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快乐教育培育有为人才——周浦小学2016学年度课程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规划、浦东新区十三五教育规划的目标为导向;落实《上海市教委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和新的《周浦小学四年发展规划》要求,传承历史积淀,创新学校管理,推进改革与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办学理念: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
办学目标:实施快乐教育,培育有为人才。
校训:“乐为”——乐有所为、有为乃乐。
管理理念:公信为上,质量为重;服务为主,垂范为先。
学校发展目标:创文明和谐校园,争质量一流学校。
教师发展目标:做快乐育人,健康育人,公平育人的智慧教师。
学生培养目标:育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有为少年。
二、工作目标“优、高、强”——努力将周小办成校园环境优、教育质量高、综合实力强的区一流学校。
校园环境优——加强卫生习惯的培养,不断改进学校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培养具有“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人本化”的管理机制、优质化的教师队伍、自主化发展的学生集体。
教育质量高——以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重点,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从学生需求出发,优化学校课程实施过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主动、积极又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区内名列前茅。
综合实力强——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以教育科研为引领,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市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形成教育特色。
教育特色——快乐学习,自我教育。
打造历史积淀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以学生快乐学习为主的自我教育特色。
三、课程建设目标(一)课程理念严格执行《2016年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延伸和创建多元的课程活动;以改变为抓手,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改变中创建优质教学,促进师生持续成长;以课堂为研究阵地,构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1、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为着力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注重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5、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研究型教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四、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一)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附:【周浦小学2016学年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一览表】表2、学校午会课安排【作息时间表】周浦小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作息时间表(二)学校“快乐活动日“活动安排附:周浦小学“快乐活动日”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大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秉承“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的理念,贯彻“快乐为本,服务为先,质量为基,有所作为”的管理思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快乐成长。
二、实施原则1、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在“快乐活动日”里体验生活,体验合作,体验快乐。
2、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享受幸福;在“快乐活动日”里释放童真,展示童趣,放飞童心。
3、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在“快乐活动日”里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强身健体。
三、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的周浦小学“快乐活动日”领导小组,组员有教导处人员和大队总辅导员等。
领导小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快乐活动日”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多方整合。
在学校制订的课程计划中,单列“快乐活动日”具体的活动安排表,并安排相关人员组织实施。
每学期开学初,将“快乐活动日”的具体安排报区教育署,并在校园网上公示。
四、活动设置(一)课时安排。
每周安排星期一下午半天时间(按4课时计),每学年课时总量为120课时,在两个学期中分30次实施。
由学校统一安排,分年段、分年级、分主题安排。
(二)活动内容。
学校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主要开展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专题教育等限定拓展活动以及自主拓展探究、兴趣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
(三)活动形式。
由学校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整合部分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内容,在周一集中半天时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周一下午第三节分别开设校级层面和班级层面“快乐活动”菜单共学生选择。
五、课程设置通过各校本课程类主管商量拟定开设校本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家长)选择参加情况,确定本学年开设的校本课程有26类(详见校本课程报名表,校本课程学生报名情况汇总)六、课程实施1、时间: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一节为探究课、第二节为班队课。
第三、四节课为学校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开展的主要环节:拟定校本课程项目——学生(家长)自主选择——确定校本课程项目与班级开设——教师申请(聘请)任课教师——校本课程教学活动——教学展示、评价3、课程班:(详见:周浦小学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表)4、教师: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申请相关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部分课程聘请校外相关教师。
(附:周浦小学校本课程执教老师报名表,外聘教师统计表)5、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周浦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手册)6、课程评价:①由课程类主管根据各课程班的教学情况进行学期总体考评。
②根据每年“六·一节”的各课程班的展示进行评价。
(七)具体安排1、时间:每周一下午2、周浦小学2016学年快乐活动按排表附表一附:2016学年周浦小学快乐活动日安排表附表二周浦小学体育拓展课安排表(2016.09)注:1.活动场地安排:一年级在篮球场;二、三年级在足球场南面;四、五年级在足球场北面。
2.学生上活动课成两路纵队排整齐靠道路的左侧有上课老师带领进入体育场。
附表三周浦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八、实施要求1、“快乐活动日”之前,加强教不学人员的培训工作。
学校结合教师的业务专长,发动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快乐活动日”的设计和实施,共同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合理安排“快乐活动日”的指导教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之中。
2、“快乐活动日”之中,加强相关安全教育,指导学生遵守相关安全制度,按照规范的程序要求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3、“快乐活动日”之后,加强组织管理,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和丰富“快乐活动日”方案和活动案例,做好“快乐活动日”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
要积极探索完善“快乐活动日”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特色。
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4、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增进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环境。
积极开发和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快乐活动日”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升活动品质。
5、建立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模式。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
评价以学生自我体验的记录为主,促进学生认识自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自主发展。
(三)学校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安排附:周浦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了贯彻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健康第一”,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落实《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活动目标和内容活动目标:1. 加强小学对幼儿园课程的衔接,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2. 努力促进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3.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活动内容:“学习准备期”的课程分学科课程和学校综合活动两个方面。
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并在心理、思想、行为上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了“学校——我热爱;校纪——我遵守;学习——我喜欢;身体——我锻炼”四大活动模块。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围绕“习惯的养成、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三个要素,旨在把握学科教学节奏,积极创设促进师生平等、民主、开放式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表现、分享、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学科学习的乐趣,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活动评价关注态度、情感进行设计,突出“静得下、坐得住、想表达、能参与、动得了”的行规要求,给予学生正确行为引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及管理1、成立“学习准备期”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宋志权副组长:乔文琴组员:李英、王瑛、陈志红、一年级班主任及各位任课老师2、执行市教委的指导意见,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由校领导监管,教导处设计方案并指导教师学习和具体设计有关活动方案。
3、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组织教师开展学习。
(1)一年级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的课程计划,人人参与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的实施,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2)活动方案设计中,教师要了解学校一年级准备期“综合活动”的课程结构,熟悉各模块的目标和行为观测点的基本判断要求,把握每个活动模块的目标和行为观测点的基本判断要求,把握每个活动模块各主题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师应结合活动内容适时地落实相关的行为要求;其他的行为要求可以在学习准备期内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后随着学习生活的展开,逐步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3)活动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游戏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能身心愉悦地参加活动、感受体验,在兴趣、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所收获,避免简单的说理和机械的训练。
(4)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主动接受教育。
要随时观察记录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对于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对于暂时落后的孩子要多帮助、多鼓励、多指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孩子充分感受教师的可亲、伙伴的可爱、交往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5)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其他学科学习准备期的教学内容,正确理解“综合活动”与学科课程在行为要求上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综合活动与学科课程要求的互补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