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人像摄影的几点体会人像摄影是整个摄影艺术的基石,是最能体现摄影师艺术境界的摄影领域之一。
纵览摄影史,不少摄影名家都把毕生的精力投注于这一工作中,他们丰富和发展着人像摄影的理论。
19世纪法国著名摄影家图尔纳松曾指出:“一个摄影艺术家,不论其照相机的机械性能如何,都应该把焦点对准人物的脸部,抓住人物的神情,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使其神韵跃然于画面之上。
”虽然我真正从事人像摄影时间并不长,但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自己大量的实践拍摄,感觉在人像摄影中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一、拍摄出的人像作品应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商业人像、家庭留念照、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个摄影领域中涉及的人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和观看者,只要无特殊目的,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当然它的基础就是清晰、逼真。
对于人像摄影来说,要达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
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缺陷。
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等等。
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
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所扭曲。
比如在用光上说,我自己也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了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说,为了使肤色显得更白,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
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顾客,我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
二、人像的表情应该惟妙惟肖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人像再现的“相象”问题变的轻而易举,当代人像摄影的发展又似乎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流行的当代商业人像越来越不象本人,而离惟妙惟肖的距离也显得更为遥远。
这里的惟妙惟肖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象”,而是在赏心悦目基础上的神形兼似。
我自己认为神态的捕捉应该是摄影师永恒的主体,也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能否做到惟妙惟肖的关键。
拍摄时,如果你从不用道具或背景干扰,不论哪种情况,你都要认真地引导被摄者,抓住被摄者的面部表情,从而拍到许多传神之作。
读者通过照片上的人物神情可以看出被摄者之间无声的交流。
当然通过光线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眼神也是人像作品中的关键。
三、人像摄影应该突出需要表达个性英国著名摄影家克里斯.利斯认为:个性是在拍摄人像过程中最难掌握的部分。
如果你能发现一种拍摄人物个性的奇妙方法,那么你将成为像卡什、布兰特和斯诺登那样的人像摄影大师了。
利斯还说过,如果你拍摄的是供大量翻印的人像照片,那就不大可能拍摄出人物的性格。
但如果你给朋友拍摄人像,那成功的希望就大得多,大多数成功的人像照片是因为你熟悉你的被摄者,这样拍出来的照片,被摄者看后一定会说:“对,这完全像我。
”从被摄影者的角度出发,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
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
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乃至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确理解。
当然我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与被摄者去沟通,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如阿德莱尔·穆萨威拍摄的《生命中的阴影》,画面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摄影者苦心经营的光影效果中诉说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它不是一部电视剧,但却似乎比一部电视剧要说的更多。
当然,这幅作品在用光和构图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所以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
四、人像摄影也要尽可能地反映出一个时代背景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刻画了人物的灵魂,是因为它讴歌了生命的伟大,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
我们可以翻看一些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它们都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
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肖像的意义。
它是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象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像摄影的意义远不止被摄者的留念和摄影者的个性张扬。
比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中的《大眼睛的小姑娘》,由于它拍摄出了失学儿童渴望的目光、承载了无数失学儿童的希冀,所以她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这幅看似普通的人像摄影作品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如倍受布勒松推崇的匈牙利摄影家马丁·芒卡西拍摄的《三个黑人小孩奔向大会》的照片,虽然连三个主人公的脸都没有看到,但却使所有观察者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伟大。
这幅摄影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可能会令观察者终生难忘。
又如哈尔斯曼拍摄的邱吉尔,冷峻的面庞、犀利的目光无不显示了这位铁腕政治家的心灵世界,也是那一难忘时代的精神象征。
而他拍摄的爱因斯坦者几乎成了科学的代表符号。
据说在拍摄这张照片时爱因斯坦者正陷入对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沉思,可以看到,在爱因斯坦睿智的目光中,有沉重的悲哀,而这也是这张照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当然,这两幅摄影作品的成功与被摄人物的特殊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而这些伟大的摄影作品似乎有一共同的特征,即摄影本体语言又趋于平淡。
以上对人像摄影是我几点粗浅的体会,具体的一幅摄影作品能够达到怎样的境界、表达怎样的主题以及反映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要看摄影师对整体的驾驭能力,正所谓任何一种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都可以达到使观察者得到艺术享受的目的,只是我们每个人对这幅作品的体会不同而已。
人像摄影的用光或者说如何照明,既是一种基本功,又是体现摄影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
与调度人物的姿势、安排道具和选择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摄影最终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因为摄影本来就是在用光绘图。
因此,摄影师们聚在一起,除了谈钱和相机之外,话题往往是使用何种灯具和如何用光之类的事情。
提到摄影室的用光,就自然地会说到四大样:1、主光,即决定被摄者照明格局的首选灯光,而其它的灯光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现代影室所用的主光通常是由柔光灯箱发出的。
之所以采用柔光灯箱,是因为它发出的光线较为均匀,便于控制。
所谓的柔光灯箱,其实就是把一只或数只灯泡放入一个箱体里,通过能使光线散射的柔光箱罩(一般由塑料或纺织品制成)对被摄者照明,箱体越大,灯泡越多,功率越强,照明范围越广。
对于一般的影楼来说,口径为一平方米左右的柔光灯箱就能胜任了。
其照明的距离和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调整,而曝光量的确定就以主光为依据。
2、补光,也叫辅助光,顾名思义,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对阴影进行补充照明,使阴影变得浅淡。
其实,补光所用的可以是与主光同样的柔光灯箱,通过照明距离或输出功率来调整它与主光的光比。
如果补光的曝光比主光少3挡光圈的话,其光比就是1:3,也就是说其结果将得到较深的阴影。
如果补光的强度接近主光的话,比方说相差半级光圈的话,那么阴影部分就变得非常浅淡了。
为了简便起见,补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墙上,只是通过调整输出功率的方式来控制阴影的深浅。
至于怎样才能使补光取得与主光的最佳光比,则只能靠反复地试验。
3、背景光。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摄者都与背景拉开一定的距离。
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弱,而背景比被摄者距离光源更远,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摄者暗许多。
如果按被摄者的照明情况曝光的话,则背景就会显得更暗了,结果是被摄者看起来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
如果摄影师不介意这种背景效果的话,当然也就用不着背景光了。
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摄者同背景区别开来的话,则有必要对背景进行单独照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背景光。
然而,背景光的运用要照顾到背景的色彩、距离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对背景光进行反复调整才能用得恰到好处。
为了均匀地照明一个无缝的背景,有时会需要使用两盏灯。
4、头发光。
由于人像摄影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头发光已由原来投射到头上的不那么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渐演变成为一只或多只更加宽广而柔和的灯光,不仅使头发避免成为漆黑一团,而且还能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因而它又被称为“分离光”。
这种用光方法现在已经使用得相当普遍,为此目的采用的是小型柔光灯箱或条型灯具。
这种头发光还可以采用把一束灯光通过天花板反射的办法来实施,不过要注意控制布光范围,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上述的4种照明是人像摄影用光的基本方法,这四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灵活应用,既可以同时使用4种或两三种,也可以只用主光加上反光板。
至于使用自然光在摄影室或在户外从事人像摄影,所用的光源则是现场的自然光以及反光板,当然,也可以采取自然光与灯光相结合的照明方式。
至此,也许所有的用光方法都涉及到了,这些方法可以说也都够用了,这是摄影师们的常规做法。
但是,对于人像摄影来说,现有的照明方法所拍出的人像有时仍然让人感到似乎缺点什么,总之,一句话:不够精彩。
那么,有何高招能够解决这个微妙的问题呢?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再用上一种光——强调光。
强调光的功能就是为人像增添一点亮色,一种冲劲,突出被摄者的形态并增强立体感,或者引起人们对被强调光照明部分的注意。
在摄影室中这种光通常都是小范围的未经散射的强硬光线,很有冲劲。
由此可见,设置这种灯光用不着太大的花费,它甚至用一面镜子把其它的光源,例如一只便携式闪光灯,反射到画面中,就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如果使用闪光灯作光源,可以把它放在一个支架上,通过一只伺服开关,即光电启动器,使闪光与其它的照明同步。
之所以要利用镜子,主要是为了控制强调光的照明范围。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强调光通常从被摄者的侧后方发出,有时就会射入镜头,结果反而破坏了影像效果。
因此,为了确保镜头不受眩光影响,在强调光与镜头之间应放上用黑纸板做的遮光片。
强调光的强度一般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为不同的摄影师所追求的效果各不相同,不过不妨以超过主光一级光圈的亮度作为试拍的出发点。
然而即便强调光的强度与主光相同,它也会产生一种相当生动的效果,因为其光质比较强硬,而且其照明的角度使光线对着镜头反射。
顺便说一句,如果以闪光作为强调光的光源,那么在测量强调光的强度时,应关闭在场的所有其它光源。
抓拍和摆拍都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
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摆拍之风大盛,甚至在新闻摄影界也不例外。
新时期开始后,思想战线讲求实事求是,摄影界开始贬低摆拍,乃至几乎完全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