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0-10-18T17:18:47.280Z 来源:《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卫小华[导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卫小华
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中。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文学科,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锻炼和提高。
现就本人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尝试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增加阅读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叶老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老师把学生当作“书柜”和“容器”,一篇课文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去讲,怎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呢?因此,教师要由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转变,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简而言之,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教学《观潮》一文时,我并不满足引导学生欣赏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来后的美丽壮观景象,为了激起学生弄清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课外书上、网上有许多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课后你们自己去搜集吧,过几天我们再来交流。
课后有的同学就从课外书中了解了钱塘潮的形成,有的从网上查找到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地貌。
这样既及时捕捉了文本的拓展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中国古典诗文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在语文教学中,我有计划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在黑板报上开辟了“每日一诗”专栏,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报上写一首古诗,课前2分钟背诵昨日的诗文,诵读当日的诗文。
这样,日积月累,一学期下来,一般学生头脑里都有四五十首古诗,有的同学竟能背诵一百来首。
不仅如此,我还引导、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背名篇佳作,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面。
二、开展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要抓住儿童这个天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在开展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将其阅读的材料改编成文艺节目进行表演,学做小编剧、小导演、小演员。
课本剧是同学们最喜欢的。
在教《会摇尾巴的狼》时,我发动学生自编自演。
有绘画才能的同学制作了大灰狼、老山羊的头饰,我也为剧本配了音乐。
课本剧表演很成功,学生活灵活现的演技把一只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老山羊和一只善于伪装、狡猾凶恶的大灰狼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聆听声音,欣赏表演,感受形象,激发了表现欲。
这样的课堂,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成为激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三、举行作品展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摘抄展评、手抄报、作文自选集等都是作品展评活动的表现形式。
这项活动适合于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评选出质量高、书写工整的笔记在汇报课上展出;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将摘录笔记上的内容归类,围绕一个主题编写手抄报,如“我的作文秘诀”“名言录”“我喜爱的作文”“幼芽”等。
集阅读、写作、书法、绘画、设计、排版于一体的手抄报精彩纷呈,在班级“露一手”专栏上展览,学生的成就感也被调动起来。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日记、习作汇编成册,起一个好的书名,悬挂在班上,供大家欣赏。
学生们的创意还真不能小看,经过他们的思考,相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书名如《春苗》、《新芽》、《溪流》、《小草》、《浪花》等,可谓琳琅满目。
这样,满足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是创新的整体训练,是主动的能力迁移,更是获得成功体验,重塑自我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