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道S111线中山南朗段改建工程

省道S111线中山南朗段改建工程

省道S111线南朗段(原中拱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简本)建设单位:中山市公路局评价单位: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二○○九年三月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背景及工程研究过程 (1)1.2环评目的(略) (2)1.3编制依据 (2)1.4评价因子 (4)1.5评价等级 (4)1.6评价围 (5)1.7项目所属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及执行标准 (6)1.8评价工作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 (9)1.9评价方法 (10)1.10评价时段 (11)第二章工程概况 (15)2.1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15)2.2项目地理位置及路线走向 (15)2.3现有公路回顾性分析 (16)2.4项目改建规模及主要技术参数 (17)2.5主要工程数量 (18)2.6现有交通量及改建后交通量预测 (20)2.7土石方平衡 (22)2.8取、弃土及弃渣方案 (24)2.9建设工期安排 (24)第三章工程分析 (26)3.1现有公路回顾性分析 (26)3.2工程污染源分析 (27)3.3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30)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 (34)4.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4)4.2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4)4.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5)4.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5)第五章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略) (36)第六章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37)6.1营运期噪声预测与评价 (37)6.2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 (42)6.3营运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43)6.4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4)第七章水土保持方案(略) (47)第八章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50)8.1项目建设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影响分析 (50)8.2项目建设对沿线农业的综合影响分析 (50)第九章替代方案及项目选线环境合理性论证 (52)9.1可研阶段工作情况 (52)9.2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53)9.3与发展规划的相符性 (53)第十章公众参与 (55)10.1公众参与意见统计与分析 (55)10.2公众参与调查意见小结 (56)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58)11.1设计研究阶段关于环保措施的考虑 (58)11.2施工期环保对策措施(略) (59)11.3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 (59)第十二章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略) (66)12.1环境管理计划 (66)12.2环境监测计划 (67)第十三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略) (69)第十四章评价结论 (1)14.1建设项目概况(略) (1)14.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4.3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略) (2)14.4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 (2)14.5污染防治措施 (4)14.6合理合法性分析 (6)14.7公众参与结论 (7)14.8综合评价结论 (7)第一章总论1.1项目背景及工程研究过程省道S111线由经洪奇沥大桥南下进入境,自民众镇与三角镇接壤处穿越民众镇、火炬开发区、南朗镇后进入境,此路线是珠三角经济互动的命脉之一,在市及区域性公路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交通地位,主要承担南北向过境交通。

其中省道S111南朗段(K75+800~K91+200)即现状中拱公路。

目前南朗镇界南北方向仅有京珠高速公路和省道S111线纵贯全镇,省道S111线作为唯一的地方干线公路穿越了南朗镇的中心区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多年来背负着沉重的过境交通负荷。

由于建设年代己久,目前省道S111线沿线大部分路段已街道化,交通设施旧,不能满足经济和运输发展需要。

随着市东部组团定性为市今后发展的重点区域,东部新城(次中心)的规划建设逐步提上日程,作为东部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朗镇,迫切需要建设一条高等级的公路来加强东部新城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省道S111线南朗段(原中拱路)改建工程推荐方案的线路起于现状省道S111南朗镇关塘立交的入口起点,终于下栅检查站,于境京珠高速东、西两侧辅道相接,推荐方案路线全长13.828km。

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省道S111线南朗段(原中拱路)改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要求,本项目属于大型公路建设项目,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通过对项目建设方案的深入分析、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的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出本报告,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查批复。

1.2环评目的(略)1.3编制依据1.3.1国家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4)《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1998.10.29;(5)《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6)《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7)《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8)《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11.29;(10)《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11.8;(11)《中华人民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2.12;(12)《中华人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9.30;(13)《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3年第5号,2003.5.13;(1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部,2008.10.1;(1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11(1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2000.10.6;(1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保局,1989.7.10(18)《中华人民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国主席令第88号,1997.8.29(19)《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6.29(20)《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6.8.291.3.2地方法律、法规(1)《省环境保护条例》,(省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2005年1月1日);(2)《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4年7月29日);(3)《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4)《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1998年11月27日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5)《关于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粤府[1999]74号;(6)《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粤府[2002]71号(7)《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6月1日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8)《省采石取土管理规定》,1999年3月1日起施行;(9)《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4月21日起实施,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59号);(10)《市城镇环境噪声管理规定》(1995年11月27日起实施);(11)《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中府办[2003]4号)》,2003年1月16日;(12)《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规定(中府(1997)115号)》,1998年1月1日起实施;(13)《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保护规定(中府[1998]51号)》,1998年6月19日。

(14)《省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公众参与实施意见》(粤环[2007]99号)。

1.3.3技术标准及文件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HJ/T 169-2004);(7)《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3-2008)国家环保部,2008;(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试行)》,交通部,1996.7.8;(9)《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JTJ/T006-98)(10)《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94号;(1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GBJ118-88);(12)《省道S111线南朗段(原中拱路)改建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公路勘察规划,2008.6。

1.3.4相关规划(13)《省碧水工程计划》,粤府办(1997)29号文;(14)《省工程计划》,粤府办[2001]7号;(15)《省环境保护规划》2006年4月由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16)《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粤府函[1999]533号文);(17)《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粤府[2006]46号);(18)《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2004年9月24日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19)《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5年2月18日)。

(20)《市干线公路定线及沿线用地控制规划(第二阶段18条干线公路(路段))》,市规划,2007.12。

1.4评价因子(1) 声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因子均为等效连续声级LeqdB(A)。

(2)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因子:NO2、TSP;预测评价因子:NO2。

(3) 地表水:现状评价因子:水温、pH值、SS、DO、CODcr、BOD5、氨氮、挥发酚、石油类、六价铬。

1.5评价等级根据拟建公路工程的特点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试行)》(交通部,JTJ005-96)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该项目的评价等级如下:(1) 噪声评价等级本项目沿线的各声功能区分布执行国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的2类和4类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 2.4-1995)判断,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定为一级。

(2) 环境空气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选择主要污染物NO2计算其等标排放量。

经估算营运期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的等标排放量P<2.5×108,道路沿线区域属微丘平原区,则确定该项目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3) 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本项目公路沿线评价围涉及地表水体规模较小,水环境预测进行定性分析。

(4) 生态环境评价等级本工程公路改建长度13.828km,改造后路基宽32m,按公路两侧200m计算,影响围为2.77km2,因此本工程涉及围远小于20km2;此外,初步调查表明公路沿线主要以人工植被为主,无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不涉及珍稀濒危物种,则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确定该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