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实习报告 5 篇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5 篇,欢迎阅读!地质学实习报告1 实习概况:6 月3 日参观天河区火炉山;6 月4 日参观南沙地区小虎岛及开发区采石场。
关键字:花岗岩、泉水、伟晶岩、水对岩石的侵蚀、沙,生物对岩石的破坏、花岗岩装饰品、工程石材、复绿工程自然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在两天的实习中,我们接触到的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和沉积岩。
首先作为背景,介绍一下岩浆岩以及其中的一种——花岗岩。
火炉山的岩浆岩属于侏罗纪时代,南沙旧采石场的岩浆岩属于奥陶纪和寒武纪时代。
我们接触的岩浆岩以花岗岩为典型代表。
岩浆岩种类繁多,根据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产状和成因等因素的差异,以及他们的过渡情况分类,岩浆岩的已知种类甚至达一千多种。
按化学成分,根据SiO2 的含量分类,可以把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超基性岩(SiO266%) 。
其中花岗岩属于酸性岩按矿物成分,可分为含正长石,含斜长石,不含长石的几种类型,其中花岗岩属于含正长石的类型。
按岩石结构,根据矿物在岩石体中的颗粒大小,可分为等粒、斑状、玻璃状和碎屑状等形态。
花岗岩颗粒属等粒状或斑状。
这些形态的形成与岩浆岩成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深成岩由于压力温度高,冷凝慢,形成的结晶颗粒也大根据岩石所处环境的过渡性,浅成岩所处压力温度条件不及深成岩,所以形成的结晶颗粒较小,成斑状或不明显颗粒状喷出岩形成时,压力温度条件骤变,几乎不可能形成完成结晶,所以岩石结构一般呈玻璃状或碎屑状。
花岗岩的颗粒特性一般为等粒状或斑状。
实习第一天的地点是天河区火炉山。
主要目的是了解花岗岩。
刚上山,就发现不少人用桶在几个泉水孔下面接泉水,李老师介绍说这些泉水无须处理,可以直接饮用,这是来自湖区的我所不理解的,因为湖区的水,哪怕是地下水也是必须要烧开才能喝的。
李老师继续介绍这些泉水是如何由雨水经过过滤,进入岩石缝隙,然后通过打入不锈钢钢管将其引出来。
这些介绍澄清了我一直以为泉水是属于地下水的一种的谬想。
因为小时候我到过一个山区,看到那里山上的水是都是从下往上冒出来的,所以脑子里一直都存在泉水是地下水的一个印象。
水从上往下洗刷,是山体岩石的最大破坏者。
上山路上值得一提的是,有同学看到路旁一颗上面长有少量矿物结晶的巨大的乳白色石英石,并提出问题。
李老师介绍这种岩石属于伟晶岩,一般里面都含有生长良好的矿物结晶,比方水晶、金刚石等。
这是我们在书上所没有学过的,回来查找相关资料并根据岩浆岩的成因可以推测出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岩浆侵入地壳某深处,在压力和温度的强作用下,岩浆冷凝非常缓慢,矿物结晶有了充足的时间,于是长成了巨大的伟晶岩; 由于岩浆属于复杂的混合物,伟晶岩中不可避免会包含一些其他的矿物成分,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随伟晶岩一起缓慢冷凝,形成了完整良好的矿物结晶。
了解伟晶岩的特性对开采矿产资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半山腰上有一几块巨大的岩石搭在一起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风,屏风的缝隙不断有泉水流出,下有一个人工湖,我们就在人工湖旁边停了下来,听李老师介绍岩石的放射形,花岗岩石材,宝石的鉴赏等知识——这些都是课堂上没有讲到过的,听后感触颇深。
在这里也有值得一提的发现,我看到大屏风左侧有一个岩石缝隙的泉水中带出了不少黄色的沙,于是提出问题。
李老师立刻解释那正是岩石的风化现象,由于流水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岩石内部“变质”,形成细小的颗粒随流水一起带出,形成沙,长江、黄河里面的河沙来源正是由于这一原理,河流旁边山体的岩石的风化颗粒随水流带到江里,于是便形成了河沙。
所有沙的来源都可根据这一原理解释。
爬上山顶,仍然是巨大的岩石,有的具有相当发达的节理,我想这些应该有流水的作用,有受力变化的作用吧,但不置可否的是生物的作用,在某些发育不是很好的节理里面,我发现了几颗种子和一棵幼苗,但令我疑惑的是节理缝隙里面居然还有土,难道是岩石变成沙,沙再变成土?我不得而知。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上山的路都是我们人开出来的,路上经常会看到有供人休息的亭子,山顶的一块大岩石上还有几个可能是用来造亭子的桩基,有些岩石上还刻有“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
在分析岩石的破坏和风化时,绝对不能忘了我们自己。
骑在羊背上数羊绝不能数漏了身下的那一只。
下山路上,我们几个停下来喝了不好泉水。
好喝!回校路上,在车上看到山脚下有不少石材店,路旁放着不少花岗岩的雕饰品,狮子、观音、弥勒等等。
第一天实习收获总结:澄清泉水的真正来历和,了解伟晶岩的概念,理解水对岩石的侵蚀和沙的来源,体会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效果,浏览花岗岩装饰品。
实习第二天的地点是南沙。
主要目的是参观小虎岛海蚀地貌,考察小虎村某工地地基处理方案和南沙某废弃采石场(由郑老师带队。
鉴于实习报告的重点突出要求,海蚀地貌和地基处理仅作简要介绍。
海蚀地貌属沉积岩结构,层理比较清晰,可以明显看出地质年代的更替和循环,岩石表面千疮百孔,是海水腐蚀和海浪拍打的结果。
其中很多窟窿里放着一些神仙的牌位,这些海蚀地貌对当地的信仰文化看来肯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工地的地基处理方法相当丰富,郑老师说最常见的四种方法在那块工地上刚好全部都有,堆压法、真空堆压法、静压桩、冲压桩一应俱全,就好象那块工地就专门是为我们实习而开辟的。
这些地基处理的方法确实让我开了不少眼界,对我以后的学习肯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我只能说:我们的运气太好。
小虎村之后稍做休整,我们又乘车前往南沙开发区的废弃采石场。
在这里,继续我们的花岗岩之旅。
南沙的花岗岩比火炉山的花岗岩要老很多,属于奥陶纪和寒武纪时代。
岩石的风化相当严重,这里的花岗岩不能用做装饰的石材,所以这个采石场的产品一般都是运往工地,作为铺路的碎石和一些墙壁上的粉刷层或者做混凝土的原料。
在一块碎石堆里,郑老师带我们坐了下来,并就上课的一些知识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再一次讲解了怎样认识花岗岩,怎样判断节理,怎样区别节理和断层的概念,这些我还清晰。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判断岩石的走向、倾向等等。
这里值得称赞的是这个采石场的复绿工程是做得相当好的,非常令人满意,远远看去,整个山头全是一片碧绿,某些岩石裸露的地方还可以看到灌溉用的输水管,蓝的白的非常令人欣慰。
我想我们在开采矿产,改变自然之后能够回头再好好补偿一下自然,至少他不会报复我们太厉害吧。
回校后查找复绿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南沙开发区的复绿工程的从头到尾,确实感叹复绿工程的复杂绝不亚于我们一般的土木工程。
第二天实习感想:人类跟自然的关系就好象网球拍与墙壁,人类的利益就是网球,你打得越重,球弹回来的力就越大; 你打得越轻,球弹回来的力就越小。
力太大,球随时可能飞走而不受你控制,甚至弹到你鼻子; 力太小,球根本就弹不起来。
于是,我们就要感觉出一个合适的力度,不趋不徐,让球在球拍与墙壁之间有来有去,皆大欢喜。
地质学实习报告2 通过对崂山仰口、马山毛公山等地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通过对马山等地的实习研究,对周围环境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各地的地形、岩性等,对以后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马山、崂山、毛公山等的地质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地质地貌的方法,培养地址分析能力。
4、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学实习报告。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马山、崂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崂山、马山的地貌环境特征,学习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
5月10日至5月23日指导老师:*马山崂山仰口毛公山(一)马山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区以西4 公里处,由5 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带,面积约800 公顷,1993 年11 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1994 年4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石林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石林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
该保护区地貌特征,由四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形。
该地已有多年的采石历史,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安山玢岩的柱状节理,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开采,已经开采出数个具有笔直挺拔柱状节理人工露头景观。
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山不仅有被人们称为"石林" 的柱状节理,而且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 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
早在1 • 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
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
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
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 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
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 米左右,高约30 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 马山石林" 。
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
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