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贫困脆弱性测度方法的选择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于“贫困脆弱性”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作为期望贫困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 as Expected Poverty, VEP ),Christiaensen和Subbarao (2001)
将脆弱性定义为未来的期望贫困,V
ℎt =E(p C
ℎ,t+1
,z )I T,其中,贫困指标p c,z 采
用的是贫困评估中最常用的FGT指标。
第二种是作为期望效用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 as Low Expected Utility,VEU ), Ligon和Schechter (2002)将脆弱性定义为风险的福利损失,
用贫困线的效用和未来消费的期望效用之差来测度脆弱性,即V
ℎt =U
ℎ
z−E U
ℎ
C
ℎt+1。
第三种是作为风险暴露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 as Uninsured Exposure to Risk,VER)。
Amin 等(1999 ),Glewwe和Hall (1995 ), Dercon和Krishman (2000)将脆弱性定义为对风险冲击的暴露或过度敏感性。
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家庭消费支出与冲击共同变动,说明该家庭缺少平滑消费能力和保证消费免受冲击影响的手段,对冲击过度敏感,因而是脆弱的。
他们以体现家庭遭受的共同或特殊冲击的家庭相关特征为自变量对家庭消费及其变动进行回归,用回归系数来反映脆弱性的大小。
比较而言,VER刻画的是家庭对已实现风险的应对能力,本质上属于一种事后型的测度。
VEP和VEU都是将风险和风险的福利结果结合起来,用未来的期望福利来度量脆弱性,都具有前瞻性,但在家庭效用函数未知,已有的数据维度又不足以刻画家庭偏好及消费变动性的条件下,VEU的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事实上,当前的大部分脆弱性研究都是遵循VEP的思想,特别当α=0时,VEP简化为消费低于贫困线的概率,为多数研究者所采用。
如Chaudhuri、Jalan和Suryahadi (2002)将t期的脆弱性定义为家庭t+1期消费低于贫困
线的概率,即V
ℎt =Pr C
ℎ,t+1
≤z , Pritchett, Suyahadi和Sumarto (2000)认识到脆弱性的
程度会随着时间延长而提高,拓展了这一测度,将脆弱性定义为在未来n个时期内至少贫
困一次的概率,即R
ℎt =1−1−Pr C
ℎ,t+1
<z ,…,1−Pr C
ℎ,t+n
<z 。
因此,
我们的研究也将采用下期贫困概率这一定义对我国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和分解。
5.2.2 收入密度函数的确定
为了得到这一概率分布函数,现有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蒙特卡罗自导法,这一方法是基于家庭的可观察到的特征以及可观察到的“类似家庭”的收入或消费的波动来生成一个未来收入或消费的可能分布,然后用这个生成的分布代替所要推导的概率分布。
Kamaanou and Morduch (2002 )和Kvhl(2003)的研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
第二种方法则相对简单和直观,即直接假设未来的消费或收入服从某种分布,例如正态分布,然后估计出未来收入或消费的均值和标准差,从而计算贫困脆弱性。
例如,Rajadel ( 2002)基于Sharpiro- Wilk的正态分布检验,采用了人均食品消费呈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然后根据家庭的特征估计出食品消费的事前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而在此基础上计算贫困脆弱性。
在实地调研中,获取家庭收入方面的数据相对消费方面而言通常更容易、可信一些,因此本文用家庭收入水平指标。
接下来,还要确定其未来变化统计分布。
对于高收入群体,帕累托分布能较好代表,相反对于低收入群体则是对数正态分布(Singh and Maddala, 1976)。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户,因此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
Shorrocks和Wan (2008)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方法可行。
为了得到该分布的均值和方差,现有研究又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通过回归分解将观察到的收入分解成永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其中的永久性收入被作为未来收入的均值的估计值,而根据永久性收入所计算出的收入或消费的方差则作为未来收入或消费的方差的估计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直接计算观察到的收入的均值和方差,并将它们视为未来收入的均值和方差的无偏估计量。
基于万广华和章元( 2009)以及章元和万广华
(2010)的研究,我们知道在蒙特卡罗自导法的效率比其他方法的精确性略低,而直接计算的过去若干年的简单算术平均数或者加权平均作为永久性收入的度量比通过回归方法得到永久性收入的方法更精确,因此本研究决定采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5.2.3 贫困线与脆弱线的确定
与贫困脆弱性度量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贫困线的选择。
现有大部分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都批评说由中国统计局制定的官方贫困线相对于国际标准贫困线而言太低,从而会大大低估真实的贫困状况,但考虑到世界银行(人均每天1.9美元)以及我国最新的贫困标准(3000元),以及本文研究的对象群体是属于深度贫困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现行的国家贫困线标准(3000元)更为适宜。
脆弱线是脆弱性的评价标准,即家庭的脆弱线达到多少才能判定为脆弱。
对于脆弱线的选择方法,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但选用50%这一标准的研究居多,Chaudhuri et al (2002)给出的理由为: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标准,并且当家庭的预期收入正好达到贫困线时,度量出的脆弱性恰好等于50%。
万广华、章元(2009)也证实使用50%的脆弱线更加适合,利于提高预测精准度。
因此,本研究中也将采用50%这一脆弱线。
参考文献
1.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李丽,雪梅.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08)
2.社会资本对川滇藏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 王欢.四川农业大学2016
3. 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J]. 徐伟,章元,万广华. 学海. 2011(04)
4. 如何更准确地预测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J]. 万广华,章元,史清华. 农业技术经济. 2011(09)
5. 贫困地区农户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杨龙,汪三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