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羊病防治——口蹄疫》教案

《牛羊病防治——口蹄疫》教案

一、概念
口蹄疫是以感染偶蹄兽为主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性疹。
二、病因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在不同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7个主型,即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型和亚洲1型,其中有6个亚型。
(二)未发病场的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包括门卫管理,场区卫生。
严禁非本场的车辆、人员,及猪肉、病畜产品入内。
坚持进行疫苗接种。选择血清型正确的疫苗。
七、复习思考题
口蹄疫是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蹄疫的剖检病变中,心脏病变典型,因其心肌上有或的或,俗“”。
鉴于口蹄疫具有①多种动物宿主,
②高度接触性传染性,
③病毒抗原的多种性和变异性,
④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期短等特点,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使口蹄疫的控制变得相当困难。
(一)发病场的防制措施
①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早发现早处理。
②划定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区内的所有家畜,活动都要受到限制。人的活动也要限制,须活动时,应彻底消毒后才可放行。
掌握口蹄疫的概念及口蹄疫病毒血清型的分类;
掌握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掌握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特点;
掌握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培养学生归纳防治措施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
教学重难点
口蹄疫的概念、口蹄疫病毒血清型的分类(七种主型之间无交叉抗原特性)。
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特点(虎斑心)。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对其它传染病举一反三)。
教具准备
讲授资料,有关微生物形态图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1min)
师生问候
二 导入
(4min)
(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好奇心)
与口蹄疫有关的时政要闻:湖北,江苏,甘肃,英国
三 教授新课(35min)
(播放幻灯片分步骤讲解)
③扑杀、焚烧并掩埋掉病畜及易感家畜。
④紧急消毒。房舍、地面、系畜柱、墙壁、围栏及其他物体,喷洒消毒。住处、挤奶房及其他密闭建筑物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受污染的工作用物品、旧草、褥草、粪便等一律消毒或焚烧。
⑤疫区封锁令的解除:疫区内最后1头病畜扑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清扫,由原发布封锁令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同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防疫部门备案。
五、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病牛,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水疱皮及水泡液中。康复期和潜伏期的病牛亦可带毒排毒。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黏膜和皮肤感染。
(3)易感动物:偶蹄兽(牛、猪、羊等)和人。
(4)发病季节:多为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但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所以也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六、预防
《牛羊病防治——口蹄疫》教案
(一课时)
教材及出版单位
<<牛羊病防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主编:孙颖士
课程类型
讲授为主,病理图片观察为辅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体,通过图示法、问答法、归纳法及举例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初步学会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教学目标及要求
三、症状
(1)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反刍完全停止。
(2)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大至核桃的水疱。
(4)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管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糜烂部可能继发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
(5)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疱,而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四、诊断
(1)初步诊断:①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进行。②剖检:心肌病变及心包膜有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俗称“虎斑心”,质地松软呈熟肉样变。
(2)确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口蹄疫病毒的七种主型之间并无交叉抗原,所以必须查清病畜感染的血清型种类,以便预防。
口蹄疫的多发季节为。
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于和中。
四 小结(5min)
复习讲授的重难点,通过课堂思考题的回答,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五 作业
案例分析(教材)
六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掌握对口蹄疫的诊断方法,初步学会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板 书 设 计
幻灯演示
第一章 绪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