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Oct,1999第5期(总第81期)J 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 nistrati ve Codres College No.5Ser.No.81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两次重大变革马传福(菏泽地委党校,山东荷泽274000)摘要:在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历经了两次重大变革: 一大二公经济体制的出现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诞生。
对这两次重大变革涵盖着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与思考,对推动我国农业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改革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1999)05∀0063∀03!!一、 一大二公经济体制的出现50年代末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的最大后果,是产生了 一大二公的 人民公社经济体制。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都有它出现的依据,在这场变革中出现的经济体制也不例外,概其所要有以下几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初始建设阶段的要求。
刚刚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面临着从无到有的现代化工业建设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但当时的条件是:中国现有的极其落后的旧工业,根本不能为这一建设任务提供大量积累;资本主义世界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又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多余的力量援助我们。
因此,逻辑的要求要有更大范围的农业公有制和更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与之相配套。
于是,国家便采用了 超经济的行政办法,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形式,在高喊总路线、大跃进万岁的口号声中,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的 人民公社体制这面 红旗,便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见,这场变革和变革中产生的经济体制,是和当时国民经济大体系中的工业化建设联系在一起的。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困的良好愿望。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消灭贫困,把农民引上共同富裕之路,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就当时来看,党中央的主要努力方向是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1957年冬到1958年春,中央号召农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了便于协调和统一指挥,毛泽东在1958年3月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改革建议。
4月,中央便正式发出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 我国农业正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8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认为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此可见, 一大二公的 人民公社体制的产生已不可避免。
(三) 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
一大二公经济体制的产生,虽然反映了当时部分农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要求,但轻率地在全国实行 人民公社化,则远远超过了广大农民的觉悟水平。
当时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缺乏对经济规律的认识,缺乏对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深入了解,加之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领导,对 一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过于乐观,于是,骄傲自满,不讲条件,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 左倾思想便滋长蔓延起来。
当时 左的主要表现,一是盲目追求 一大二公。
大,就是追求 人民公社的规模大。
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越公越好。
二是急于消灭私有制残余,强迫个体农户加入公社,取消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和家庭副业,关闭集市贸易等。
三是急于把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认为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便可以完成,并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很快就会实现,要积极运用 一大二公的 人民公社体制,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由上可见,5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 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产生不是偶然的。
!!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诞生的必然性!!70年代末,中国农村兴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潮,改革的最大成果是在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济体制,这场新的伟大变革决不是偶然的,它从民族命运的召唤和9亿农民的实践中生长起来,它的必然性饱含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客观规律的要求之中。
(一)新体制适应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
首先,就生产力的物质要素来看,生产力的物质要素仍处于落后状态,社会化的生产工具和设施还很少,手工工具仍占生产力物质要素的主体地位。
其次,就农业的分工分业来看,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没有形成专门的产业,经营比较单一;种植业内部的各个生产环节,很少因工具与技术进步而成为专业。
再次,就生产力的主观因素来看,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差。
就文化水平看,至1995年农民家庭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了78%,文盲半文盲占了15%,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农民很少。
可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由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力的状况和性质决定的,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新体制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劳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它具有分布空间广、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环境和病虫害影响的特点。
在整个生产周期内,不管是劳动时间还是非劳动时间,均需要劳动者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切合动植物实际要求的保护决策,它需要劳动者具有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当机立断独立决策的自主性。
拥有经营自主权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完全适应农业劳动对象的这一特点。
同时,由于农业劳动对象易受风、雨、旱、涝等自然条件和病虫害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不是对着一家一户的,经常是大面积或跨区域的,抗御这些灾害,分散经营的农户是无能为力的。
这一特点又要求在适度的范围内,由国家或集体出面进行统一地组织和安排,在 统的这个层次上形成合力,战胜自然灾害。
因此,在我国搞分田单干,单纯的搞个体经济此路不通,而反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追求高度的集中统一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从9亿农民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则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农业中的统分关系,它既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
(三)新体制符合农民的愿望。
在 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下,农民经过20多年的努力,辛勤劳动忙碌耕作,他们的愿望就是想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结果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连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农民开始觉悟了,他们从生存需要出发,于1978年在农村勇敢地搞起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农民的这一创举得到了当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决支持,在改革的实践中,这一创举逐步完善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新体制引发了两个重大变革:首先,把剥夺了的农民自主权又还给了农民,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自农村新体制诞生以来的2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先后登上了35000万吨、40000万吨,45000万吨三个台阶,成功地实现了粮食总量供需平衡的目标,基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粮食短缺问题。
其次,使农民告别了饥饿,走上了致富之路。
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带来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1997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15倍,已有8项生活指标达到了小康水平,目前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基本上满足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四)新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没有9亿农民的主动参与是难以成功的,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则为农民主动走向市场提供了条件。
首先,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实现了生产者与经营者的统一,为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次,责任制使农户变成了自负盈亏的基本生产单位,把农民的注意力引向了市场,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自动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组织生产要素流动。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创造的这些条件,促使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
综上所述,70年代末中国农村进行的伟大改革,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强烈呼唤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用新的经济体制代替旧的传统经济体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三、农村经济体制两次重大变革的经验教训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体制两次重大变革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更加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农业在新世纪的宏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的选择经济体制,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旧体制的选择与产生,归根到底是脱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依据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在农村奠定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政策基石,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改革政策,才能正确的选择和确立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二)农民的积极性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
中国是一个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民是积极还是消极,决定着社会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农民是拥护还是反对,决定着所有政策的成功与失败。
在旧体制下,由于农民丧失了经营自主权,物质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民主权利受到了削弱,农民不满意,最终导致了旧体制的破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出发,果断废除 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农民物质利益,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拥护,长期蛰伏的农民积极性,如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而且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积累。
(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农村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70年代末以来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获得了成功,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拥护。
如果离开了群众和实践,就不会有改革的成功,不会有新体制的确立,不会有农村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我们党赢得事业成功的根本工作路线。
坚持这条工作路线,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农民就满意、就高兴、就赞成,农村各项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农民就不满意、不高兴、不赞成,农村的各项事业就停滞萎缩,这是实践揭示的一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