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军衔制度_徐平
, ,
。
可 以 追 赠 上将
。
南京 临 时 政 府 和 北 洋 政 府 军 衔 制
辛 亥 革命 后
。 ,
中华 民 国 于 1 1 9
,
2
年 元旦 正 式
19 3 1
国 民 党 军 队 军 衔制
年
4
成 立 中华 民 国 南京 临 时政 府 沿 用 了 刚 刚 实行 不
到 一 年 的 晚 清 军 衔 制 但做 了 一 些 变 动 主 要 是
尉 官 上 尉 中尉 少 尉 ;
准尉官 ; 军士 上 士 中 士 下 士
:
、
:
、
、
部 军 官 服役 条例
不难看 出
“,。如来自现在 的 军衔称谓,,
晚清 的 军校 对
、
:
、
、
;
。
都 统 对应 将 官
;
“
”
“
参领 对应校官
”
、
”
,
“
”
兵 上等 兵 一 等 兵 二 等 兵
:
、
应尉官
。
分别 对 应 上 中 少 各 级 从 正 都统 至 协 军 校 这 九级 分别 对 应上 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上 尉 中
、
9 37 年 7 月 1
“
七 七 事变
, ,
发 生 后 抗 日战 争
,
全面 爆发
。
8
月 1 2 日 国 民 政 府 国 防 最 高会议 及
, 。
。
党 政 联席 会 议 决定 军 事 委员 会 委员 长 蒋介 石 为
,
此外
国 民 政 府 于 19 3 4 年 1 2 月 对驻蒙古
、 , , ,
、
中华 民 国 陆海 空 军 大 元 帅 即 最 高军 事 统 帅
, 、 , 。 , 。
,
,
,
士 兵 等级 表 》 军 官仍 为三 等九 级 将 官 上 将 中将 少 将 ; 校 官 上 校 中校 少 校 ;
:
、 、
:
、
、
又 规 定 凡 正 都 统 荣获 大 将 军 将 军 称 号 者 不 受
上 述 年龄 限 制 这 一 章 程 可 视 为 中国 历 史 上第 一
、
尉 少尉
,
”
将 军 和 正都 统 同为 一 级 是 荣誉 军 衔 相 当于 有 些 国 家 的元 帅 额
, 。
、
。
“
大将 军
。
”
、
“
”
“
”
如护 国 名将
,
“
外 军 官 就 是 准尉
同
。
士 兵 军衔 称 谓 与现 在 基本 相
蔡愕 为 陆军 中将加 上将 衔 : 追 赠 军衔 的 规 定 军 官 作 战 阵亡 或 病逝 后 依 其 生 前 业 绩 可 以 追 赠 高 一 级 的 军 衔 如 中将
3
;
月 颁 布 了 新 的 军 衔 等级 表 把上 将 分 为 第 一 第
4
年 右都 尉 升 左 都 尉 左 都 年 右将 军 升
二两 级 增 设 特级 上 将
,
。
整 个 军 衔 等级 为 六 等 十
33
尉 升 大 都 尉 大都 尉 升 右将 军各
八级
:
将 官 特 级上 将 一 级 上 将 二 级 上 将 中将
正
”
、
“
副
”
”
协
、
”
、
北 洋 政府 还 有两 个 特殊 的 规定 其 中
, , ,
,
:
“
“
”
,
虚衔 规 定 将 官衔 在 正 式 授 予 之 前 可 以 先 加 一 个 虚 衔 即 陆 军 上 校 可 加 少 将 衔 陆 军少 将
可 加 中将 衔 陆 军 中将 可 加 上 将 衔
, , 。
、
、
、
、
、
等 都 作 了 详尽 规 定 如 规 定各 级 官佐 的最 高服 : 役 年 龄 为 正都 统 6 5 岁 ; 副都 统 6 2 岁 ; 协都统
, , ,
,
。
左将军
4
年 ; 左 将 军升 大将 军 无定 年
, , 。
。
9 1 1 2 年 8 月 北 洋 政府 公 布 新 的 《 陆军 官佐
8 岁 ; 正 参 领 5 岁 ; 副参 领 5 5 2 岁 ; 协参 领 5 0 岁 ; 正 军校 4 8 岁 ; 副军 校 4 5 岁 ; 协军 校 4 5 岁
。
,
,
特级 上 将 为最 高 军 衔 授 予 陆 海 空 军 最 高 军
实 际 上这 一 衔级 是 专 为蒋 介 石 而设 的
、
老 谭 延 阎 胡 汉 民在 广 州 先后 代 理 大 元帅 职
,
张
。
特级 上 将 一 级 上将 和 二 级 上将 常服 的军 衔 标志
星
。 , ,
作 霖 在北 京 组 织 安 国 军 政 府 宣 誓 就任 中华 民 国 陆 海 军 大元 帅 张 作 霖 的 大元 帅 也是 一 种实
:
、
、
、
、
中 国 的军 衔 制 从 清 末 建 立 到 民 国 的 几 次 改
动 军 衔等级 中都没 有 大 元 帅 这一 级 那 么 孙
,
少将
’
;
“
”
,
校 军 上 校 中校 少校
: :
、
、
;
中 山 和 蒋 介 石 等 人 的 大 元 帅是 怎 么 回 事 呢 ? 实际上
, , ,
尉 官 上尉 中尉 少 尉
月
,
孙 中 山 在 广 州 召 开 国会 非 常会 议
, ,
3 有 1
, ,
0
海军 士 兵 分八 级
同
。
,
称 谓 与北 洋 政 府 时 期 相
,
多 名 议 员 出席 决 议 成 立 中华 民 国 军 政 府 规定 军 政 府 设 海 陆 军 大 元 帅 二 人 元 帅 二 人 均 由国
国 民 政 府 时期 的 军 佐衔 最 初 等 级设 置 与 北
刘 家驹 )
称 副卫 三 等 三 级称协 卫 此 外还 设 有 准卫 一 级
34
、
,
。
了 修改 由六 等 十 四 级增 至 六 等十 六 级
:
阀 手 中不 过 万把 人 最 多几 万 人 也 自封为 上 将
1933
“
年
,
当 时 蒋 介 石 在 一 次 纪 念 周 上 讲话 说
, 。
:
上等 官 佐 大 将 军 左 将 军 右 将 军
:
、
、
; ;
国 民 党 军 队 同 列 强 相 比 战 斗力 特 弱 而 将 官 特
蒋
新 疆 西 康 西 藏等 地 的 武 职 官 员 颁 行 了 一 种 特 殊 的 官 衔 共 分 三 等 十 级 其称 谓 类 似 于 清 末 的
军 官衔 称 一 等 一级 称 都统 一 等 二级 称 副 统 一
:
、
介 石 是 旧 中 国 最后 一 位 大元 帅
, ,
。
以 上 这 些 大 元 帅都 不 是军 衔 如 蒋 介 石 就 任
,
岁 ; 上尉
,
40
岁 ; 中尉 3 8 岁 ; 少尉 3 6 岁 这在
。 , 。
,
`
,
。
帝 即 位 因 他 当时 才 政 王 载滓 兼
。
,
3
岁 大 元 帅之 职 由其 父 摄
。
,
当 时 主 要 军 事 国 家 中 是 比较 低 的
、 、 ,
国 民 党 军 队 的 上 将衔 比 较 复 杂
除 了 分特
衔 级 和 衔 称 都 不 变 当 时授 军 衔 没 有 统 一 的机 构 国 民 政府 可 以 授 总 司 令 部 可 以 授 军 事委 员 会 可 以 授 甚 至 上 级 机关 或 军政 长 官 也 可 以授 9 3 2 年 西 北 军 阀 马 步 芳 曾把 还 在 小 学 读 书 只 1
, 、 , 。
而 民 国时 期 的大 元 帅也 不止 孙 中 山 一人 北
级 一级 二 级 三 个 档 次 外 还 有 中将加 上 将 衔 和
追赠 上将 几 种 事长 官
。 。
洋 政 府 历 届 元 首 ( 总 统 或执 政 ) 均 兼 陆海 军 大
,
元帅
,
。
19 2 4
、
年 n 月 孙 中 山督 师 北上 国 民 党元
,
、
1934
年
3 月
溥 仪 在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扶 持
“
4
颗星
”
、
、
因此
”
、
,
也 分 别被 俗 称 为
五 星上 将
、 ,
下 在长春当上了
国 陆 海 军 大元 帅
”
满洲 国 儿 皇 帝 并 兼 满 洲
”
”
,
“
三星 上将
“
四 星上 将
“
”
。
也有
、
。
人 是 死后 才 被追 赠 的 如 张 自忠 廖 磊 等 ; 还 有 人 生 前 死后 都 为正 式 晋 升二 级 上 将 如钱 大 钧 罗 卓英等
、
到 南 京 中央 军 政 部 后 竟 然 给予 正 式 命令 发 给
;
军 士 一 等 目兵 二 等 目兵
了委 任 状 另 外 当时 军 衔 和 职务 相 比 衔 高 职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