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政治家的崛起

女性政治家的崛起

女性政治家的崛起
土木1106班王之杰11132098
摘要:二战以来世界政治的显署特点之一是女性政治家群体的崛起。

两次国际妇女运动浪潮对妇女参政的推动,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凸显,后冷战时期各国软实力较量的加剧等因素是女性执政的主要背景。

女性政治家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尤其以欧美和亚洲居多,女性从政已从家族继承型向个人奋斗型转变。

女性政治家群体的崛起对提高妇女地位、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女性政治家群体妇女运动世界政治
一、女性政治家群体崛起的背景
女性政治家群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主要与国际妇女运动对妇女参政的推动、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凸显、后冷战时期各国软实力较量的加剧等因素紧密相关。

首先,19世纪中叶以来,两次国际妇女运动浪潮为妇女登上世界政治中心舞台提供了社会基础。

国际妇女运动是妇女作为一个群体有意识地为改善自身地位,消除社会歧视而开展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一系列长期的社会运动,是国际范围内广大妇女争取自身权利的运动。

目的是为了改变男权社会中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乃至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劣势地位。

历史上曾掀起过两次国际妇女运动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世纪中叶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焦点问题是在政治上赋予女性选举权;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焦点问题是消除两性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别,要求各个公共领域对妇女开放。

两次国际妇女运动浪潮波及的国家,往往正是女性政治家群体崛起之地。

其次,二战以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女性政治家脱颖而出施展才能提供了政治空间。

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的局面,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

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背景下,民众更愿意选择女性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

由于女性在战争和暴力冲突中往往受到更大伤害,出于性别角色的考虑,女性领导人通常更倾向于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追求自由与民主,比如在东南亚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就涌现出众多女性领导人。

例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缅甸女政治家昂山素季,多年来坚持采用非暴力方式反对军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

又如利比里亚的上百万民众在连年战乱中流离失所,饱受内战之苦的人民在二十多位候选人中选择了瑟利夫这位兼具勇气与才干的女性作为他们的国家元首。

作为非洲首位民选女总统,瑟利夫不负众望,在维护国家和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从而获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第三,后冷战时期,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软实力较量,这也为女性政治家提供了发挥交往优势的历史舞台。

软实力展示的不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军事、科技等有形的物质力量,而是价值、文化、精神、制度、形象等非物质性的力量。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互动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世界各国普遍都有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并共同应对国际危机事件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的政治保障之一就是国家选择具备交往优势和魅力形象的领袖。

一方面,她们具备男性般的刚强性格,在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坚持原则不甘示弱;另一方面,她们拥有女性特有的温和与善解人意,在争斗激烈的政治领域中能起到缓冲和润滑的作用。

二、女性政治家群体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女性政治家群体的崛起,既是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又对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提高妇女在世界各国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马克思曾指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马克思认为,妇女已成为社会生产的积极参加者,因而妇女必须作为积极的参与者被纳入政治生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参政看作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妇女能够自由参政,她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解放。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论是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从妇女个人发展需要来看,妇女参政都是十分必要
的。

女性通过参与决策,可以直接在权力机构中发出政治呼声,为自身争取更多社会权益,制定更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政策。

比如美国、瑞典、南非、墨西哥等14国女外长曾在1999年写信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要求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拐卖妇女和儿童的问题,此举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引起了联合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2000年5月25日召开的第5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的任择协定书》,就在全球范围内打击贩卖儿童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每一缔约国根据此协定书的条文,确保在本国刑法中明确禁止任何买卖儿童的行为和活动。

又如有多国女性政治家参与的第一次世妇会上通过的两份纲领性文件《世界行动计划》和《墨西哥宣言》,是197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和1979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重要参考来源,联大这两个公约中对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消除对妇女歧视等内容的确认受到第一次世妇会两份纲领性文件的重要影响。

第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国际社会。

女性政治家群体崛起作为在国际社会中凸显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政治现象,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国际社会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女性政治家群体是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妇女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其作用与影响的学科,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寻求实现男女平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各国平等、和平与发展的途径,而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妇女在国际政治中的平等参与及普遍受益。

女性政治家是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妇女中的代表性力量,这个群体在提升全球妇女地位、实现男女平等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她们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既可以给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社会的转型与变化。

女性主义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以研究硬实力为突出特征,也不像新自由主义那样重视经济学因素与物质交换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而是把国际政治看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因此,女性主义本质上属于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它注重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国际社会互动,“女性主义者像多数理想主义者一样,更多地是基于社会互动而非获得权力和运用权力来观察世界的。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实质上属于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领域,它利用冷战
后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对于国际道德、文化、认同与伦理的青睐。

在社会沟通、国际公关、民间外交、文化扩展以及政治参与诸方面,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贯彻性别平等的各种政治主张,可以说国际社会的变化发展是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兴盛的主要现实源泉。

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看,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性问题及国际危机事件的增多,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私人领域——公共领域二元界限的逐渐模糊,国际社会相互依赖性的日益增强,全球民间社会(又称全球市民社会)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并日益强大。

而全球民间社会涉及到的卫生、福利、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等领域,正是女性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女性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女性政治家群体在国际社会中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深入进一步说明,国际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沟通理性日益彰显、国际权力柔性发展、战争合法性不断衰落、国际合作多维展开的新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