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作文素材:抄袭

2020高考作文素材:抄袭

目录《少年的你》被爆抄袭:对原创内容的法律保护刻不容缓 (1)抄袭方案“闹笑话”查处须得“板起脸” (4)用致谢掩盖抄袭是掩耳盗铃 (6)又见公文抄袭,作风建设岂能走形式? (7)评判论文是否抄袭,关键要有统一标准 (9)《甘柴劣火》“抄袭”之辩:无需争论,只需生长 (12)《少年的你》被爆抄袭:对原创内容的法律保护刻不容缓10月25日,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等主演的青春电影《少年的你》正式上映,首日票房突破两亿,赢得圈内圈外一致好评。

这部电影根据玖月晞的原著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改编而来,但其原著小说,却被不少读者质疑抄袭《白夜行》《嫌疑人×的献身》等作品,至此,《少年的你》深陷抄袭漩涡。

对于国产影视来说,这样“尴尬”的局面已经不止一次出现,无论是抄袭200部作品的《锦绣未央》,还是《甄嬛传》《如懿传》《楚乔传》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每一部深受争议的影视作品都在两个极端间不断地拉扯着,一是高收视高播放量带来的高热度,二是原著小说带来的抄袭嫌疑。

当下,整个社会缺乏对于“抄袭”的总体认知,每当出现抄袭小说影视化的现象时,混杂着激烈情绪的舆论场很容易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认:抄袭小说的影视化作品是一个独立的作品还是抄袭的产物?制作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免除法律责任?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被视作抄袭?洗稿、融梗、致敬等算不算抄袭的一种?在网络环境与信息爆炸的双重夹击下,内容创作的同质化是否不可避免?这种认知的模糊性表面上来看是人的思维的差异性,每个人都能对相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解读;但是从深层次来看,社会总体认知的缺乏是因为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模糊性。

因为缺少统一的标准与灵活的规范,抄袭小说影视化成为潮流。

我国法律规定,在论证作品是否抄袭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证,一是被指抄袭的作者是否有可能接触到原作品,二是被指抄袭的作品是否在内容上与原作品具有实质性的相似。

这也就是说,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实只是在保护思想的表达形式,而并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只要构成故事的人物塑造、关系、情节进展没有相似到“一定程度”,法律并不会认定为抄袭。

但是,这个所谓的“一定程度”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使用这个标准的过程中如何衡量?这个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作品判断?不同的作品是否会影响标准的信度和效度?这些问题,法律并没有给我们详细的解答,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实施中所具有的评判空间,但是亦说明了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在每一次被论及、被使用的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正是因为法律法规中存在的较大的“发挥”空间,让一些抄袭者钻了空子。

他们“合理地借鉴”不同作品中的内容架构,并取其精华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或者使用“融梗”的手段,将别人作品中的情节放到自己的作品中并使之“本土化”;抑或有些人将别人的行文规范与写作思路换个“包装”直接挪到自己的作品中。

按照现在的法律条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抄袭到“一定程度”,因此“抄袭”这顶帽子自然扣不到他们头上。

纵观这几年的产权纠纷,我们可以说,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偷盗者。

这些“纵容”,深深地伤害了本应被保护的人——原创内容的供给者。

对于这些受害者而言,他们损失了影视化大潮下的改编权和摄制权,因为同为竞争关系,一个相似的抄袭作品捷足先登,等于先占了本应属于权利作品的荣誉,这给权利作品的影视化造成了实质性妨碍。

同时,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观众可能会认为原创者不过是蹭热度的人或者他们本身才是抄袭的人,对于被侵权人而言,这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

而对依赖原创才能吸引读者与观众的网络文学市场和影视市场而言,抄袭行为本身就挑战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局面。

在网络文学盛行、网文改编成为热潮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为原创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持续的自律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潜在的风险。

既然难以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产生,就必须要用他律的、强制性的措施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制裁与规范,在这其中,法律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但相关法律条文还是不够严谨完善,仍然存在“灰色地带”,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力度不够。

因此,借着《少年的我》被爆抄袭的契机,法律从业者以及制定者应该思考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与落实方案,真正让法律起到其该有的作用:保护原创性内容,让抄袭者无缝可钻。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被侵权者在法律的保护下为自己伸张正义,而不是让法律的“宽宏大量”去见证原创的“死亡”。

保护原创内容,法律的完善和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抄袭方案“闹笑话”查处须得“板起脸”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人民医院党组书记、院长龙文在接受审查调查时后悔地说道:“《医院关于县委巡察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方案》中多处出现不符合医院实际的表述,作为单位的一把手,我有责任。

我存在以虚假材料敷衍整改的问题,给组织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愿意接受组织处理。

”(8月1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巡察整改是巡察的“后半篇文章”,兹事体大,本应严肃对待,针对巡察指出的问题真改实改。

然而,凤山县人民医院的巡察整改方案,竟然多处出现诸如“乡领导班子分工”“乡党委书记为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乡纪委加大督查工作力度”等表述。

很显然,该巡察整改方案是通过拼凑抄袭而形成的。

令人惊诧的是,在凤山县人民医院的党总支支委扩大会议上,12名支委成员人手一份巡察整改方案,竟无一人对这份抄袭的整改方案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

与抄袭整改方案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当初的巡察问题反馈会上,凤山县人民医院党组书记、院长龙文当场表态“照单全收”“立行立改”“真抓真改”。

但在实际行动中,医院党组竟然奉行“拿来主义”,照抄照搬其他单位的整改方案,甚至在套用的方案中连最基本的关系也懒得梳理和修改,以致“驴头不对马嘴”,漏洞百出,错误连篇。

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闹了一场笑话,但往深里说,却是整改决心、诚意和责任心缺失的表现。

在巡察反馈的问题里,医院存在着在公务接待中违规上烟酒的情况。

医院党组连巡察整改方案都是“一抄了之”,表明医院领导对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警醒,更不能指望其真刀真枪进行巡察整改。

抄袭巡察整改方案不仅是一种文字“乌龙”,更是典型的懒政和不作为,本质上讲是表面文章、形式主义。

巡察监督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整改”。

巡察整改不认真、不落实,搞抄袭、走形式,效果得不到任何保证。

巡察整改不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干扰巡视巡察工作或者不落实巡视巡察整改要求,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抄袭方案“闹笑话”,查处须得“板起脸”。

只有强化巡察整改中的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巡察整改中的形式主义,触动思想、引起重视、形成震慑,才能促进巡察问题真正整改到位,整改方案抄袭形象才会越来越少。

用致谢掩盖抄袭是掩耳盗铃复旦大学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复旦大学7月4日回复爆料人:“予以立案,将按照规定程序开展调查”。

5月30日,网友“argo”发微博称,复旦大学一篇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并@复旦大学。

该论文作者为钱某某。

(7月4日澎湃新闻)对学术论文进行抄袭,这种行为时有发生,为世人所不齿,抄袭者一旦被举报,不仅会被曝光,而且还会受到严肃处理,抄袭的成本与代价相信任何人都无法承受。

我们注意到,抄袭现象大多出现在高等院校,这是因为无论教授或学生,都有学术任务,只要论文获得了通过,意味着职称或学位乃至毕业等证书可以轻松获取,而论文通不过,一切都无从谈起,难怪有人冒着风险也要抄袭论文了。

如今抄袭很容易得手,只要鼠标点一点,立马会出现很多你想要的题材与范文,于是乎抄袭者就会信手拈来,复制一下即可大功告成,聪明的人会略作改动,变成了自己的大作。

只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抄袭容易,反抄袭也很容易,只要再百度一下,被人肉的抄袭者立即现出原形,抄袭的内容会大白于天下。

可笑的是,复旦大学的这名硕士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用致谢原作者的方式可以过关,殊不知此类小伎俩难逃读者的火眼金睛,论文末尾致谢一般用于个别观点的引用,你大篇幅抄袭,已超出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与掩耳盗铃一般,只能属于自欺欺人,最终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又见公文抄袭,作风建设岂能走形式?7月3日,贵州省安顺市纪委监委在其官网通报了一起近期查处的出台制度抄袭拼凑、审核把关不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通报称,镇宁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党政办公室负责人罗建南工作不认真负责,起草文件抄袭拼凑。

(7月4日澎湃新闻网)对党员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来说,撰文写稿既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更是落实工作任务的重要环节,公文质量的高低同样能影响工作任务、政策规定的落实。

文风上联党风政风,下联党员群众,不是件小事,不良的文风,不仅暴露态度有问题,其本身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不仅组织明令禁止,群众更是深恶痛绝。

在撰写公文中借鉴“他山之石”,并无不妥,毕竟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其本身也是进步的过程,对工作对个人都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借鉴绝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热衷于抄袭、习惯于拼凑,不仅写作水平提不高,更会陷入态度不端、作风不实的“泥潭”。

贵州镇宁教科局的干部罗某,在撰文写稿的过程,从网上下载其他地方的文件,连地名、工作方针等关键的重要的内容都敢照抄照搬、抄袭拼凑,显然不是能力方面的问题,是态度、是作风出了问题。

事实上,在早些时候因公文抄袭被惩处的案例并不少,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情况看,领导讲话有抄袭的、心得体会有抄袭的,甚至连整改方案也有抄袭的,可以说是乱象丛生、泛滥成灾,不少党员干部甚至有领导干部都因此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其代价不可谓不惨痛、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虽然,在前车之鉴和“惨痛”代价的震慑之下,近年来公文抄袭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打着“借鉴”的旗号大行“抄袭”之事,发生问题后,不仅自己受到了严惩,更损害了党员干部形象,甚至还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当然,少数党员干部“热衷”于公文抄袭,写文撰稿的过程中敷衍应付、欺上瞒下、瞎编乱画,固然与自身的能力、态度、作风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但也存在上级只负责布置不负责指导、领导习惯于他人代笔、上午安排下午就要结果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导致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出现抄袭、拼凑等作风不实的问题就不足为奇。

要真正减少和防止公文抄袭问题的发生,特别是要杜绝少数党员干部成为只动手不动脑的“文抄公”和“搬运工”,不仅要从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入手,夯实其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过硬的作风,更要有自上而下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