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引言”中也阐述了李清照词的文体特征。他认为。 “易安词”彰显了李清照对诗性语言与文学修辞的出 色运用。“她的词富含自然意象,……继而又伴随一
篇》发表于美国学术期刊《中国一帕拉图杂志》,后由
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付梓。r埔3译者供职于中国大 陆高校。20世纪80年代后侧重英译中国古词,若干 古词英译先前曾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辑的《中国 传统文学选》收录。在《李清照词全集》中,王氏英译 李词55首,其中译者确认43首为李词,12首存疑; 每首译词附译者小楷所书汉语原词,以兹对照。王 椒升坚持以“自由体”英译李清照词,反对“因韵害 意”的“格律体”译法。他的译词往往包含原词的“小 序”,并附详尽的注释;同时,他英译的李清照词也体 现了他翻译古词的某些指导思想,如“可通过恰当的 词序,赋予译文一种自然的节奏,充分传达原作丰富 的思想内涵巩17]。 除上述李清照诗词英文选译、全译之外,尚有若 干译者的零星译作见诸美国出版界,限于篇幅,笔者 在此不一一列举。
1984年,克莱尔的《梅花:李清照诗选》由卡罗
莱纳・瑞恩出舨社出版。虽然该书扉页题名为“诗
选”,但该译集中选取的却是55首词作。译者称,其 中43首确为李清照所作,12首是译者从其他30首 被认定为李清照词的作品中选取的,其标准是“这些
词作读起来很像李清照的作品巩15]。克氏英译李清 照词的最显著特点体现在译词的“形式美”。译词的 行数、长短较原词更加“参差不齐”,一句汉语原词被
格巩5|,这正体现了欧阳桢文学翻译“传神示意”、透
过译作洞察原作特点的翻译观。值得关注的是,瑾葵 晔集》一俟刊行即在美国学界广为流传,随即被许多 大学选为教程,此后数十年间多次再版。这为李清
照诗词在美国社会的流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0年,库克与文森特合译的《有朋白远方来: 圣朝汉诗百五十首》由美国北点出版社出版。21首
握;借景抒情,以隐喻的手法,通过外在、细微景色与
事物的描述来抒发词人内心深处最私密的情感口]。 胡品清的《李清照》(1966)一书是美国目前为止
征:或省略主语,或隐去介词,或忽略行首字母的大
写。这样的译词已不再是以标准英语为载体的自由 诗,反而成为介于中国古词与英诗之间的一种具备 新奇“形式美”的诗歌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 令英语读者领略到了古词这一“别是一家”的中国古
律与冷僻的词汇,以现代英语口语、灵巧的“形美”再
现了“易安词风蚍¨。若干译词于1930、1989年先后 刊登于波士顿期刊《诗人学识》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 研究中心《译丛》杂志,分别题为《中国萨福》和《李清 照:诗十一首o[2]时隔六十余年再次刊行冰心英译 李清照词,可见其首创之功不可小觑。 1962年,著名华裔学者许芥昱在西方批评界影
最为有影响力的李清照研究专著。作者在第一、二
两章勾勒出“历史背景”、“词人生平”之后,在第三、 四章中重点分析了“李清照词”的文体“特质与价 值”。胡品清认为,李清照词体现出词人情感的细 腻、观察的敏锐、对自然的热爱、语言的洗练及想象
典诗歌体裁。
1989年,王椒升英译的《李清照词全集:英译新
力的深邃,这都得益于词人的生活经历o[II]41 王椒升在《李清照词全集:英译新篇》(1989)的
照生平探讨了若干词作之后,总结出“易安词”的风
格特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作用:极度口语化 的表达方式入词,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措 辞与典故运用恰到好处;词中善用叠词,以多种方式 拟声;音乐性强,显示了词人对语言音乐性的娴熟掌
译者分解为若干单位,再将每个单位英译为一个短
语或词组,并单列成行。译者刻意模仿汉语句法特
为“译者与其凭借原诗进行自我标榜,不如直接进行
诗歌创作蚍引。这些英译李清照词的显著特点是忠 实于原词的句法及“词体”特征:以极其简约的英语
模拟原文字、句结构,省略介词、冠词,移用汉字,词 性活用等;以精悍、跳跃的诗行,错落有致的诗节再
现词的“长短旬”形式之美。藉此,李清照词的“易安 体”在翻译中得以保留与显现。 相对于以往历代诗集而言,1994年首次出现了 专门的断代词集:朱莉叶・兰道英译、由哥伦比亚大 学出版社发行的《春之外:宋词》。译者选译了李清 照词15首,位居人选词作较多词人之列,足以证明
学。
万方数据
第2期
季淑凤,葛文峰,等: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79
进行对照。译文以简洁的现代英文“散体直译”为主 要特色。该文1968年由英国梅费尔出版社发行,促 进了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Ⅲ 1975年,美国华裔学者柳无忌与罗郁正主编的
求原诗歌语言与韵律的内在美感,因而极具美学意 绪,呈现出译者对李清照“清新典雅”风格的洞 察。【lo] 2.主要诗词英译集 1966年,台湾学者胡品清编著的《李清照》作为
文——或选译或全译——不断涌现,令美国社会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038):旅行与赋形: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安徽省高等 学校省级优秀青年入才基金项目(2012SQRW214):词宗远游: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收稿日期:2012—11・17
作者简介:季淑凤(1982一),女,山东青岛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中外比较文
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季淑凤,葛文峰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美国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本文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冰心
以来美国李清照诗词的英语选译、全译情况、翻译策略特点及接受现状;对李清熙诗词在美国的研 究进行分类描述,归纳出美国的新颖研究视角与观点。据此描绘出的李清照诗词在美国英译与研 究的“路线图”,对于促进中关学界关于该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3)02—0078—05 识了这位中国“婉约派”词人代表。 1.主要诗词英文选译 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宗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 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且日益受到美国译家及学界的 1926年,冰心在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硕士学 位论文邸以李清照词的英语译介为选题,这标志着 “易安词”被推介给美国的开端。作为学术例证,冰 心以清末王鹏运所辑《漱玉词》为底本选译了其中的 25首,涵盖《声声慢》、《武陵春》等经典词作。其译 词沿袭了20世纪初叶英语世界诸如庞德、韦利等汉 诗英译名家倡导的“散体”译法,译词舍弃拟古的韵
万方数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英诗诗人的古朴文雅班“]。身为诗人、译者的雷氏 与学者型译者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在当时的美国 受到读者的推崇。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独特形式、从“旧体诗”与“新体 诗”的诗学嬗变。其中第三章“文体”以作者自译的 译文为例,重点论述了李清照爱情词的创作缘起、主 要特色及细节描述,这成为美国李清照诗词研究的 肇始之作。Fla'] 许芥昱的《李清照诗词》(1962)一文在结合李清
译者对李清照的关注:“自宋以降至清代,女性作家 极少,或因她们奇9作品鲜被关注雨湮没——可敬的
李清照是个例外。,,[刀兰道的英译李清照词同样以 “忠实”见长:无论典故、不同词牌的“词体”特征,还 是语义、修辞,译者全能传达刭译词中,是“异化”英 译李清照词的典范。学者钟纳森・芘兹评论兰道的 译文能将美与精确结合,并经受得起长久时间的考 验。Ⅲ 1999年,孙康宜等人编著的《中国传统女诗人: 诗集与评论》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以女性 主义视角突出女诗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由 欧阳桢英译的李清照词24首再次被收录,并附简短 词人生平简介。[91 2010年,魏骄英译的《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 照》由专注于中国研究的出版组织“姜邮公司”刊印。 在该传记性著作中,作者英译李清照词27首、诗7 首,以及若干不完整的诗词。魏氏译文颇富新意,追
《葵哗集:汉诗三千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收录由翻译家欧阳桢英译的李清照词13首。 这些译词兼具“可读性”与“忠实性”特质:以自然、流
畅的英文译词负载李清照词的“语法规范和文体风
学术水准较高、世界影响较大的“特怀恩世界作家系
列丛书”之一出版。该书第三章“李清照作品”收录 了几乎所有现存的李清照诗词:54首词和两首诗。 译者认为,“词”作为“诗”的分支,两者差别细微,词 尤甚精妙,教而更难翻译o[n37学术性的译介坚守着 翻译的“忠实性”,胡品清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也不例 外。李清照生平与历史资料成为每首诗词的“背景 知识”;同时,译者就特定诗词的详细描述及评论性
评论”翻译模式具有开创性,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长
久以来诗词翻译解释性脚注有无的纷争。也正是这 种研究与翻译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她的《李清照》在国 际词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9年,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肯尼斯・雷克 思罗斯与中国港台学者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全 集》由薪方向出版公司出版。在该集中,译者摒弃中
国诗词全集以作品创作年代为序的惯例,将词50首
与诗17首以“青春、寂、流离、悼、讽、玄、暮年”七个 类别顺次安排,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1幻更 重要的是,该集践行了译者“同情”诗歌翻译思想,译 文以“创意英译”著称,在诸多美国李清照诗词荚译 文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 雷克思罗斯强调,译者不应受到原诗词文字层 面的束缚羁绊,而应该积极向作者靠近,真切地体会 作者的创作经历和情感体验,结合译语的文化与习 惯,适应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传 达作者的情感。他认为,译者即作者,翻译不仅停留 在认知层面(理解原作),更是情感的投入(感受原 作),是译者和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E13:]19-'‘3只 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译者才可能译出原作的精华,好 的译诗本身即优美的英诗。美国文学评论家洛克伍 德认为雷氏与李清照的情感生活体察趋于同一,雷 氏更以其“言语辞令,仿拟、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