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复习进度安排时间准备内容阶段方法提示2007年3月①总体了解教育学考试内容,分析自己现状,总体规划复习;②教育学原理1-10章通读第一轮复习①报考基础辅导班;②理解和归纳相结合;③全面覆盖知识点2007年4月中外教育史10章(中国教育思想史7章+外国教育思想史3章)2007年5月中外教育史6章(中、外国教育制度史各3章)+教育心理学前5章2007年6月①教育学原理全面关注教育学统考的考试大纲,购买最新的辅导用书,准备暑期复习②教育心理学4章+教育研究方法7章2007年7月①制定第二轮复习计划②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第二轮复习①复习题引领法②(新)考纲引领法③重视比较和厘清概念2007年8月①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②中外教育史③根据实际可报一辅导班2007年9月教育学原理2007年10月①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②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小结①同学之间查缺补漏②看教育学领域的期刊、论文2007年11月①制定冲刺复习计划,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②用报考学校的历年真题做模考材料进行实战练习;③做考前整理,强化记忆重点内容。
第三轮复习①冲刺班报名;②重点进行真题分析③强化记忆2007年12月2008年1月①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②查缺补漏初试2008年2月①放松心情,查询初试成绩。
②关注复试分数线。
③对照考纲的复试部分进行准备2008年3月复试关注报考学校的导师和在读博硕士发表的论文2008年4月准备复试或调剂,联系招生单位。
请教上届考生2008年5月关注复试成绩。
录取闲暇时读读教育类期刊2008年6月关注录取通知书。
2010年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及各科复习方法指导研究专业 2009-09-25 10:53 阅读335 评论0字号:大中小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已于8月25日公布。
新大纲的发行,给教育学专业的考研复习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根据历年大纲变化和当年考研试题来看,新大纲对比上一年变动的部分极易成为考点,因此,教育学考研学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熟悉新大纲,以便依据考试大纲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复习。
博仁教育中心做了新大纲解析,希望你大家有所帮助。
一、总体概述2010年教育学考研大纲与2009年相比,在考查目标、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考试科目、题型安排及分值等方面都没有变化,具体分析如下:(一)考查形式:依旧采取全国统考,无论报考哪所学校,考生将使用同一份卷子,全国统一命题和考试。
注: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各个高校的情况不同,有一些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自主命题,不参加国家统考,各位考生要关注学校的招生简章,也可打所报高校的咨询电话进行咨询,以免复习错位,影响整个复习和考试成绩。
(二)考试科目:依旧是五科: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
(三)考试方式:依旧是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是180分钟。
(四)题型安排:1、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供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2、各科分值: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另30分为选做题,两道试题内容分别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考生选择一道题作答。
(五)考察目标:依旧是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六)考查内容:与09年相比,考查的内容上没有变化。
整个一本大纲中,只在“试题示例”部分做了两处小的改变,而且,对全局没有任何影响。
一是将“试题示例”部分的“单项选择题”题目要求由2009年的“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改为“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是将“试题示例”部分“分析论述题”中题目序号由“55~57”题改为“54~56”题。
二、新大纲科目特点分析及各科复习方法指导从总体上看,考试内容趋于稳定。
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从2007年全国统考以后,在2008年做了比较大的改动,经过两年的探索,考试内容趋于稳定,2010年的新大纲与2009年基本相同,甚至2008年的吻合度都非常高。
(一)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非常灵活的一门学科,就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来看,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等最基本的概念知识,到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些重大的课题都涉及到了。
考生在复习教育学原理这门学科时:一要重视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要关注国家、国际发生的教育新闻和教育热点,如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德育改革、公民道德教育、教师培养与准入制度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等。
要有教育的敏感性。
相关的资源很多,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或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信息网等。
三要关注我国、国家目前学术上的研究热点,如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研究、多元文化中的教育发展、师生关系、教育中的“对话”、教育与国家发展、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惩罚等等。
可以获得信息的资源有很多,大家可以看《教育研究》、《教育评论》、《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研究》、各高校学报等学术性杂志等。
利用好图书馆和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
四要在自己所重点阅读和学习的教材、大纲解析和其它相关资料之外,多做拓展性阅读,包括其他的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学原理的复习,一定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学以致用”,学会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千万不能死记知识。
(二)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事件、教育发展脉络、教育人物的思想等,知识点繁多,但是却是很有规律的。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思想等几条线来进行,注意每个教育事实发生发展、教育人物思想特点、教育制度和政策制定的社会背景,一般可以分为经济和政治两大背景。
不要脱离背景来谈事物的好坏。
其次,重视中外教育史的结合,在同一个历史年代,中外教育都是怎样进行的?制定的制度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尤其要重视各个历史年代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观点上的异同之处。
而且,不能只对比同一个历史时期的,还要重视对比和联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别的教育特点和教育思想特点。
第三,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是重点,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几个大国的一些关键性或具有转折意义的法规法案、一些有首创思想或引起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的教育观点。
第四,在复习史实的时候,要注意和现实的教育问题相结合,多思考其对现今教育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一些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还有,要注意正反评价。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
在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上,内容基本上有两大块,一是学习,二是教学,理论比较多,知识点也很多。
首先,在复习的时候,关注各大理论,一定要清楚各个实验及各个理论的特点,在各个代表人物上不要产生混淆。
教育心理不分家,各个理论常常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复习的时候,遇到教育学、中外教育史中有同样的知识,要注意结合起来复习。
其次,在考试的时候,对专业术语的要求比较高,在复习时也要多注意,对一些专业术语不可以随意编造,因为,有可能误差一个字,整体意思都会发生变化。
第三,要注重各个理论发展的始末脉络及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观点的异同。
(四)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是做科学研究多应该具备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具有通用性的,也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任何一个做研究的人,包括硕士研究生,都必须掌握这门课,掌握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可以说,这是一门素质学科,掌握与否,运用的如何,影响着一个人的研究素质。
你的学术潜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研究方法这门学科在某些方面是起了决定作用的。
因此,教育研究方法这个学科,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能因其所占的分值比较小,就放松或忽视了。
在这门学科中,有一部分教育统计的内容,这对考生来说,常常是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文科的学生,在这一方面,一定要重视,学有余力,可以找些教育统计学的相关资料看一看,达到深入理解。
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些知识点知识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并不是考试科目,考生的时间都很紧张,因此,在看教育统计学相关知识的时候,理解就可以,没有必要太深入的钻研。
总而言之,在教育学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
二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
三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
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有主有次,不要不分重点,芝麻西瓜一起抓,否则,复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各门学科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却紧密联系,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我报考的是北师大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史方向。
两次考试,除去公共课两次专业课的成绩是:第一次教育学65 中国通史74 中国教育是73第二次教育学115 教育史135专业课虽然不是很突出,也还算可以吧!所以总结一下复习经验,给后来的同学有个借鉴,也算各自的考研划一个句号。
请看教育学复习方法:一、参考书1、指定参考书《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附加参考书《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参考书的使用1、《现代教育论》是近几年来教育学的一部力作。
全书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教育发生发展的基础、基本问题、研究方法以及未来教育的前景都做了深刻的理论分析。
我个人认为,不要把他看作教材,而是当作学术论著,作为复习的参考。
如果复习一开始就抱着他看,效果往往不大,那些枯燥的理论分析会把你的积极性全部都消磨掉,得到更多的是挫败感,特别是对那些跨专业的同学。
我第一次考试就在这儿吃了大亏。
北师大教育学的试卷更注重的是基础,题目并不难,但不容易得分。
有的题目看着都会,但是提起笔来才发现根本回答不出什么来。
这都是因为基础没打好。
记住:千万不要忽视基础知识,它是进行深层次理论分析的根基。
所以,在全面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看这本书收获更大。
2、《教育学》出版的年代较早,观点有些陈旧,但都是教育学的基础,与其他同类的教材体系差不多。
优点是条理清楚,教育学理论的基本方面全都有所涉及。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可以当作入门教材,比较容易就能搭建教育学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