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入世前后对比摘要汽车工业曾长期是我国的幼稚产业。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开放汽车市场是谈得最艰苦的内容之一。
经过努力,有关部门为汽车工业争取到了宝贵的四年半的过渡期。
加入WTO 前后,政府和汽车行业判断,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在研发能力、技术水平、成本价格、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国内外普遍认为汽车产业将是“入世”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
“入世”10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受益于持续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和迅速扩大的国内市场,再加上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应对措施得力,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竞争力明显增强,进口车市场占有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目前,汽车行业“入世”承诺已经全部履行完毕,国内市场已经完全开放,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已经由被动应对“入世”挑战转变为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并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汽车强国。
关键词汽车入世十年行业变化WTO 应对措施正文入世变化“入世”以来,汽车产业无论是产销规模、自主品牌建设、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日益和国际接轨,汽车产品的节能、安全、环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流中级及以下乘用车的价格已经达到或低于国际市场,汽车出口规模大幅提高;自主品牌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已经提高到了30%左右;汽车服务体系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这首先受益于加入WTO所推动形成的体制环境。
在这种大的体制环境下,通过政府、行业等的共同努力,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汽车产业才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产销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入世”以来,汽车产量从2001年的230万辆左右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1806万辆年均增速为24.2%,由2001年的全球第八位提高到2010年的全球第1位,并且未来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位。
①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算,2010年汽车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3%,实现工业增加值9972亿元,占GDP的2.51%;汽车行业直接和直接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相关税收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3%左右;汽车产业对机械、钢铁、电子、橡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众多上游产业及金融、保险、销售、修理、拆解等众多下游服务行业表现出了巨大的带动效应。
(二)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汽车行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等手段不断增强研发能力,自主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商用车企业均具备了较强的整车开发能力,并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乘用车自主品牌企业初步具备了完整的整车开发能力,并掌握了部分发动机和变速器核心技术,不少乘用车合资企业也在外方母公司支持下积极进行本地化开发;汽车行业企业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整体水平已基本接近国际水平,目前已经有上百款新能源车型进入《公告》,部分车型已经实现量产。
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明显改善,排放控制技术普遍达到了国家第IV阶段排放标准,汽车安全技术应用水平日益提高。
(三)自主品牌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一汽、东风、上汽等主要汽车集团积极实施乘用车自主品牌发展战略,2010年自主品牌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企业超过4家。
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主要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实力也不断增强,三家自主品牌企业2010年产销量均超过了40万辆,其中奇瑞产销量接近了70万辆。
本田、日产、通用、现代等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也已经或计划推出自有品牌产品。
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5%左右提高了2010年的30.9%,乘用车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42.6%提高到2010年的45.6%。
2011年以来市场增速放缓,自主品牌乘用车和轿车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自主品牌商用车继续保持绝对市场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95%,主要商用车企业的产销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②(四)汽车行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进展,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在市场竞争和政府推动下,骨干企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兼并重组,代表性事件是一汽收购天汽和川旅,长安重组江铃、兵装集团与中航集团重组汽车业务,上汽重组柳州五菱和收购南汽等多家企业,广汽重组长丰和吉奥等等。
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进行跨区域合作,提升企业集团竞争力。
通过兼并重组,主要汽车企业集团的产销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上汽集团产销超过350万辆,东风集团超过270万辆,一汽集团超过250万辆,前4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达到了62.1%。
入世10年,前4家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由57.2%提高到了63%,前8家由77.5%提高到了81.8%。
(五)汽车进口增势平稳,基本未对国内汽车产业造成冲击“入世”以来,进口汽车市场需求旺盛,但受制于政府调控,2002年、2003年汽车进口量(含成套散件,下同)虽然分别大幅增加到12.8万辆和17.2万辆,但进口汽车与国内汽车市场增长基本保持一致,进口车型主要是国内不能生产的中大排量轿车和越野车。
2005年取消配额管理以来,一系列进口车型纷纷国产,国内汽车合资企业供应能力的不断增强,进口汽车调剂余缺的作用日益凸显。
汽车进口量虽增长明显,但日趋高档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国内市场中占有率仍保持在3-4%左右的低水平。
③(六)汽车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对外投资开始起步“入世”以后,我国汽车出口开始加速,2001年为1.4万辆,2003年达到了3.7万辆,2005年达到17.3万辆,首次超过进口量,2008年达到了68.1万辆。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汽车出口短暂下滑,2010年恢复到了56.7万辆,2011年1-10月超过70万辆。
就出口数量而言,我国已经步入全球十大汽车出口国之列。
汽车零部件出口也呈高速增长态势,零部件出口额从44.1亿美元提高了2010年的413.6亿美元,年均增长28%,预计2011年将突破500亿美元。
同时,汽车行业企业开始加快对外资本输出步伐。
主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均已在海外设立了生产或组装工厂,部分企业还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吉利、上汽、万向等少数企业还积极进行海外并购主要“入世”对策“入世”前后,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入世”一方面使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汽车生产企业能在更大范围内,学习借鉴和采用国外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对汽车工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且长远的影响会更大于近期的影响。
总体上来说,“入世”对轿车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商用车,对零部件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整车,对服务业的影响要大力制造业。
当时认为,必须充分利用5年的保护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产业竞争力,使汽车工业总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1年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为汽车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地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改革汽车进口管理制度,完善进口配额管理办法。
长期以来,进口数量限制(配额管理)是国家保护汽车产业的重要手段,其限制汽车进口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关税。
“入世”前后,由于国家严格限制配额发放数量,导致进口车市场严重供应不足,进口许可证黑市价格屡创新高(超过10万元/辆)。
业界普遍判断,如果严格按照“入世”承诺发放进口配额,将对汽车工业造成重大冲击。
为削弱逐年增加进口配额对汽车产业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在配额管理上实施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并完善汽车进口配额分配办法,适当控制进口节奏等等。
在政府部门的调控下,汽车实际进口规模占国内市场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
2005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了汽车进口配额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对汽车及关键件实施WTO所允许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制度。
商务部于2004年底公布了《汽车产品自动进口许可证签发管理实施细则》(商务部2004年第92号公告)。
二、是调整汽车产业政策,提高投资项目的准入门槛,促进汽车产业自主发展。
2004年6月1日发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取代了1994年制定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取消了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做承诺不一致的内容(如国产化政策等);大幅减少了行政审批,按照有利于企业自主发展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则,改革政府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虽然取消了对外商投资生产发动机的股比限制,但提高了新建投资项目的资金和技术门槛,并要求新建乘用车和重卡项目必须要有配套的发动机生产,继续坚持对外商投资整车项目的50%股比限制,规范汽车产品外部标识,保护和扶持自主品牌企业发展。
2006年底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和2009年2月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补充、完善,并进一步提高了新建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的投资门槛。
三、是改革汽车流通制度,开放汽车金融市场。
为支持国内企业提升汽车销售体系的竞争力,“入世”前后,原国家经贸委等发布文件,明确主要汽车企业集团可以与国外跨国公司合资成立汽车服务贸易企业,上汽、东风、一汽等三大汽车集团分别与大众、台湾裕隆、丰田和马自达等公司成立了多个合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
为规范汽车品牌销售行为,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商务部等于2005年2月发布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推行以厂商授权经营为核心的品牌销售制度。
为促进二手车流通健康发展,商务部于2005年发布实施了《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主要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汽车品牌经销商等经营主体经营二手车,并规范交易行为。
建立汽车金融监管制度,开放汽车金融市场。
2003年年底,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8年1月又进行了修订并合并为一个办法。
上述文件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目前,主要汽车跨国公司都已在华成立了汽车金融公司,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也成立了汽车金融公司。
四、是引导和推动国内企业不断提高零部件本地采购水平。
为遏制进口散件组装、保护和扶持零部件产业发展,有关部门2005年2月发布了《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并自当年4月1日起实施。
《办法》明确,对经核定为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零部件,海关按照整车归类,并按照整车税率计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核定为不构成整车特征的,海关按照零部件归类,并按照相应的适用税率计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此外,有关部门对国内暂时不能生产的部分汽车关键零部件进口实施暂定优惠税率,以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降低采购成本。
五、是有关部门在标准法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出口、研发等方面也出台了诸多保护和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