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和难度等级模式 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 描写- 选择 -对比 -预测 对比分析的难度等级模式: 零级:(迁移)。发生正迁移,学习没有困难。 一级:合并。多种项目合并到一项。人称、时态 二级:差异不足。母语有,而目的语没有。如汉语 的量词;英语的the,时态,体,数,格, 三级:再解释。项目的形式、分布、功能有差异。 如all 和汉语的“都”、汉语 “被”字句 四级:超差异。母语没有,目的语有。“把”字句 五级:分裂。母语一个项目,目的语分为几个。汉 语的“是”。

对比分析的目的是预测和描写那些引起学习者 困难,以及不会引起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他强调了系统对比的重要性,而且不限于两种 语言系统的对比,还包括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 目的语文化的对比。


对比分析的作用: 对比分析把两种语言进行 对比,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旨在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 造成的影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 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 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
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
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
个恰当的起点。
偏误分析的背景
1.对比分析的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 偏误。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遭受批评,Chomsky不断提醒人们:语言能 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语言运用是 一个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刺激反 应无法解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全部。 3.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
偏误分析
关注问题
何为“偏误分析”?
产生背景如何?
偏误分析观如何?
偏误分析的步骤?
偏误的类别?
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 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 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 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 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 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 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 言能力范畴。
如,汉语方言较重的地区,一些人在英语发音上
总是带着方言的口音、语调。


语言学习中的迁移分为三种:正迁移、负迁移、
零迁移

正迁移是母语的某些知识和使用母语的经验对
于目的语的习得产生启发作用;

负迁移是母语的某些知识和使用母语的经验对
于目的语的习得产生阻碍或干扰作用;

零迁移是母语与目的语没有产生任何关系。
(三)偏误的来源 1. 语际迁移 2. 语内迁移 3. 学习语境 4. 交际策略 5. 文化迁移



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像这样 的语法偏误。如: 例1 我书包里词典有。 例2 我买了新书两本。 例3 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偏误的来源是什么
语际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
(19)虽然我很久以前买了这本书,但是一向 没看过它的内容。(日) (20)我一向没想到这件事情。(印度) (21)她很喜欢这条裙子,所以一直穿着。 (日) (22)他一个人一直说,所以我们不能说话。 (日) (23)这个课一直换吗?(日)
2.偏误认定 首先需要区分“失误”(lapse)和“偏误” (error);后者是缺乏语言能力造成的,前 者是有能力但一时疏忽引起的。 其次要区分“显性异常”(overtly idiosyncratic)和“隐性异常”(covertly idiosyncratic)。前者在形式上不符合句法 规则,即一般说的“病句”;后者单从句子 看没有语法毛病,但放在上下文里就有问题 了。
fact that learners do make errors, and that errors can be observed, analysed, and classified to reveal something of system operation with the learner, led to a surge of study of learner’s errors, called Error Analysis.
偏误分析的步骤
1.语料收集
2
.偏误认定 3 .偏误分类及描写 4. 偏误解释 5. 偏误评估
偏误分析的步骤
1.语料收集 随时随地收集;有目的地收集(不同类别的偏误; 某些特定语言点的偏误)。 要考虑样本的大小、类别(如口语还是书面语, 随意语体还是谨慎语体)、一致性(学习者年龄、 母语、学习阶段)。 (1)他的性格一向不改变。(日) (2)他去年来到中国以后,一向学习汉语很努力。 (韩) (3)今天一向下大雨。(韩) (4)我一向看着那位小姐。(韩)

(5)雨一直下一天一夜。(波兰) (6)我一向过了很辛苦的生活。(韩) (7)我一向想跟你结婚。(韩) (8)怎么一向下雨。(韩) (9)一向下大雨。(韩) (10)我一向没去过北京。(日) (11)我最近一向很忙,因为太多工作了。 (印尼)
(12)这几天爸爸一向回家很晚。(印尼) (13)他一向没告诉这样的事情。(日) (14)情况一向没改变。(日) (15)我一向身体不舒服。(韩) (16)我一直看她。(韩) (17)我一向交女朋友。(韩) (18)他从昨天早上七点在学校门前一直等了 你。(日)

科德的偏误分析观小结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使用 一种特定的语言,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 (idiosyncratic dialect),又称“过渡方言”。这 种语言尽管不完全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 不稳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谈论学习阶段。 因此,特异方言代表了学习者的“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3.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和儿 童习得母语时出现的错误没有什么区别。正 如儿童习得母语一样,学习者也会对目的语 规则进行假设,偏误可以看成是检验假设的 手段,是一种学习策略。因此,偏误不是消 极的、需要彻底清除的东西。相反,偏误不 可避免,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4.偏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
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
同类性质的错误。韩语的基本语序为“主
语+宾语+谓语”、“修饰语+被修饰语”, 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 中常出现像以上语法偏误。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学习者在最初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是”用来 表示判断、说明陈述对象的情况。但是如果判 读、说明部分含有“不”、“没”则不需要用 “是”。) 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对“没”和“不”的区别还没掌握住)没,用 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留学生常出现倾向于“没”或是“不”的现象, 从而造成“没”或是“不”的泛化。此处是明 天的事,应该用“不”。)
以上例句偏误原因是?
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 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 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 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 者过度泛化。

我们千佛山了。 (有个非洲留学生,总是发不好qu这个音,所以常常在 交谈中不说“去”这个字。) 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回避“去”字) 我们运动会了。 (我们参加运动会了。留学生不会“参加”这个词,采取 了回避态度。) 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意思是要说“虽然早上泰山顶上很冷,但是我还是喜欢 在那里等着看日出。”说话者采取了简化策略,避免了 连词的使用。) 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简化策略。因为我没考好,你不高兴了。)

以上例句偏误的原因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或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 目的常常会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 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其中造成偏 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 化;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很多,回避和语 言转换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
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此例句的使用者是个40多岁的非洲留学生,常 对20岁左右的中国学生这么说。“保重”是个很 正式的词,一般是长者之间,或是对长者说,此 处显然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造成的偏误。)

我们认为: 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 心理学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 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 对比分析强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系统的 对比,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却熟视无睹,忽略了 学习者这一主体及其习得过程。

“偏误分析” The Nhomakorabea法之间的差别。学习者语言发展的顺序和步
骤是由“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
决定的,偏误是揭示学习者语言发展进程的
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对偏误的研究有助于
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不过,科德并没有
对内在大纲这一概念作进一步的研究。

按照科德的说法,偏误分析研究的是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正确句子和偏误都在研究范围 之内。但是,从事偏误分析的研究者,注意 力一直都在偏误上,对正确的句子很少关注。 刘颂浩(2007)认为,这可能跟Johnson (2002)所说的“如果学习者的每一句话都 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 这一认识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