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西安市水资源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浐灞生态区水环境治理范式(第十三期处级公务员培训学员第三课题组)内容提要: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逐水而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古都的变迁和当时水资源及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当今,西安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科技、商贸、旅游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西安市将形成“东连临潼、西接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发展新格局,昔日的“八水绕长安”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西安的城中河。
国务院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西安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
所以,水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资源价值和人文价值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进入本世纪后,西安市委、市政府把水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尤其是水环境治理进程明显加快。
孙清云同志明确指出:“西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水的问题”。
实践证明,解决好水问题,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来说,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问题。
就水量而言,西安市水资源总量为26.8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350立方米,相当于全省人均量的1/3,全国人均量的1/6、世界人均量的1/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是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另外,随着西安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供水、蓄水、调水、节水、排水、治水等问题尤显凸出。
目前,关于西安市水问题多倾注于“水量”的理论研究,抑或涉及“水质”和某单一问题的探讨,而关于水环境治理的思路尚未形成系统和完整的构架,致使城市因缺水总觉“血脉不旺”。
从战略上讲,水环境治理既是解决西安水资源矛盾的有效途径,又是彰显西安水生态品相的最佳选择。
本文用浐灞生态区水环境治理的五个范式,针对性的探讨了西安市水资源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五项建议。
正文:一、对西安市水资源问题的思考1.水资源总量偏少,制约经济发展。
西安是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西安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但全市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仅15.6亿立方米,地表水的利用量仅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5%,按目前日供水能力165万吨预测,2020年西安市将面临2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缺口。
为此,在充分开展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大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和利用好境外客水,实施跨流域调水是十分必要的。
2.地表水开发不均,影响水资源储备。
西安市目前地表水开发以小型水库为主,蓄水能力较低,特别是在汛期蓄水量很少,对于南山支流良好的水质来讲,蓄洪应用太少。
目前地表水开发利用仍有潜力,但是受地形条件、水质条件、水文条件等的影响,充分利用的难度较大。
周至县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已达54.2%,超过可利用量约1亿立方米。
在全市众多河流中,以灞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低。
为此,对全市河道汛限水位进行研究,同时加强水库清淤技术研究,为合理增加蓄水奠定基础。
3.地下水超量开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市地下水开采规模较大,地下水位自建国以后下降了20~150米,最高年份每年超过12亿立方米,大大超过地下水的可利用量,严重超采的地区有西安城六区及渭河以北的高陵、阎良、临潼地区等,渭河以南周至、户县、长安井灌区超采也较严重。
特别是城市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引起了严峻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裂缝、地沉降现象时有发生。
限制和停止地下水开采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水资源管理内容。
4.城市雨水未充分利用,水资源浪费严重。
西安市年城市雨水可利用量可达8000万立方米,对于目前西安市城市用水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
如果进行合理的利用,对于解决城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农用灌溉水浪费严重,部分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城市自来水管网漏损率为13%,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仍较普遍,节水器具的推广尚有很大潜力。
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相比,都有一定差距。
5.污水处理率低,水质污染严重。
全市年排放工业废水3亿吨,生活污水1亿吨,郊县污水排放量1亿吨,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仅为1.5亿吨。
由于污水处理成本高,运营和城市再利用困难,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
城区排水系统落后,部分排水管网雨污合流。
渭河西安段因上游城市及本市污水的影响,属五级水质。
南山支流上游水质为一级水质,进入西安郊区后浐河、皂河均受到污染;沣河和灞河有机物污染为二级。
西安市各主要河流平原段水环境治理十分迫切。
二、浐灞水环境治理范式及建议范式1:志存高远,跨区域规划。
2006年,浐灞生态区以渭河综合治理为契机,牵头成立了由蓝田、长安、灞桥、雁塔、未央区(县)政府及市级水务、环保、林业部门共同参与的《西安市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协调机构。
历时3年,先后编制完成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拦河造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林业、防洪等6项子规划,成为渭河流域第一个全支流整体综合治理规划。
2009年11月初,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建议1:上下游联动,跨流域治理。
(1)启动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使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从源头抓起,上下游联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在加强全省市区联合的同时,要加强陕甘两省的联合,实施跨流域综合治理。
(3)实施沣河、潏河、滈河、涝河综合治理,以此打造出“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独具西安特色的魅力城市。
范式2:休养生息,生态修复。
2008年8月,水利部批复浐灞生态区为国家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试点区域。
水利部的批文指出:《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规划》是西部水生态修复思路与方法的探索,同时为推动全国工作积累流域和地区经验。
浐灞生态区成立五年来,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20亿元,完成生态化堤防36公里,新建、改建橡胶坝8座,新增水面8000亩,新增绿化7000亩。
在利用橡胶坝营造“大水大绿”景观的同时,回灌地下水漏斗,消减地质灾害,借助浐灞上风带向市区输送水蒸气,增加市区湿度,抑制扬尘,改善生态环境。
浐灞生态区实施河流清源,并负责任的向渭河乃至黄河输送达标水质,是“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工作理念的具体体现。
建议2:未雨绸缪,应对水危机。
西安市水资源问题形势严峻,全市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未雨绸缪,采取综合措施,应对和缓解水危机:(1)大力宣传和贯彻《水法》,增强市民节水意识,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工业用水实行定额管理,推广先进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
(2)要以建设水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为目标,全面推动我市过境河流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3)有效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城市河湖水系,使城市河湖水系清起来、流起来,循环起来,以彰显城市水的活力灵魂功能。
范式3:建设湿地,涵养水源。
浐灞生态区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在灞河入渭口处规划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并于 2008年底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正式批复,使浐灞湿地公园成为西北首批列入国家湿地公园的项目之一。
另外,在浐河雁鸣湖湿地种植芦苇,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探索城市型人工湿地治污新模式,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城市污水,把污水变成生态水源,在恢复湿地景观的同时,推动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等产业建设。
建议3:扩大湿地建设,改善环境功能。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大湿地建设,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生态区乃至西安市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建议(1)由市林部门牵头,涉水部门配合,启动西安市湿地系统规划,全面实施全市河道湿地建设。
(2)在渭河、泾河西安段建设大型水面,着力恢复“泾渭分明”景观。
范式4: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针对浐灞生态区成立之初的“三大”水环境问题,在广运潭利用废弃沙坑建造人工湖,以千亩水面、万亩绿意迎接2011世园会的盛大绽放。
沿浐河铺设截污管网,封堵排污口。
在桃花潭景区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土方造型,建设岛屿,重塑景观。
在浐灞半岛及灞河东岸建设污水厂,并依托污水厂加快中水利用体系建设,利用中水在半岛养护绿化、清洗道路、洗涤车辆和回供灞桥热电厂工业冷却水。
通过有效地综合治理治,使浐河水质恢复地表三级水平,几十年的污水渠重现清流,灞河成为市民休闲胜地,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城市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建议4:控制水污染,提高中水利用。
(1)在审批新建、扩建和改建工业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其环境效益。
对厂矿企业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监控,采用先进工艺流程和科学技术替代陈旧过时的工艺与设备。
(2)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费,并对新建企业和增加供水量的企业征收“新水源建设基金”,用1~2年时间全部封停禁采区内所有自备井。
(3)积极兴建和实施城市引用地表水工程、工农业及生活节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及中水利用工程,以减少地下水开采。
(4)逐步改造供水管网系统,在开发新区率先变单管供水为双管供水,为中水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树立典范。
范式5:科学研究,确保安全。
为实施大水工程,浐灞生态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水位进行布点监测。
对生态区经济发展需水规律、需水量进行预测。
对重大水工程除坚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外,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
为减缓水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浐灞生态区还建立了适水发展模式,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评价与过程管理制度。
汛期加强橡胶坝联合调度,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营造大水景观。
在浐灞商务中心和世园会址开展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工程。
建议5:加强战略研究,保障水源供给。
(1)实施西安市水资源战略研究平台,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解决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深层次科技支撑问题。
(2)制定西安市中长期水资源战略,研究解决未来10~30年全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问题。
(3)对重大水工程,特别是跨行政区调水工程,打破部门限制,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对水系统及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和定量模拟等分析论证工作。
(4)水源供给总思路是“截留雨洪水、调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调剂生态水、用足再生水、用好地热水”。
随着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注意到生态、资源和环保等问题,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但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及人居环境的恶化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