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1 咏物诗四首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1 咏物诗四首


4.积名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5.记常识 咏物诗:其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来体现人文思想。大自然 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 人的感情。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韩愈的《葡萄》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葡萄》一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 希冀。面对迷茫前途,一切都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诗人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 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共勉。当然,此诗 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2.《赏牡丹》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提示:烘托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 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 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要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 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 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4)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属安徽)人。生长于农村, 遭逢乱离,善用近体诗反映民间疾苦,抨击社会黑暗。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 人称“杜荀鹤体”。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写作背景 《子规》 顾况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等一起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诗 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写成的,借“子 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冤苦。 《葡萄》 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诗人被贬阳山县,当时他的好朋友张署也被贬。元和 元年(806)二人遇赦,同赴江陵(今属湖北)待命。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五月在 江陵写给张署的,以与朋友共勉。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芍药(sháo)
蓬蒿(hāo)
芙蕖(fú)(qú)
2.写汉字
竹gāo(篙)
sōng(嵩)山
芙qú(蕖)
qú(渠)道
3.解词义
著:附着,本文指栖息。例:何树何山著子规?
妖:艳丽、妩Biblioteka 。例:庭前芍药妖无格。芙蕖:荷花。
蓬蒿:野草。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1 咏物诗四首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连线作者 (1)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
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韩愈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他反对 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 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道路。其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 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人喜欢。《唐国史补》中有“京城贵游,尚牡丹 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写成的。 《小松》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青年时就才华毕露,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下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的不平之气。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和柳宗元交谊很 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 代表作《竹枝词》,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 学。有《刘梦得文集》。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点评:这两句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 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 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出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 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点评: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这 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 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 高凌驾云端的状态。诗人其实是在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成栋梁之材, 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而被忽视掉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