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汽车发动机原理8章1(王建昕)
汽车发动机原理8章1(王建昕)
早火
由于实际着火提前,使pmax和dp/dφ↑
负功 ↑; ηi ↓ ;pi ↓;
机械负功↑; ηm ↓, 产生低频敲缸(600~1200Hz) (注意早火与爆燃的异同)
爆燃性表面点火(激爆)
早火与点火时间提前一样,会引起爆燃; 爆燃导致燃烧室温度水平提高,更容易产生 早火;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严重粗暴燃烧, 即激爆(Δp/Δφ↑5倍,pmax ↑1.5倍 )
第8章 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
主要内容: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其特点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
汽油机燃烧室及其特性
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与控制技术(不讲)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式汽油机
汽油机燃烧过程及分析
火花点火
汽油机着火和燃烧的高速摄影
火核形成
火焰特点: 均质透明 火焰前锋面皱褶
柴油机燃烧过程及其特性分析
燃烧过程的高速摄影实例:
0º (TDC) 4º 8º
火焰特点: 多点大面积着火—粗暴 12º “有焰”燃烧—产生碳烟 16º
20º
24º
28º
32º
40º
8.1 汽油机燃烧过程及其特点
汽油机燃烧三阶段:
(1)着火落后期( φA~φB )
(2)明显燃烧期( φB~φC )
炽热表面: 燃烧室壁面凸起部,如排气门、壁面尖角处、火花塞群部 、积碳(Deposit)及其催化剂作用 表面点火的分类: 早火(早燃, Pre-ignition)——正常火花点火前发生的表面 点火 后火(后燃)——正常火花点火后发生的表面点火 后火: 若不引发爆燃,一般危害不大,或对ηi略有利;但长时间 后火,会使燃烧室热负荷提高,演变为早火;出现“续走” (Running-on)现象。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90 180 270 360
o
循环波动率每增大1个%点, Pmi损失1.5%
MAP=56kPa =14.5
450
540
630
720
曲 柄 转 角
/ ( )(CA)
4
气 缸 压 力 p / MPa
3
n=3000r/min Ttq=53.2N.m MAP=56kPa =14.5
压升率 = dp/dφ 最高压升率(dp/dφ )max
pc pb dp 平均压升率 d c b dp/dφ的影响
(MPa/CA)
dp/dφ ↑,η i↑,但NOx↑, 机械损失及热负荷↑,噪声 振动↑
一般汽油机 dp/dφ =0.2~0.4(MPa/CA)
8章作业(1)
用示功图和放热率判断着火时刻的方法,汽油机与柴油机 有何异同?为什么? 汽油机累计放热曲线上的CA05、CA50、CA90分别对应示功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实际上,汽油机的爆震主要发生在大负荷工况,尤其是低 速大负荷。因此,可变压缩比是一个兼顾低负荷热效率 和大负荷不爆震的理想方法。 有关爆震的机理,并未完全探明, 尤其是末端混合气自燃后的压力“ 震荡”和“激波”等问题 爆震也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目前内燃机燃烧国际前沿的“ 均质混合气压燃”实际上是一种可 控爆震 “爆震发动机”作为飞机动力目前 在研究中,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要求:逐项深入理解上述对策,要搞清为什么?
汽油机爆燃示例
70 60 50
点火提前角 θig =24oCA θig N) n=2000rpm BMEP=0.9MPa
P (bar)
40 30 20 10 0 180
(dp/dφ)max
3、后燃期(φC~φD )
现象: 燃烧剩余约10%燃料,主要存在 于火焰前锋面扫过后尚未完全燃烧 区域、壁面附近未燃混合气 要求:
燃期要短—后燃期↑, ηi ↓ , 排 温↑,甚至“放炮”
燃烧完全—否则,HC↑,CO ↑
8.1.2 汽油机 Vs 柴油机燃烧特性
但NOx ↑,机械负荷及热负荷↑; pmax位置,φc=10~15 CA( ATDC)
Pmax的控制优化
Pmax出现的位置可用点火提 前角θig来控制; MBT:Minimum advance for Best Torque,对于最大转矩 的最佳点火提前
2、明显燃烧期(φB~φC )
燃烧特性参数2:压力升高率
柴油机
压燃, 低温多阶段着火,多点同时着火 两阶段燃烧,即无序的非均质预混合 燃烧和扩散燃烧,燃烧较粗暴 混合不均匀,因而后燃期较长 燃烧放热先急后缓,“双峰”放热曲 线,持续期较长() 热效率高,噪声振动大,易产生碳烟 排放
燃烧
后燃 放热 规律 性能
8.2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汽油机正常燃烧的特征(点燃式发动机):
2
柴油机的循环波动为什么 小于汽油机?
1
0 270
360
450
o
540
曲 柄 转 角 / ( )(CA)
汽油机循环波动—案例(2)
循环波动率示例
(大众Touran,2.0L 汽油机,n=2000rpm)
25 20
P(bar)
50
BMEP=0.19MPa
P(bar)
40 30 20 10
BMEP=0.88MPa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爆燃的危害
正常燃烧火花塞
爆燃---火花塞绝缘体烧毁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区别 汽油机爆震
柴油机粗暴燃烧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4、防止爆燃的对策
t1——由火核形成至火焰前锋面传播到末端混合气所需时间 t2——由火核形成至末端混合气自燃着火所需时间 则: 不爆燃的条件 t1 < t2 记:
8.2.3 循环波动
1、现象
汽油机转速和转矩波动大于柴油机 一般:汽 ±10 r/min 柴 ±2 r/min
转速和转矩波动源于燃烧波动 (如右图) pmax波动 :2.5~3.5MPa (dQB/dφ)max波动: 2倍
8.2.3 循环波动 2、危害
点火时间、空燃比等控制参数无法
调节到最佳;
15 10 5 0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 CA)
o
0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 CA)
o
δPmax = 8.9%
δPmax = 9.6%
8.2.3 表面点火及其防止措施
何谓表面点火(Surface ignition) 由炽热表面点燃混合气引起的着火
EQ491汽油机,排量2.5升; 大负荷燃烧持续期略有增加,是因 为防止爆震而推迟点火时刻造成的。
汽油机 Vs 柴油机
?为什么汽油机燃烧放热呈“单峰”, ?而柴油机燃烧放热呈“双峰”?
汽油机:预混合燃烧 柴油机:预混 + 扩散≈扩散燃烧
汽油机 Vs 柴油机
对比 项目
着火
汽油机
点燃, 高温单阶段着火,单点着火 火焰在均质预混合气中有序 传播,燃烧柔和 混合均匀,因而后燃期较短 燃烧放热先缓后急, “等 腰三角形”放热曲线, 噪声振动小,基本不产生碳 烟排放,热效率较低
循环波动率: δp = (ζp / pmax)×100%
式中, ζp为pmax的标准偏差;
pmax为 pmax的算术平均值 正常情况: δp < 10%
较好汽油机: δp < 7%
同理:可用Pmax出现角度φ pmax、 dp/dφ 、pmi 、 (dQB/dφ )max等多种燃烧特性参数表示循环波动程度。
360
(oCA)
540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上述缩短t1和延长t2的对策中,许多是相互矛盾的 实际中防止爆燃的主要措施 降低ε (最主要)
提高燃料辛烷值
推迟点火时间 燃烧室优化设计
(含提高湍流度等,见右图)
爆震传感器反馈控制
由此造成了汽油机多年来的难题:即如 何在无爆燃条件下实现高压缩比
激波冲击燃烧室壁面产生高频 振音(也有说共振),并在示功 图上可观察到这种压力波动。
注意: 火焰前锋面速度<100m/s, 压力波和热辐射分别为音速 和光速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3、爆燃的危害
★ 燃室壁面的层流边界层和油膜被 破坏,散热↑↑, 热负荷↑,严重时 活塞顶烧熔; ★由于油膜层被破坏,引起活塞组异常磨损,拉缸 甚至活塞环断 ★ 轻微爆燃有可能略改善油耗和功率,但严重爆燃时 ηt ↓,热损失↑,导致be↑,Pe ↓ ★ 燃烧粗暴、热裂解发生,甚至冒黑烟 ★燃气压力剧烈波动使pmax和dp/dφ ↑↑,使机械负荷↑。
燃烧不好的循环会产生ηi 、Wi等下降 (设想上图中如10个循环都按pmax最高的循环来工作, 会怎样?) 振动↑、噪声 ↑
例:6105汽油机燃烧室改进设计后, (dp/dφ)max由 1.8上升到2.4(bar/ °CA),δp由11%降为7.1%,结 果噪声下降8dB
8.2.3 循环波动 3、循环波动的评价指标
?问题:如何区分爆燃、表面点火与激爆?
防止表面点火的对策
降低燃烧室温度水平(与防爆燃一样,ε↓、点火角↓等)
燃烧室设计优化(合理冷却、避免尖角和突出部) 选用低沸点汽油以减少重馏分(如芳烃)形成的积碳 控制润滑油消耗(润滑油不完全燃烧易形成积碳) 采用汽油或润滑油添加剂以防止或消除积碳 提高汽油中抗表火性好的成分,如异辛烷等。
4、产生循环波动的原因
(1) 混合气成分波动:
局部空燃比波动; 残余废气浓度波动。 (如图,火花塞处连续50 个循环的快速采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