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论文:对随迁子女学校毕业班学生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德育论文:对随迁子女学校毕业班学生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对随迁子女学校毕业班学生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想要回赠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对随迁子女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结合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如下:一、班级环境,创设感恩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班级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结合“温馨教室”的布置,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创作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美术作品。

二、召开系列主题班队会班会活动是全班师生自主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弘扬个性品质、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

我们可以开展“感恩于心,报恩于行”的活动。

班会紧紧围绕“感恩”,从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朋友以及一切给予我们帮助关怀的人,同学们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感动,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感恩行为,写一封感恩信,自制感恩贺卡、感恩朗诵活动,以实际行动感恩同学,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生活,进而感恩社会。

整个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真情涌动,更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1、深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教师、朋友乃至陌生人给予的恩惠,因此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这样,学生才能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怀有感激之心。

可以围绕“我的成长”大主题召开“欣赏生命”、“感谢父母”、“我爱我家”、“我们都幸福”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

为了加强主题班会的效果,还可以要求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自编自演取材于自己生活的小品,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尊严及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2.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感悟。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每周或每月别人为自己做过的、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班上宣读或者选出体会深刻的文章并放在教室的展示窗里展示。

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为我付出得太多了,你们也许已经忘记曾经为我做过的事,但我永远记得。

”“妈妈,我是您的掌上明珠,每天在家中最忙碌的是您;早上,给我准备早饭的是您;打扫房间的还是您。

您每天为我奔波劳碌,我衷心感谢您。

”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对生活、对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

3.借助故事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

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很深刻,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给学生讲或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

比如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9 岁的德国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便每帮助一个人,就请被帮助的人再去帮助另外10 个人。

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

他的行为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做十件好事’的行动⋯⋯”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可见,这样的故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开始认识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

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由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组织专门的讨论、辩论等活动。

4.引导学生从学会说“谢谢”开始。

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里的回报,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道谢也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

因此,“知恩图报”可以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

我们要求学生:接受教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以及得到同学、朋友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时,要热情鼓掌致谢;接受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递送的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提供了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得到朋友和他人的帮助或他人给予方便时,也要真诚道谢等等。

当学生接受了“道谢也是感恩”这一理念的时候,他们便会做出更多的感恩行为。

5.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对他人的善举和恩情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但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一些简单的行为也是对善意的回报。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教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

事不在多,可以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小事,如: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等。

我们在召开了亲情主题班会后,还组织了“当家一日”体验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

活动之后,不少学生开始主动帮家长做家务,从情感上理解家长,足以证明这样的活动是有效的。

三、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素材,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

五年二期《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使大部分学生被伟大的母爱而感动了,在教授接近尾声的拓展环节,教师和同学们一起以“母爱”为题写诗:“母爱是清凉的风;母爱是遮雨的伞;母爱是滴落的泪;母爱是责备的目光;;;;;我在妈妈的爱中成长”。

同学们补充非常积极,有的说:母爱是灿烂的阳光;有的说:母爱是甘甜的雨露;有的说:母爱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还有的说:母爱是一个巨大的灯塔……随后老师马上布置了一份情感作业——把今天写的诗很诚恳的读给妈妈听。

别忘了说这几个字“妈妈,我爱你!”还得请妈妈写不少于五十字的感受。

第二天一早,就有学生递交这份亲情作业,有个学生说:“妈妈被感动得哭了,我从来不知道妈妈的要求竟如此低!”还有的学生说::“妈妈听了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那时我感到好温暖、好幸福!”也有学生说:“我哭了,因为我也从来没有听妈妈说过‘我爱你’!”……学生健康情感的培育关键是给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平台,儒家提倡的忠、孝、礼、智、信可作为情感平台。

试想:一个有孝心、知羞耻、懂荣辱、讲信用的孩子,他怎么会做错事,怎么会不上进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育情”作为班级管理这棵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果硕。

音乐课上,老师利用歌曲让他们学会感恩。

如让同学们从《烛光里的妈妈》中体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从《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中体验教师的辛勤,从《十送红军》中体验他人为我们所作的贡献,进而产生感恩祖国的心……。

让感恩歌曲响遍学生的心间,温暖孩子们的心田,这是最近几年我们学校毕业班音乐课的主题。

四、利用晨会课,给学生讲感恩的故事、唱感恩的歌曲、背诵感恩的名言。

利用晨会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

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优越生活,给我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我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

要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五年级几位班主任经常交流关于感恩的话题。

一天,《新民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小学生,由于从小被开水烫伤,上身皮肤溃烂,结成了疤痕。

为了不让学生发现这个秘密,再热的天,他都不能T恤衫。

尽管这样,这个秘密还是被发现了。

一次,上体育课,他摔倒了,衣服划烂了,同学们都围了过来,把他扶了起来。

同时,同学们被他身上疤痕惊呆了。

他没有向同学道谢,跑进教室,趴在桌子上,大哭起来。

晚上,他妈妈下班回来,发现儿子的情绪不对。

怎么问,孩子都不吭声,连饭都不吃。

突然,孩子咆哮起来:“我恨你们,你们看看我身上的疤痕,我以后怎么办?同学们都会嘲笑我的。

都是你们的错。

”他用手指指着妈妈。

这时,爸爸一个耳光扇过来。

愤怒的对儿子说:“你最不该责怪的就是你妈。

你小时候调皮,把桌子上热水瓶弄倒了,一瓶开水全倒在你身上,皮肤都掉了,你妈妈吓坏了。

当医生说可以植皮时,二话没说,就让医生从她身上割。

他双腿膝盖以上的皮肤全给了你。

你看见过妈妈穿裙子了吗。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母爱,是天上的云,总让烈日,先从她的身驱穿过,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相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飘泊海角天涯的缕缕思念。

母爱是一条河,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爱,汇成了一个巨大的大海。

母爱在我们身边,却又感觉很远遥。

五、特殊节日,组织感恩活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先并不是非常强调的节日经由媒体宣传后重要性逐渐突显。

其实,中国人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还是比较内敛的,平时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

那么,节日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亲的爱。

1、为妈妈洗一次脚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做得很好:一位年轻的妈妈给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自己三四岁的孩子看到后,也开心的端来一盆水,喃喃地说:“妈妈,洗脚!”从小到大,妈妈细心呵护照料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为我们洗脚的场景吗?我们现在有多少个孩子是自己的妈妈洗过一次脚的呢?没有洗过的,我想说,不管你现在多大了,都不晚,晚上泡个热水,为妈妈认认真真的洗一次脚,感受下十几年来支撑着一个家的母亲的脚!2、重阳节,给爷爷奶奶一个拥抱现在的孩子,成长离不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不管是在老家还是在外地,父母工作忙,要养家糊口,于是就把照顾孩子的任务给了爷爷奶奶。

在我们学校,上学放学时,校门口前都有好多接送孩子的老年人。

见到孙子辈时,第一件事是从他们肩上卸下沉重的书包,拉着小手,快步走出校门。

因为他们回家,还有好多家务活等着他们去做呢,是真正的“免费保姆”。

作为孩子,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爷爷奶奶们的任务,早已完成。

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他们还在辛苦的劳动。

在班队会上,我把这种现象跟学生交流了,让他们从各方面体会到爷爷奶奶的付出。

平时,孩子们肆意地享受着祖辈的爱,虽然他们知道爷爷奶奶爱他们,可让他们说说爷爷奶奶是怎么爱自己的,却没有几个能说得上来,这样很难唤起孩子们心底的感激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周围的人们对他们所付出的一切,而不懂得给予。

对于这种付出,我们应该感谢,不能无动于衷。

3、向警察叔叔敬个礼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我们学校门口都有警察同志维护着同学们的安全,他们早出晚归,风雨无阻,默默地奉献着。

大多数同学对此习以为常,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

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的队会课,对他们的奉献加以引导,让同学们懂得警察叔叔是我们的守护神。

对此,我们该如何表示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在校门口和警察叔叔见面时,向他们敬队礼,说:“警察叔叔好,您辛苦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