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体育学院三年发展规划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方案(附件3)[附件3]体育学院三年发展规划(2003年7月8日~2006年7月8日)壹、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行政是治校之本”的治校方略。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博士点的建设发展为契机,以育人为本,践行“尊重的教育”的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全面建设国际知名、国内壹流研究型综合性具有师范特色的体育学院。
二、总体建设目标以博士点的建设和发展为平台,全面地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进壹步理顺各机构关系,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完成学院的硬件建设,形成体育学院的办学特色,将体育学院建设成为国名知名、国内壹流研究型综合性具有师范特色的体育学院。
三、阶段划分第壹阶段:2003年7月~2004年7月第二阶段:2004年7月~2005年7月第壹阶段:2005年7月~2006年7月四、具体建设目标(壹)硬件建设目标(责任人:姜立嘉、张强)1、既定的目标(1)田径馆—2003年12月底完工。
(2)综合馆—2003年底启动基础工程,2005年底投入使用。
2、新建目标(1)室外灯光网球场—2004年9月底前完工。
(2)人工草坪足球场—2005年12月底完工。
(3)改建校园网球场—2004年或2005年开始动工。
(4)2005年底国际语言学院归仍教学楼。
(5)2006年7月前,建设壹流的实验中心(责任人:张强、王小虹)(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人:姜立嘉、陈钢、张强)1、确定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我院未来三年重点建设学科,争取获得博士点的授予权(责任人:姜立嘉、陈钢、张强、王小虹)。
2、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的建设目标(责任人:姜立嘉、陈钢、张强)。
3、2004年6月前,完成体育教育训练学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方案的制定。
(1)2003年12月,完成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
(2)2004年底,聘请1~2名外校知名学者,为我院博士生导师组成员。
(3)2004年5月前,招收6~8名博士生,到2006年争取达到于籍博士生20名。
4、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责任人:陈钢、赵利明)。
(1)2003年12月前,制定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责任人:陈钢、赵利明)。
(2)2006年前,本学科要有壹名教授,2~3名副教授,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
(3)于研究生中试行双语教学。
5、2003年12月前,完成增设“体育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责任人:姜立嘉、张强)。
6、2004年6月前,完成对新增本科专业(体育新闻专业)进行论证(责任人:陈钢、宫本庄)。
7、师资队伍建设目标(1)规模:我院现有教师95人(军体37人)到2006年教师不再进行大的补充,甚至压缩教师队伍的规模。
主要补充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的规模控制于90~98人左右。
(2)学历结构:目前,我院有硕士之上学位的教师37名(占全院教师人数的39%);本部31名(占本部教师人数的50%);博士生2名(占本部教师人数的3.4%)。
到2006年本部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本部教师人数的60%~65%;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本部教师人数的10%~15%;全院有硕士之上学历的教师应达到50%~55%。
(3)职称结构: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37名(占教师人数的50.5%)。
本部高级职称32名(占本部教师人数的55.1%),军体高级职称16人(占总人数58.6%)。
到2006年争取达到教授14名;副教授44名,高级职称约占全院教师的60%。
(4)学缘结构建设:到2006年由当下具有外校学历的教师比例21%,提高到30%。
(5)梯队建设:到2006年逐步形成较合理的梯队,拉开年龄档次和职称结构层次,使我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年龄平均保持于30岁左右。
(6)性别结构:根据我院的专业特点适当控制性别结构。
8、研究生教育目标(1)导师队伍建设A:博士生导师,根据学校下拨指标严格遴选,于2003年12月前完成第壹批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
B:硕士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到2006年6月前对原有24名硕士生导师再进壹步的筛选,同时对有副教授之上职称的教师再进行遴选。
基本原则是于2年内没有带研究生的导师将被取消研究生的导师资格。
C:2003年12月前,成立“以本院为主,外院为辅”的博士生指导组。
D:争取到2004年6月,聘请国内1~2名于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授,做为我院兼职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三)教育、教学的建设目标(责任人:姜立嘉、陈钢、宫本庄)总体目标:于全国高师体育院系中居领先地位,教育教学达到壹流水平。
1、2004年4月前完成新本科教育课程计划的制定。
2、2006年前,完成基础理论课和主干术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且投入使用。
3、2004年6月前,完成全院教学管理制度细则的制定。
4、到2006年6月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通过外语四级,(从2003级开始执行)否则不授予学士学位;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须通过二级,否则不授予学士学位。
5、到2006年前,要建设2~3门精品课程。
6、2006年前,搞好教育教学“优师工程”建设,每个专业能有1~2名“名师”,形成教学的骨干队伍。
7、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完善教师评估制度,每年对教师进行考核,且逐渐完善教师上课“注册制”。
8、开发第二课堂,培养本科生参加科研的意识。
9、本科生要实行“二书、六证制”二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六证:外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运动员等级证、裁判员等级证、社会指导员证、汽车驾驶证。
10、研究生的教学形式,专业课全部采用开放式教学,多进行专题讨论,师生互动,拓宽研究生视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本科的学士论文,凡是要获得学士学位者均必须通过答辩,否则不授予学士学位。
成立以各部主任为首的专业学士学位评审小组。
12、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学分规定,进壹步的研究和制定我院体育专业的实习计划,我院学生要进行五个月的社会实践,其中四个月以“零课时”出现,从2003级开始实行。
13、进壹步深化军体课程的改革,认真落实“健康第壹”的教育思想,争取到2004年6月前完成军体课程的改革和方案实施。
14、军体教研室的青年教师要进壹步提高教学能力,2006年前达到能胜任专业课教学的水平。
15、每学年要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大赛。
(四)科学研究建设目标1、体育科学研究所要于2003年12月前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
2、2003年10月前,院体育科研所要完成“体育学院三年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和“体育科研所的工作细则”。
3、2003年12月前,完成体育学院科学研究管理制度。
4、2006年6月前,以科研所为主,争取壹种省级体育学术刊物的主办权。
5、建立壹流的实验中心,为博士点和全院的科研工作建立有效的支撑。
6、2005年前,以博士点为平台形成强有力的科研群体。
7、以学科为主成立“三个学术沙龙”。
8、2006年前,副教授教师均要有壹个E级之上的科研项目,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要有壹个D级之上的科研项目。
副教授必须于重点刊物上发表三篇之上的论文,教授必须于重点刊物上发表四篇之上的论文。
9、每年邀请国际和国内知名学者或专家来我院讲学或做学术方案。
10、每年科研所要组织人力,参加国内大型的、学科壹级的学术方案会。
11、于三年内争取拿到2~3项目的国家规划课题。
12、制定和完善科研工作的奖励规定。
13、教授每学期要于本学科内或全院做壹次学术方案。
(五)学生工作建设目标1、工作定位:壹流管理、壹流服务、高效率、高品位。
2、队伍定位: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专家型。
3、全力为校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为学生今后多出路的就业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每年均要搞几次活动。
4、每学期要召开壹次学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包括任课教师),由学生工作组和主管教学院长负责。
5、2003年9月成立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小组。
6、2003年12月成立学生选课工作指导小组。
(六)办学规模建设目标1、本科办学规模(1)体育教育专业:总数为(240~280人)2004年招60~80人2005年招60~80人2006年招60~80人(2)运动训练专业:总数为(200~220人)2004年招70~80人2005年招60~70人2006年招40~50人(3)民族传统专业:总数为(50~60人)2004年招12~15人2005年招10~15人2006年招10~15人(4)体育新闻专业:总数为(20~40人)2004年招20~30人2005年招30~40人(5)网球专业:总数为(30~40人)2004年招10~12人2005年招12~16人2006年招16~20人2、研究生办学规模(1)硕士研究生:总数为(150~180人)2004年50~60人2005年50~60人2006年50~60人(2)博士生研究生:总数为(20~25人)2004年招8~10人2005年招8~10人2006年招12~14人(3)教育硕士:规模控制于20人左右。
(4)课程班:规模控制于150人左右。
(5)函授班:规模控制于300人左右。
(七)训练、竞赛建设目标1、田径:于全国高师中保持前三名。
于全省保持第壹名。
于大学生锦标赛保持前六名。
2、篮球运动男篮:(1)于省级大学生比赛中保持第壹名的水平。
(2)于全国CUBA比赛中保持前八名水平。
(3)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中进入前十二强。
(4)2005年为中国大学生队培养出1~2名队员。
女篮:(1)于省级大学生比赛中保持第壹名的水平。
(2)于全国CUBA比赛中,2004年争取进入前八名,2006年争取夺得第壹名。
(3)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中进入前十二强。
3、冰雪运动(冰上、轮滑、冰壶)2006年前,于国际比赛中获得1~2枚金牌,国内应保持于前三名的水平。
4、武术于全国大学生比赛应获得2~4枚金牌,团体总分进前六名。
5、2005年前,成立校院俩级网球男、女队,争取于2006年前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球赛。
6、健美操运动争取2004年前进入全国大学生单项前三名,团体总分前六名水平。
(八)行政管理建设的目标1、2004年前,全部实现“无纸化”办公。
2、到2006年7月行政管理队伍要充实2~3名本科或具有硕士学位的管理人员。
3、2004年6月前,院办公室、院场地管理中心要制定出所有的管理制度。
4、2006年,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达到校内壹流水平。
(九)经济建设目标1、2003年9月前成立以主管院长为首的院创收工作领导小组。
2、指标预设(1)办学途径(运动系招生、课程班、函授、对外办学)2004年6月50~60万元2005年6月50~60万元2006年6月60~80万元(2)场馆创收2004年6月40~50万元2005年6月50~60万元2006年7月80~100万元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壹)建设壹个强有力的党政班子1、于我校“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壹步认真地实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