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现状及培训体
系建设
中职学校师资培训现状及培训体系建设
刘贵举
(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对于未来技工人才的需求巨大。
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资源。
如何培养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可是就中国当前职业学校的发展模式来看,职业学校师资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更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主要以当前中职学校师资面临的问题及培训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展开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培训体系建设
伴随着中国向现代化工业大国的迈进,对于技工的需求与日俱增。
可是我们应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对于技工的职业能力要求将更加深入。
可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贫乏的师资力量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将不再适应。
如今,努力提高学校实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必须培育一批基础知识过硬、知识面广首先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缺乏。
学校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在很多专业领域都没有得到、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一、中职学校师资现状分析
实际性的突破,不但影响了学校本身的长远发展,而且也无法真正的培养出有前景的学生。
其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
近年职业学校教师总量虽有所增长,但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受编制等各种因素约束,加之近几年正值教师退休的高峰期,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在职的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技能、讲授新技术,教学效果不佳。
然后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与职称结构上,高职称队伍年龄老化。
学缘结构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体制一直不够完善。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师资培训体制问题日益突出。
在教师资格证书制上,许多学校的年轻教师大都集中在进新教师还存在“近亲繁殖”现象。
再次是教师流动现象广泛,师资队伍建设缺乏连续性。
由于教育体制原因,临时教师得不到相应的认同,再加上管理上有一定的欠缺,致使教师流动处于无序状态。
,实际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其次,教师培训没有作为学校考核的硬性
指标,因此,一直被忽视。
再次,职教师资培训机构单一。
当前,中国职教师资培训大多数在教育学校和教师培训学校中进行,或者去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短期的学习培训,相对于国外庞大完善的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中国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明显的缺陷是培训体制不完善。
2、培训覆盖面不够广。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学校对教师培训的重视。
可是再制定全年培训计划的时候,考虑到经费的因素,一般是派个别到其它名校去培训,培训回来也没有与其它老师分享培训所得。
这就使得教育资源得不到公平分享,特别是兼职老师或者是临时老师。
考虑到她们的流动性,学校对她们的投入也比其它老师少。
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
3、培训形式比较单一。
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可是传统的教师培训是以学校集中讲授为主。
而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很强且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实际管理能力和教学技巧的教学方式却很少和几乎没有采用。
学校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实际专业岗位工作经验,对于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够;年长的老师,由于定势思维的影响,对于新的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
这一差距主要靠师资培训来完成。
4、培训内容陈旧。
当前基本上还是重复开设师范院校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校管理等。
而对于教师急需提高的计算机应用、新科学技术应用、外语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够。
这将大大降低教师对于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已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形势,直接导致教学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就业等。
为巩固
已取得的职业教育成果,更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加强中职学校师资培训,打造一支优良的职教师资队伍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设
1、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制度。
当前中国还没有将教师培训纳入法制轨道。
可是对于学校而言,应主动建立教师培训的规章制度和细则,明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
对于兼职教师或临时教师应一视同仁,让所有在职教师都能享受到公平全面的培训机会。
每年应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培训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同时,将教师培训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系统。
传统的培训不但内容单一,形式也比较少。
为了能够全方位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该打破传统,以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随时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要分清层次、注重实效,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在确立培训目标、选择设计培训形式和方法上应各有侧重(详见下表)。
3、鼓励教师的“自我培训”。
在学校人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加强教师自我学习,积极向上的思想。
鼓励教师的科技创新,制定详细的科研经费申请条件和程序,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
允许教师再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继续进修,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