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结构建筑美学分析题目:中国木结构建筑美学分析专业:建筑设计技术学号:姓名:指导教师: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日二0一四年十一月九日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木结构建筑界的瑰宝 (2)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3)木结构艺术的造型美 (3)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5)结论 (6)参考文献 (6)摘要用木材制成的结构。
木材是一种取材容易,加工简便的结构材料。
木结构自重较轻,木构件便于运输、装拆,能多次使用,故广泛地用于房屋建筑中,也还用于桥梁和塔架。
近代胶合木结构的出现,更扩大了木结构的应用范围。
木材受拉和受剪皆是脆性破坏,其强度受木节、斜纹及裂缝等天然缺陷的影响很大;但在受压和受弯时具有一定的塑性。
木材处于潮湿状态时,将受木腐菌侵蚀而腐朽;在空气温度、湿度较高的地区,白蚁、蛀虫、家天牛等对木材危害颇大。
木材能着火燃烧,但有一定的耐火性能。
因此木结构应采取防腐、防虫、防火措施,保证其耐久性木结构建筑界的瑰宝1.南禅寺二唐寺,瑰宝世间无。
”这是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先生《五台杂咏》词中对唐代建筑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的评价。
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唐代建筑的代表作。
大殿及殿中的唐代雕塑,堪称国宝,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1961年,国务院公布南禅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北,距县城22公里,距五台山台怀镇87公里。
寺院坐北向南,由两个小院落组成,共占地4158平方米。
大殿为寺院的主体建筑。
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但大殿内西平梁底皮有题记云:“因旧名。
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
法显等谨志。
”可知南禅寺应建在唐建中三年或以前。
即便以建中三年修建算起,该寺距今也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较之著名古刹山西五台县佛光寺的修建还早75年。
佛光寺是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依据敦煌壁画的线索,经多方考查,于1937年发现的。
南禅寺是乡间小庙,上不了敦煌壁画,故当时梁思成未先找到,而称佛光寺为“第一国宝”。
大殿堪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人们常把建筑比喻为文化的纪念碑。
南禅寺大殿的建筑和雕塑,就是一座唐代文化的纪念碑。
碑上记载的,远不止文化本身,还有对其形成产生影响作用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对外交流、佛教历史。
因此,这宗遗产的完好存在,显得特别珍贵,称其为“世间瑰宝”。
2.山西应县木塔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一座相当于现代20多层楼高的建筑,却屹立至今950多年之久,这就是山西应县木塔的传奇之处。
随着人们对木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它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奇呢?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应县木塔屹立近千年不倒。
浓厚的文化底蕴,鲜活的历史画卷,应县木塔是一座五彩纷呈的艺术博物馆。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佛塔。
木塔因其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精湛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奇观。
山西省应县木塔景区讲解员孙文英:木塔上面的材料大部分是落叶松,也有少量的榆木,全塔用料1万多立方米,材料是本地的,距此地不远处有一大片原始森林,叫黄花梁,砍尽黄花松,建起了释迦塔。
木塔高67.31米,约相当于现在20层楼房的高度,总重7000余吨,塔身为楼阁式建筑,平面八角。
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木结构按连接方式和截面形状分为齿连接的原木或方木结构,裂环、齿板或钉连接的板材结构和胶合木结构。
齿连接的原木或方木结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地制造的结构。
加工简便,发展最早,应用也最广。
在中国应用最多的也是这种结构形式。
原木或带髓心的方木在干燥过程中,多发生顺纹开裂。
当裂缝与桁架受拉下弦连接处受剪面重合时,将降低木结构的安全度,甚至导致破坏。
故在采用原木或方木结构时,应采取可靠措施,尽量减少裂缝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原木和方木截面较大,干燥费时,所以制作时只能采用截面内外平均含水率不大于25%的半干材。
半干材在安装后逐渐干燥到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平衡时,将产生横纹干缩,并在节点处产生的横纹或斜纹承压变形偏大,再由于齿连接手工操作的偏差,致使原木或方木结构的变形较大。
原木或方木桁架的下弦除了开裂的影响之外,还常因所供应的木材质量偏低,难以选得符合受拉构件材质标准的木材。
为了保证原木或方木结构的安全可靠,在中国大量推广应用钢材作下弦和拉杆的钢木桁架。
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减小了变形。
裂环、齿板或钉连接的板材结构由厚度在10厘米以内的木板组成的结构。
木板厚度小,能在短期内干燥,结构的变形较小,且木板又无完整的年轮,在干燥过程中切向和径向收缩率不一致所引起的翘曲可用加压的方法控制;干燥不均匀引起的内应力很小,即使产生裂缝,因开裂程度轻微,不影响结构的安全。
裂环连接的板材结构裂环能传递较大的内力,既能用于节点连接,又能用于接头的连接;裂环能标准化生产,环槽可用机具开凿,可使木结构的制作进入工业化生产。
裂环通过环槽承压和连接靠木材受剪传力,其安全度受脆性破坏的木材抗剪强度控制。
裂环安装后处于隐蔽状态,不易检查。
因此被齿板逐渐取代。
齿板连接的板材结构冲压而成的齿板用油压机直接压入木材,制造简便,与裂环连接相比,具有较高的紧密性,减小了结构的变形,且便于检查。
齿板通过众多的齿分散承压传力,有很好的韧性,比裂环连接可靠。
国外多将齿板应用于桁架节点和接头的连接。
钉连接的板材结构多在工地制造,由于加工方便,可以制成弧形桁架等合理的结构形式,在苏联应用较多。
中国曾用于体育馆、仓库等跨度较大的屋盖结构。
由于钉连接的后期变形较大,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胶合木结构包括层板胶合结构和胶合板结构。
由于胶合木结构能较好地利用木材的优点和克服其缺点,使木材在结构中的应用更为合理,所以在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得到较大的发展,而成为木结构的主要形式。
多用于大跨度的房屋。
美国相继建成直径为153米、162米及208米的胶合木圆顶。
此外,将木材旋切成3~10毫米厚的单板,木纹相互平行层叠热压胶合成30~50毫米厚的板材称为密层胶合木,可用以制成各种构件或结构。
密层胶合木的问世使胶合木结构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
如建于1976年跨度为122米的密层胶合木筒拱,用于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足球场的屋盖,上、下翼缘采用由16层单板胶合厚度为45毫米的密层胶合木。
图为在吊装筒拱。
木结构艺术的造型美中国建筑艺术(Chinese architecture),即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
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一般来说,中国建筑包括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两大类。
官式建筑在明清时代又分“大式”与“小式”两种。
大式建筑包括历代皇家宫苑、陵寝,以及敕建的佛寺、道观、坛庙中有斗拱的建筑;小式建筑则没有斗拱,一般用于园林中或较次要的建筑中。
民间建筑,除了散落在各地的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如士绅商贾的宅院、祠堂、会馆之外,也包括一些地方性庙宇。
此外,还有一些不能简单归类的建筑物,具有中国建筑艺术特色的屋瓦檐柱如历代建造的佛塔、桥梁、城台、城市中心的鼓楼、钟楼、市楼等,也都属于中国建筑的范畴。
中国建筑不仅包括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有重要文物与艺术价值的构筑,也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历史上建造的具有各自风格的传统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历史遗存,覆盖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如汉代的石阙、石墓室;南北朝的石窟寺、砖构佛塔;唐代的砖石塔与木构佛殿等等。
唐末以来的地面遗存中,砖构、石构与木构建筑保存的很多。
明清时代的遗构中,更是完整地保存了大量宫殿、园林、寺庙、陵寝与民居建筑群。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发展演化的历史。
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的堡寨与喇嘛塔,维吾尔族的土坯建筑,蒙古族的毡帐建筑,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木造吊脚楼,都是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中国建筑的一部木结构建筑主要是指由木材为主建造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景观建筑和其他构筑物等。
它是建筑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由于近几十年来国内此领域发展的滞后,新型的木结构建筑没有被人们广泛认知,在此,笔者就有关木结构建筑国内外现状,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应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及木结构建筑发展前景进行简述。
木结构建筑的发展1. 木结构建筑基本状况木结构建筑以其建造容易、环境友好、冬暖夏凉、节能环保、低碳绿色、贴近自然等诸多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其使用的木材强重比高、性能独特、又是可再生资源,且能反复利用,因此木结构建筑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的未来之家。
1.1 木结构建筑发展简史木材在建筑中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古老原始的建筑就是由木材建造而成,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木结构建筑至今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皆有存在。
最早的古木建筑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我国就基本上形成了用榫卯连接梁柱的框架体系,一直到唐代,特别是到了宋、元时期,建筑上统一了做法,如李诫著《营造法式》,明、清时期,又有《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经数千年几十代人的努力,造就了我国古木建筑的辉煌成就,不愧中华民族瑰宝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独竖一帜,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史。
1.2 国外木结构建筑现状在亚洲的日本,欧洲的芬兰、瑞典,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民居建筑中已普遍推广了现代木结构住宅,已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无论是建筑风格、结构体系、营造方式均有各自特色,是目前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先进代表。
日本近年来在新建住宅中,木结构住宅所占比例基本在45%左右;在北欧的芬兰、瑞典,90%的民居住宅为1~2层的木结构建筑;在北美,80%的人居住在木结构住宅里,独立式小住宅占主导地位。
德国设有生态住宅研究所、门窗研究所和设计院,专门从事生态材料建造住宅的研究和设计,并已建造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群。
日本、美国的加州、我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将木结构建筑作为防震、抗震的重要措施,这是因为在近几年日本所发生的地震中,轻型木结构住宅几乎没有倒塌的案例。
从日本木结构住宅类型来看,梁柱式木结构仍占绝对比例,吸收了中国古木结构的精髓,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在这些林业发达国家中,各种新型材料、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科技水平已相对成熟,除了建造一些新颖别致的木质别墅外,木结构还向公共建筑、多层和高层混合结构建筑方向发展。
1.3 国内木结构建筑现状建国后,我国木桁架等木结构由传统的设计与人工制作,逐步进入到现代胶合木结构的设计与机械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