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课件: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课件: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
考向训练
考向一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推断外力地貌的成因 1.(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 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 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貌。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 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冰川滑过地区
冰碛地貌、冰碛湖、 峡湾等
海浪
_海__岸_ 地区
海积地貌,如沙滩、 贝壳堤等
方法技巧 外力地貌与地理环境判定
判定
风向的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河流流 向判定
地貌与 气候类型
地貌与 自然灾害
①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 ③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
冲积扇——泥石流 “V”型谷——滑坡、泥石流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 沙丘——荒漠化
地理实践力
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 水沉积、风力堆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命题探究
精研真题
(2019·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4.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B.沼泽化 D.盐碱化
解析 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 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 C正确; 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A错误; 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B错误; 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区域,故D错误。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风化 作用
侵蚀 作用
影响因素 温度、水、生物 、空气等
流水、冰川、风等
作用 ①使岩石发生 崩解 和 破碎 ;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 原地形成 侵蚀 地貌
第13讲 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
考纲呈现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结合某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考查特定地貌在特定区域
的发展变化。
思维导图
INDEX
考点一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点二 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点三 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主观题型之四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类 课时精练
(3)搬运作用 不塑造地貌,但形成重要的地理现象,如沙尘暴(风力搬运)、黄河水混浊(流 水搬运)。
(4)堆积作用
作用 因素
发生区域
作用结果
流水
流水堆积地貌,如 湿润、半湿润区的地势
冲积扇 、冲积平 变缓或河道弯曲地区
原、_三__角__洲__
示例图
风力
干旱、半干旱 区
风积地貌,如沙丘、 沙垄
高纬 、 高山地区及 冰川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 (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答案 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3点即可)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位置:贺兰山东麓;事件:岩壁有岩画,岩石破损威胁岩画;由图 知,甲位于黄河以西,宁夏范围内;求问岩石破损的自然条件,并非求问 岩石被破坏的地质作用过程。 (2)破题:解答上题,你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宁夏的气候特征;贺兰山所处的地质基础;外力作用的发生原理和条件。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从物理风化、风力及流水侵蚀、陡峭地形和地质灾害等角度分析和 描述区域特征,而不是描述风化和侵蚀过程。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貌特点可知,该地貌 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
考向二 结合地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的发生和变化,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
_生__物__
状花岗岩地貌
示例图
(2)侵蚀作用 作用因素
发生区域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 水蚀地貌,如沟谷、瀑
坡度较大地区
布等
示例图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 风 干旱、半干旱 地区
风蚀城堡、戈壁等
冰川
高纬或 高山 地区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 峰、“ U ”型谷等
海浪
海岸地区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 海蚀崖等
3.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C.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D.冻融塌陷
解析 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 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在风力 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 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正确; 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故 A错误; 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故B、D错误。
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2~4题。
2.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C.冰川
√B.流水
D.风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山前平原。山麓地带 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故山前平原为流水作 用形成的地表形态,B正确。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构造运动营造了该区域的整体构 造地貌,而流水沉积则主要促成了山前平原的形成,故A错误。 冰川作用多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地貌,故C错误。 风力作用不能形成冲积平原,故D错误。
搬运 作用
风、 流水 、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②为 堆积 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作用
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平缓 。
4.主要外力作用和典型地貌 (1) 风化 作用
作用 因素
发生 区域
作用结果
温度、水、空气、
风化地貌,如球
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