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庖厨,厨房。
(23)说:同“悦”,高兴。
(2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
意思是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25)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2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2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意思是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28)戚戚:内心有所触功的样子。
(29)复:禀报。
(30)钩:古代重量单位,斤为一钩。
(31)明:视力。
(32)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
(33)舆薪:整车的柴。
(34)王许之乎:大王认可这话吗?许,认可。
之,指上述说法。
(35)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36)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
见,表示被动。
(37)形:表现。
(38)何以异:怎么区分?何以,凭借什么。
(39)挟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跃过北海。
太山,即泰山。
北海,泛指齐国北边的大海。
(40)语:告诉。
(41)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
枝,同“肢”,肢体。
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均喻指常人不办到的事情。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老,敬爱,后面两个“老”指老人。
幼,爱护,后面两个“幼”指小孩。
(43)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4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语出《诗经·大雅·思齐》。
意思是绐白已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
做榜样。
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
御,治理。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
(46)权:称重。
(47)度:计量长短。
(48)抑:表示选择,和当于“还是”。
(49)危士臣: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
(50)构怨:结怨。
(51)快于心:心里痛快。
(52)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
(53)肥甘:指美味的食物。
(54)轻暖:又轻又嗳的衣服。
(55)釆色:绚的服饰、玩好等。
釆,同“彩”。
(56)声音:指音乐。
(57)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58)辟:开辟。
(59)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
(60)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
莅,临视,指统治。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61)若:如此。
(62)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63)殆:恐怕,可能。
(64)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
(65)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
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
〈礼记·王制》:“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66)齐集有其一:齐国的上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
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
(67)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
同“盍”,何不。
本,指仁政王道。
(68)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69)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
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
(70)涂:同“途”,道路。
(71)疾:憎恨。
(72)赴愬跑来诉说:愬,同“诉”,诉说。
(73)惛:不明白,糊涂。
(74)进于是:达到这一步。
(75)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76)不敏:愚钝。
谦辞。
敏,聪慧。
(77)尝试:试行。
尝,试(78)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团定财产。
(79)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下文的“民”指普通白姓。
(8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放,放荡。
辟,不正:侈,过度。
(81)从而刑之:接着就加以处罚。
刑,处罚。
(82)罔民:陷害百姓。
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83)制:规定。
(84)畜:养活。
(85)乐岁终身饱:意思是好年成时终年温饱。
(86)凶年:荒年。
(87)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
(88)从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之,指国君。
轻,容易。
(8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是使自已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
惟,只。
赡、足。
(90)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
暇,空闲。
治,讲求。
(91)农帛:穿丝织的衣服。
衣,穿。
《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据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者”、教民“树畜”,使老人订衣帛食肉,不致冻馁。
这里所说的冻馁,与无衣无食不同。
(92)彘:猪。
(93)时:季节。
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
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94)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95)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殷曰序,周曰庠。
”(96)中:反复(做)。
(97)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9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意思是,年轻人懂得敬老,都来代劳了。
颁,同“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古/今)(1)吾何爱.一牛古义:爱,吝啬。
今义:爱惜。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以及,用来推及到。
今义: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
(3)至于..兄弟古义:至于,推广到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国,指中原一带。
今义: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从而,接着就。
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一词多义(一)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3)道.芷阳间行:取道。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
(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二)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三)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
(4)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四)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
(五)其(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