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标题关于大同市转型的调查报告姓名张东燕专业年级08级企业管理学号***********2009年9月关于大同市转型的调查报告一、前言大家都知道大同是我国煤都,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果单单依靠生产、销售煤炭来增加经济收入,那么这个城市最终会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走向衰退。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希望我的家乡的未来更加辉煌,同时,近三年来,大同市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想知道大同市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是怎样做转型发展的。
基于以上调查目的我于2009年暑假期间对大同市发展改革委、大同市统计局、大同市环保局进行调研。
二、主要内容。
1.大同市的简介大同市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该省最北部,大同市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驰名中外的“煤都”,煤都的称号名副其实,因为该市已探明的煤炭总储量已达718亿吨。
除了煤炭资源外,大同市还用其他自然资源,水泥石灰岩,总储量为21517.6万吨;石墨矿石资源已探明储量为5162.3万吨;熔剂石灰岩资源,累计探明储量7019.2万吨,高岭岩资源已探明储量为17424.35万立方米。
另外,大同市是一座具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首批入选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300年的发展历史孕育了不可复制的大同文化和旅游资源,主要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等很多国家级旅游景区。
2.大同市工业的发展现状大同市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有六大产业: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医药化学、建材。
2005年这六大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分别占到GDP的比重为:煤炭28.9%、电力5.69%、冶金3.89%、机械2.92%、医药化学3.76%、建材2.13%,从这个结构比重中可以看出大同的工业结构是一煤独大。
煤炭产业在大同市经济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对大同市经济的直接支撑力上,还表现在对大同市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间接拉动力上。
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是37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占GDP的28.9%;煤炭运输业实现增加值41.7亿元,占GDP的11.3%。
以上两项实现增加值合计148.7亿元,占全市GDP的40.2%。
大同市的电力是燃煤发电,是煤炭的后续产品。
2005年,电力实现增加值21.2亿元,占全市GDP的5.7%。
煤炭、煤运、电力三个行业,2005年实现增加值共计169.8亿元,占全市GDP370亿元的45.9%。
煤炭产业的影响,还包括对大同市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间接拉动。
依据山西省投入产出计算出的大同市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拉动系数为2.186,按此计算,煤炭间接拉动大同市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增加值126.8亿元,加上煤炭本身实现了增加值107亿元,合计233.8亿元,占全市GDP的63.2%。
可以看出煤炭对大同经济的影响程度,更重要的是大同市的侏罗纪煤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这就更需要未雨绸缪,进行转型。
3.大同市发展战略及转型进程大同市的发展战略是以实现产业转型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全力建设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
大同的转型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大同市委市政府决定着力开发非煤产业,全面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从煤到非煤,政府着力扶持非煤企业做大做强,冶金、化工、建材、轻工、医药等行业均在政府的扶持之列。
但是改革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直到2006年9月4日召开的大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大同市委首次把“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加快推进的经济命题作为大会主题,并作为今后五年努力实现的方向。
市委会提出“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从“黑色”到“绿色”的觉醒。
确定了转型思路,大同市政府采取了相关的发展措施,主要有:在产业转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坚持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通过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布局园区化,努力形成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优势产业、核心企业和特色园区,全面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
做优煤炭支柱产业;继续做强煤化工、电力、冶金三大接续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建材工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六个替代产业。
(1)做优煤炭产业,主要体现在沿着开采—洗选—煤化工和开采—发电—高耗能产业链条延伸,实施以减少污染为主的清洁燃烧工程;以水煤浆、洗选煤、配煤为中心的优质洁净煤工程;以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洁净开采和废弃物利用工程,以气化、加工为中心的煤转化工程;通过实施“四项工程”,变输出原煤为输出电等清洁能源,洁净能源已成为主导产品,深加工产业也逐步成形。
大同依托煤电资源优势,重点延伸电—工业硅—硅橡胶, 电—硅铁—金属镁—镁合金, 电—预焙阳极—超高功率电极等几个产业链,建立镁产品深加工基地、煤质活性炭、高岭土加工生产基地。
(2)做强煤化工、电力、冶金。
煤化工是主要是甲醇化工、乙炔化工、化肥、活性炭、焦油加工、煤制油等。
电力产业主要体现在同煤集团塔山循环工业园,将原煤经过洗选,把略质煤、中煤、煤泥、矸石等废弃物直接送到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坑口电厂的燃烧炉里转化为电流。
高载能冶金产品向纵深发展,同煤钢铁公司新建450万立方米高炉项目竣工,广灵精华集团2条镁合金生产线等项目也建成投产。
(3)壮大六大产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是载重车和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重型机械、铁路机械、基础机械、环保设备、铝镁合金和铝材加工等。
材料工业,主要是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纳米材料、耐火材料、高岭土材料、高性能陶瓷和纤维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以及绿色环保、清洁材料的生产技术等。
、旅游业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
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主要是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物制品、规模种养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业、小杂粮、干鲜果、反季节蔬菜等。
转型的具体做法:1.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来发展,通过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实现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大企业、大集团考察招商,全市各级部门树立零障碍、多体系、全方位的服务理念,快速高效地为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大同提供便捷服务。
依托产业园区来发展,通过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形成产业规模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格局,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装备制造园区、医药工业园区、塔山循环工业园区、龙泉工业园区等,打造“洼地”,筑巢引凤,今年9月,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新厂区正式开工建设,成为第一个进驻该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国有大型企业;蓝星集团在龙泉工业园区投资12亿元、年产3万吨氯丁橡胶项目投入试运行;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完成煤矿、洗煤厂、坑口电厂、甲醇生产、粉煤灰砖厂、水泥厂、高岭土加工等10个项目,成为国内煤炭行业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
依托北京来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近年来,大同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努力寻求与首都文化经济的有效对接。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大批项目落户该市,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大同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达158个,拟引资665.64亿元人民币,履约项目144个,到位资金达110.1亿元。
2.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主要的产业项目有中国重汽大齿公司投资12亿元,年产值30亿元的年产22万台变速箱项目在装备制造园区开工建设;国药集团和威奇达药业公司合作投资12亿元的原料药基地项目已完成土建基础;冀东水泥投资12亿元、年产500万吨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同煤集团与中海油投资300亿元的合作项目、雨润集团投资38亿元的“大同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正式签约;华润投资建设30万吨啤酒生产线、上海复兴与同钢合作年产300万吨钢、北方交通煤机制造、振东药业黄芪中药系列开发、庞大汽贸园区、香港中华煤气油页岩开发等项目积极推进。
基础设施项目铺天盖地:2009年,大同市预投资46.7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8条、桥梁28座、总长105.48公里;总投资203亿元的荣乌高速(大同段)、大呼高速(大同段)、大同至浑源、天镇至大同、浑源至广灵5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大同飞机场改扩建工程以及大同至西安高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东城墙、华严寺、善化寺、文庙、关帝庙、帝君庙、清真寺、纯阳宫、法华寺等名城保护十大工程以及云冈石窟大景区建设也顺利开工;以口泉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首都水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及省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稳步推进;总投资22.9亿元的西郊、东郊、新荣三个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孤山水库城市应急水源、文瀛湖、御河防渗工程、万泉河引水工程全面铺开。
4.大同市转型的初步效果大同市全力投入转型刚刚3年时间,城市的竞争力成上升趋势,以08年为例,大同市的城市竞争力上升到72位,近五年来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近两年中国重汽、冀东水泥、华润集团、江苏雨润、国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先后进驻市该市,上海复兴集团打算与该市签订协议落户大同。
另外,在转型过程中做大电力、化工、冶金这些产业也初见成效。
大同市今年电力投入运营的装机容量达到353.7万千瓦,在“十一五”期末全市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
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变单一输煤为输煤输电并举,实现能源的多渠道输送。
2005年底,大同市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06.7万千瓦。
2008年底达到476万千瓦,增加170万千瓦,年增加转化原煤425万吨。
冶金工业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8.5%的基础上,09年又新上马了豪洋5万吨铜精粉生产线等3个项目。
而重点发展的山橡集团3万吨氯丁橡胶、同煤60万吨甲醇等煤化工项目。
以电力、冶金、煤化工为主的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改写了大同“有煤不能化”“煤强化不大”的历史。
六大替代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仅装备制造业中的煤机制造、电力机车和汽车零部件三大产品,2008年1至10月份就完成销售收入26.2亿元,比07年同期增加15%。
医药行业的产值已占全省的半壁江山,09年上半年完成销售收入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
旅游收入达到了34.41亿元,同比增长11.9%。
全市涌现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达102户。
替代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
与此同时,环境治理也初见成效,全市共拆除锅炉1100台,使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城区覆盖面积85%,完成生态建设30.3万亩,新建高标准高速公路林带40.55公里,一二级公路林带701.8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8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2平方米,截止今年9月前,二级以上天气226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