系。

该部分探讨了分工低下导致自生能力低,即贫困的作用机理。

具体而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意味着中间迂回投资的增加,对于农业来说,大型机械的使用和化肥的使用都属于农业生产中间迂回投资,是农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大型机械在农业上的使用必须以农地的适度集中为前提,因此农地的适度集中可以产生土地规模经济,从而实现农业规模经济。

同时,保持地力的化肥等投入会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从而实现农业规模经济。

而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农民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对农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就对农业规模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影响农民收入。

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论述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导致农民贫困的作用机理。

其中第五章重点分析土地占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情况下我国土地制度导致农民贫困的作用机理,而第六章则重点分析土地占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我国土地制度导致农民贫困的作用机理。

第五章是基于土地占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视角,因此该章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即该章主要讨论土地承包经营权初次流转制度与农民贫困的关系。

由于不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因此该章也就不涉及土地的规模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