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群。

近些年来,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逐年增长,并且犯罪类型和作案方式多种多样,作案的手段更加残忍化,已经不是局限于过去的小偷小摸的行为而是由抢夺抢劫盗窃强奸杀人等取而代之,纠正未成年人畸形的犯罪心理,消除未成年人腐败的思想观念,有力的引导未成年人向着正确的法制道路前进,同时加强未成年人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正确适当的指导是预防和避免犯罪的次发生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能够让未成年人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具体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
1,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兴趣爱好性格思想认识意志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
2,未成年人所接触的群体
3,未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未成年人生活的三个环境
4,成年人知识文化的水平,具备的法律素养的程度
5,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正确的认识
············
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的起点,家长则在未成年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决定未成年人是否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第一责任人。

未成年人因为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不能够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或者事情有一个较为清楚和准确的认识,同时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哪些事情该做与不该做不能够有一个标准和原则,这时候需要家长进行有效合理的正确引导,给未成年人心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未成年人远离糟粕,健康成长。

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很多种,特别到家庭方面的因素就是,家长在未成年成长过程中不能够做好一个表率作用,对孩子成长期犯的错误没有行之有效的及时纠正而是任由未成年人行为的放纵不予理睬,父母双方本身具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从事非法活动和行业、一方曾受过刑事拘留、经常为小事和亲邻吵架以及爆发频繁的家庭矛盾、知识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和存在消极心理···),未成年人在成长中的吃穿消费大而父母不仅不加以限制而最大程度的满足等等。

以上因素会使未成年人思想出现偏于平常的状态,逐渐养成依靠父母的心理,或者善于抓住父母对自己不管不问而过于放纵的心理,或者对父母的说教根本就不看在眼里形成极强的叛逆心理。

一旦未成年的的心智发展受到阻碍,他们就会把自身的满足欲伸向社会,首先是从日常行为不好的伙伴那里找到被父母忽视的安慰,并能够善于依附对方,形成所谓的“哥们义气”,只要犯意具备就会实施犯罪行为,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另一个层面上进行分析,未成年能够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学校这个中性环境有着很深的渊源。

学校是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认识正是在学校里得以深处发展。

然而,学校也是最让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恶劣场所。

因为,作为未成年人,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初中、高中的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只是来源于学校这个有局限的环境,接受的只是来自书本的理论,没有具备足够的社会洞察能力与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对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的认识过于片面,同时对于善恶、是非混淆不清。

“哥们义气”则在学校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针对未成年的男性,“兄弟有福
同享,有难同当”的理解较为扭曲,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句话的社会真实的社会意义。

一旦朋友遇到麻烦,就会产生极端的冲动和无所谓方式来帮朋友解决,如打架斗殴、群架、致人伤残等等不计后果的行为。

未成年人的模仿性也会在学校里得到强化,自身的欲望比较强烈,因而会触犯刑事法律,如未成年人过于沉迷于黄色书籍或者黄色影碟就会在欲望的驱使下拿到社会现实中实施猥亵、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过于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由于家长给的金钱收到限制就会产生抢夺、抢劫、盗窃和收取保护费等违法行为,未成年人观看暴力型影片则会产生幻想,运用到现实终究会导致故意伤害他人、过失伤害、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等。

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首先需要加以遏制和预防的,在未成年人成长的道路中给以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引导,无论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要在未成年人思想的萌芽和身心发展期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以纠正未成年人对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等错误思想的认识。

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的情绪会产生多种多样化,反复无常,经不起来自生活或者学习或者感情上的打击,受挫感比较强,往往会过于压抑自我内心的情感,形成慢性的自封闭心理。

恋爱期表现的比较突出,未成年人在追求对象的时候受到对方的拒绝,然后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和别人在一起就会冲动的实施暴力,或者在遭到拒绝后就把愤怒发到别的同学身上,或者就到不良的场所嫖宿妓女等。

这些都可以说明在未成年青春期,心智发展会受到阻碍,造成一蹶不振的堕落现象,过于犯极端主义思想。

未成年人能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与其对中国的法律认识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犯罪行为而在审讯中还处于模糊状态,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因此,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在法律普及教育上走向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让未成年人能够对法律有一个较为良性的认识,在主观意识上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丝毫的侵害,客观认识上能够依靠自己学习的法律知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走向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可以抱着同情的心态,然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重惩罚。

根据近些年来的犯罪研究报告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正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并且所犯的罪行越来越严重,极其残忍。

团伙犯罪较为明显,报复心理也较为强烈会产生杀人的动机进而因内心的过于愤怒、仇恨而故意杀人、过失杀人或者纵火、强奸杀人等手段狠毒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

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形成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罪意产生的萌芽期给以制止和利用法制思想给以纠正,达到预防和遏制相结合的双重目的。

在未成年人服刑期能够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培养未成年犯对社会的正面认识水平,为未成年罪犯找到导致其犯罪的因素,根据导致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向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解读,一是来消除其内心恶化的反社会心理,以及隐藏在内心的报复心理;二是在未成年人教育改造时能够鼓励其积极改造,早点出狱,出狱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不再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在未成年人生活方面给与适当的满足,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的需要给与适当的支出,衣食住行方面要合乎未成年人年龄段的要求,家长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多与未成年人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掌握未成年人思想动向和行为习惯,对未成年人保留的思想恶习进行及时的纠正,不能变相的实施家庭暴力,学校里要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开的课程要合情合理,在教育上要因材施教,不能刻意的歧视学生,要搞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指导,同时要约束学生的行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在校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沟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并给与恰当的引导,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未成年人很容易
受到社会上不良糟粕的影响,因此要在社会上建立起保障未成年人社会利益机制,健全社会制度,实施有关部门的监督机制,确保未成年人向着远离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