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性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而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则更多的是注重人文性教育,在工具性方面涉及比较少。
从文本解读、教学策略和训练设计等方面探究如何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性问题。
关键词工具性文本解读教学策略训练设计创新
现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地位相差甚远,“人文性”越来越重要,被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而“工具性”却显得低迷,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被忽略了。
因此,本文为“工具性”寻找正确地位,并正确认识“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如何有效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一、深入解读文本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的前提
文本解读被称之为是“主体间”的一种对话,也就是说教师(阅读者)和文本这两者都是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被认定是一种互为主体、相互沟通和相互解释的关系。
文本解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评价以及创新并获得文本信息。
解读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以教材为媒体,同作者产生联系和隐形的交流,达到心灵的交汇并得到灵魂上的回答。
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内容教授不当,或者教学方法有偏岐、语文工具性不突出等问题。
这都是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深入地文本解读,教者
完全不知道“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学生该怎么样学才最有效果”;也没有去思考文本中所表达的内涵是否和教师所教授的一致;更不会去想这篇课文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或者学生在这篇课文
中能学到哪些语文技能。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不尽如人意的。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某位教者把课文的重点设计为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而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是要让大家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因斯坦。
不同的文本解读,让我们对爱因斯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这也影响到学生到底如何把握课文内容,如何正确分析和描述一位人物。
这位教者对爱因斯坦的认识相对片面,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语文的工具性上有了缺失。
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人物的时候也许只会单方面对人物进行介绍,使人物形象单调化,不够丰满。
所以说文本解读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性事关重大。
我们可以采取“总分总”的解读方式进行文本解读。
首先,从文本的整体着眼。
课题本来就是文章的一个总的概括,可以称之为文章的文眼。
解读了本文的课题之后,对文本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熟悉作者背景,掌握文本的大体内容,在这一系列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开始对整个文本的大体框架建构出来。
其次,从小处入手,抓住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来逐步分析,从细节上更透彻地把握文章的精髓。
由文章的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标点来体味文本所要渗透的思想感情。
最后,再回归
文本,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文章内涵传授给学生。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年龄,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来把握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文本的内容。
二、明确教学策略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的基石
教学策略包括如何设立目标,如何设计媒体,如何确立方法,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反馈方法,如何评定成绩等。
可以说教学策略是一种系统决策与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也集中体现了教者在设计时的思想和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选择了这样一种教法:先了解人类的“老师”到底是谁,再分类了解课文中鱼类、鸟类、苍蝇、蚊子、蜻蜓、鲸、鸡蛋等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在教学中再穿插一些相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
这堂课的工具性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可以说学生在这堂课上没有学到语文的技能。
课堂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是对语文能力的一种把握,换言之也就和提升语文的工具性密切相关。
至于如何有效选择教学策略,就要知道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不仅要继承以往优良的传统,更要求我们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新式的教育理念,同时综合运用有效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今教育的实情,开拓进取,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为提升语文的工具性奠基。
三、训练点的选择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的关键
扎实而切合实际的训练点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的关键所在。
语文从它的工具性角度来看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语言是交际方面的工具,是表达、交流思想感情,进而传递文化的一种工具,所以说一堂语文课必须要重视它的工具性。
而语文的工具性也体现在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选择训练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鸟语》一课,初看这篇课文非常简单,似乎并没有涉及到语文工具性的地方,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会将目光放到课文的最后一段上面: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齐整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顽强勇敢的精神……这样一句话可以设计一个仿写:从________那里,我认识到________;从________那里,我懂得了________;从________那里,我学到了________。
这样的训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让学生了解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样的语言训练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和积累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样的训练点的选择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性。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在重视语文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仅不可以忽视语文的工具性,还要不断提升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