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增加。能量的改变量等于所做的功,“功” 是“能”的量度。ΔE = W 。 例:试分析在高处的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的能量转
化情况。怎样向地板扔乒乓球才能使它弹跳到高于原抛球 位置? 解:下落过程: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势能转化为动能 (速度增大);着地后: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动能转化为弹 性势能,此后乒乓球恢复原状又把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 过程:速度减小,高度增加,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例:⑴工人利用一只重10 N的动滑轮把重100N的物体提升了3m, 不计绳重和摩擦,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解: W总=F S=55N×6m=330J
ηW=有用W=有G用
h=100N×3m=300J。 / W总=300J /330J≈0.91≈91﹪
⑵若用该动滑轮提升重200N的物体,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否 改变?
对象 机械 动力
W总
W有用
W额外
总 功( W总 ): 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 有用功(W有用):机械克服有用阻力所做的功。 额外功(W额外):机械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 动力:人力、畜力、电动机、内燃机等。
有用阻力:对象产生的阻力。
额外阻力:机械本身产生的阻力(部件自重、部件 间摩擦)。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 械克服有用阻力和额外阻力所做的功,即利用任何机械都 不能省功。
解: 物体沿光滑面下滑,没有对
外做功,能量没有损失,重力
h
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即物体 a
b
c
在a、b、c具有相同的动能,所
以va=vb=vc。
2.功能关系: 机械能之间的转化或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是通过做
功来实现的,“做功”过程就是“能量转化”过程。 物体对外做功就要消耗能量(能量减少),外界对物体做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15.1 功
1.功的定义:若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计算: W=F ′s =F s cosα
F
F
﹚α
F′
﹚α
F′
S
※ α是F 和 s 的夹角,若α=0° 则cosα=1,即W=F s ;
若α=90°则cosα=0,即W=0。 3.功的单位: SI 焦(耳)/J。 1J=1N·m 。
⑴分子动能的宏观表征是温度,对于某一确定的物体 (分子数一定),温度越高内能越多。 ⑵分子势能的宏观表征是体积,但不能根据体积变化 判定其多少,因为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若 克服分子引力做功(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克服 分子斥力做功(体积变小)分子势能也增加。
⑶内能是状态量,其多少取决于分子数量、分子运动 平均速率和分子力。 ⑷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即使分子动能为零 (温度为0K时 ),分子势能总是有的。 ⑸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 分子运动有关,所以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形式的能,它 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解二:设想工人先把绳子匀速竖直向下拉下h=2m,
工人所用的力为F=G=100N,工人所做的功为
W = F h = 100 N×2m = 200 J 再保持绳子上端不动而把绳子自由端移到图示位置, 在此过程中工人对重物没有做功,所以整个过程工人 所的做功为200J。
评析:此解法固然不错,但还是停留在就事论事学物 理这样一个层面上,要计算功,我只会用W =F s。 而且深究下去此解法还真有点问题,因为重物从原来 的静止状态到被提高最后又处于静止状态这个过程不 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就是说拉力大小是变化的,是变 力做功,中学生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用功能关系解 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率又可以表述为η= P有用 t/ P总t = P有用 / P总
例:某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为75﹪,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若抽 水机抽水功率为150W ,那么带动该抽水机工作的电动机功 率应多大? 解: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为75﹪意即抽水机每做100份功当中75 份是有用的。
150W是有用功率, P总= P有用 /η= 150W/0.75=200 W
W总=W有用+W额外
例:工人利用一只动滑轮把重100N的物体提升了3m,不计 绳重和摩擦,工人所用的力为55N。求:总功、有用功和动 滑轮的重量。
解:工人所做的功是总功,因为是一只动滑轮,所以物体升高 3m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6m,工人所用的力为55 N,
W总=F S=55N×6m=330J。 克服货物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W有用=G h=100N×3m=300J。
则功率为1瓦。
4.物理意义 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例:为什么拖拉机在耕地时的速度都是很小的?
答:因为拖拉机耕地时要克服很大的土地阻力, 而拖拉机的功率是一定的,根据P=Fv,它只能减 小速度来产生较大的牵引力。
§15.4 动能和势能
能(量): 描述物体的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单位也是焦。
物体正在做功说明它具有能量,物体对外做功的过程就是消 耗能量的过程,但物体没有做功并不说明它没有能量。
§16.1 分子热运动 扩散: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
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的运动。
※⑴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⑵ 分子运动是一种微观运动,人们无法直接感知, 而分子运动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扩散”现象,人 们是可以直接感知的,“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 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这种 方法叫做推理观察法。通俗说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大量事实表明: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请利用 推理观察法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答:扩散是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扩散快说明分子运 动剧烈,所以温度越高表明物体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动理论: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⑴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分子力的大小与 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r)越小分子力越大。当分 子间距离等于分子直径时( r= r0) ,引力和斥力的 大小相等,这个距离叫做平衡距离。 ⑵分子间距减小时(r< r0),其合力表现为斥力。
解析:由图可知,在此过程中重
物被提升了2m,重物的重力势 能增加了
E = G h = 100 N×2 m = 200 J
3m
重物重力势能的增加来自工人对
它做的功,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
所以工人所做的功
G
S=4m
W = E = 200 J。
错误分析: W = F s = 100 N×4 m = 400 J。在上述过程中,拉力 的方向始终沿绳子方向,而题中所给的条件是在水平方向上移 动了4m,所以上述计算方法是错误的。
2.物体内能的改变 热传递:若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差,高温物体温度会
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即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⑴热传递的本质是内能的转移。吸热,内能增加;放热,内能 减少。
⑵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是内能 改变的量度,ΔE = Q。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液体表面积越大单位时间内跑出的分子数越多,所以 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蒸发出来的分子在液面附近作无规则运动,肯定会有 一部分分子又回到液体中,液体表面空气越流通,回到 液体中的分子数量越少,所以液体表面空气越流通蒸发 越快。
§12.2 内能 1.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
作用力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理想情况下自由下落的乒乓球落地后将弹跳到原抛球位置, 但实际上乒乓球在下落和上升过程中要克服空气阻力对外做 功,乒乓球的能量会减少,所以弹跳高度低于抛球点。欲使 弹跳高度高于抛球点,必须在抛出时先给它一点能量,即对 它做功,用力向上或向下抛。
例:如图所示,物重G = 100 N,工人拉住绳子的自由端从 定滑轮正下方沿水平方向移动了S = 4 m,不计绳重和摩擦。 求工人所做的功。
根据该题提供的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同一台机械(额外阻力一定),有用阻力 越大机械效率越大;有用阻力一定时,额外阻力越小 机械效率越大。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理论:减小额外阻力。 具体措施:合理减小部件自重;减小部件之间摩擦。
4.斜面的机械效率 倾斜程度相同的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 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倾斜程度越大其机械效率越大。
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W额外 = G 0 h = W总-W有用=330J-300J=30J。
G 0 = W额外 / h = 30J / 3m=10N
§15.2 机械效率
1.定义: 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公式: η= W有用 / W总
①理想情况下(额外功等于零),机械效率等于1。但实际 上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即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 效率总是小于1。 ② 由于有用功和总功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机械效
⑶热量是过程量,脱离了过程讲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能 说“物体具有(含有)多少热量”。
做功:若外减少。
﹡做功(机械功、电功)改变内能的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机械 能、电能)与内能之间的转化。 内能的改变量用“功”来量度。 ΔE = W = F s = I 2 R t。
1.动能(Ek):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
大,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多,而且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Ek = ½ m v 2。
例: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不同的 车型限速不同?
机动车刹车时克服摩擦力做功而消耗能量,由于质量一 定的机动车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就越多,即做功本领越大, 在阻力一定的情况下滑行的距离就越长(不容易停下来), 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限速。
由于动能多少还与质量有关,所以质量大的车子限制的 最高车速要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