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定义: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古老的基本产业。
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农业的发展状况,常常被认为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
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至今依然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感到困扰,很多经济学家都曾为研究这个问题花了极大的精力。
一般的看法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界线,即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达到可以用较少的农业劳动者从事生产,就能提供比过去多得多的农产品,不仅充分满足国内全社会粮食消费之外的需求,还可以大批出口国外。
这就是除满足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之外所谓“剩余农产品”问题,人们总是把它作为社会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条件和标志。
但是,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发达国家通过把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达到了这个目标。
我们就把这种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称之为“现代农业”。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则仍然处于这个发展界线之下,甚至仍然沿袭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仅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着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劳动,而且向社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还十分有限,我们就把它称之为“传统农业”。
二、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划分标准:对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划分,本来是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手段应用的水平、程度和范围来确定的。
凡是大量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有较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高技术配套产业的密切配合,这就是现代农业;如果继续使用常规的生产技术手段,主要还是人畜耕作、人工收种、人背马驮、靠天吃饭等,则是传统农业。
有时,虽部分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或实用技术,包括使用一些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化肥农药等,但它并未使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局面改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很有限,大量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还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那就仍然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
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显然,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
世界各国都曾有农业方面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努力,比如在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农机推广、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籽种培育,以及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开展过大量的工作。
这些努力也都分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对于实现从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农业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有些方面是成功的,而大多数的努力除了使农业产量有一定的变化外,并没有对整个进程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借用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划分的提法,舍弃它在“发展”与“增长”概念中某些特定含义和因果关系的定论,也把上述情况比喻为农业发展与农业增长问题:凡是能够实现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我们就称之为“农业发展”;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转变,仅只是引起农业生产某些方面局部变化的,就只属于“农业增长”。
当然,农业增长与农业发展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农业发展必然也会反映出增长的效果,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却常常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尽管农业生产已经有很大变化,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却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上没有走出困境。
在中国,伴随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产品价格的改革,购销体制的变化,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农村市场的扩张,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从而使中国的农业生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中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本身,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也提示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在这个前提下来探讨农业的发展与增长问题,中国的经验显然是极有意义的。
中国作为一个耕地资料紧缺的人口大国,要解决农业问题本来就已十分困难,而且它还一度面临耕地减少的趋势,使问题更为严峻。
1992年全国耕地面积比1957年下降14.5%,而同其全国人口则增长了81.2%,人均占有耕地也从2.6%亩下降到1.2亩。
面对这种情况,全国人民硬是通过各种努力,还是使粮食生产获得了逐步增长,特别是农村改革后,更使局面有了可喜的变化。
从1957年到1992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1.71%,而粮食产量年平均递增2.4%,其中,从1979年实行改革后的14年,粮食的年增长幅度达到2.7%,尤其是前六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已高达5%,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使全国总产量增长了三分之一,从3亿吨的水平一下就跃上了4亿吨的台阶。
其他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糖料、猪牛羊肉、水果等,也都增长了一倍以上。
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使自己的谷物、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应当看到,中国农业虽然取得了这些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特别是以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在广农村所从事的生产来说,它仍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
因为,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耕作方式,人力畜力使用还比较普遍,在极端情况下,少数地区甚至还存在烧荒、撂荒、轮歇等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
农业机构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很多地区的应用虽然是有效的,但它在农业中的进入范围和作用程度,还远未达到根本扭转劳动生产率低下状态的目标。
即使是实行农村改革后,所通行的仍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也没有跳出传统农业方式的范畴。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出现的增长,从总体上来看,主要还是传统农业方式下的增长行为,虽然要实现这种增长并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它还是证实了,这一种成为落后的传统农业方式与有效的生产增长如此成功地连结起来,甚至达到大体适应这个人口大国需求的程度,在客观上是可能的。
它说明,在传统农业条件下同样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增长潜力。
可是,这种增长有限度吗?要在有限的耕地上保持粮食的增长,这肯定与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关,但单产提高的潜力会有多大呢,这种增产势头的前景将会如何呢?有的人根据农村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认为这些增长主要是因为经济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是源自于过去已经具备的生产能力在改革政策作用下的释放效应,因而表示担心,在这种生产力释放效应完毕之后,中国农业还会增长吗?也有人根据如此悬殊的耕地与人口比例,早就断言中国的农业增长已经到了极限。
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如何实现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显然是一个生产力发展及其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
在这两种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仅农业的发展机制与农业的增长机制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传统农业条件下的增长机制与现代农业条件下的增长机制也是不相同的。
这是因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本身的运行机制就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强调这些区别可以使我们对一个按照一般意义来理解的哲学观点保持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所谓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从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农业定义为质的变化,而把传统农业条件下的农业增长看作量变,以为这种量变的增长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自然地转向实现现代农业的质变,我们就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了。
事实上,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农业增长总是被局限在所属的范围内发生。
传统农业的增长之所以不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增长,是由于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而现代农业的实现是由多种条件促成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新型的高效农业增长,往往并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但这个事实却通常被严重地忽视了,人们总是把农业增长视同为农业发展,并尽力去追求这种增长,以为这就是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
可是,这种结局却并没有出现,中国过去是一个自然经济结构最牢固、历时最长久的国家,因而传统农业及其增长积累也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历史。
可它却一直也没有因此而向现代农业迈出过什么实质性的步伐。
农业,作为为人类生存提供消费资料的产业,它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由人口变化形成的需求状况,一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可是,人们常常只注意到怎样去努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指望着它在满足人类需求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他们把农业生产和人口生产看作是两个各知孤立的过程,认为农业生产只是在提供了产品,也就是在“事后”才对人口生产过程发挥作用。
可是,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生产和消费方式下,当他们发现生产的不断增长往往都被人口的增长吞噬了,便又开始抱怨人口的过快增长,甚至提出所谓消费资料只是按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则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著名论断,并主张以抑制人口增长的办法反过来去适应消费资料的增长。
而且,这种考虑已经日益被有关国家的政策所吸收。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传统农业增长的量变不能跨过人口增长的界限,因而就很难质变到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去。
在传统农业条件下的农业增长。
不仅伴随着严重的人口问题,而且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或者说它反而阻碍了科学技术作用的彻底发挥,因而它不可能顺利地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所以,这种农业增长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毫无疑问,要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从而把一般性的农业增长转变到真正的农业发展的轨道上来,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彻底摆脱大量依赖劳动力投入的传统农业增长机制。
现代农业,当然是以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通过发展较高水平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良种化,包括航空作业、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并采用人工气候装置、自动灌溉系统、信息监控系统和现代生物工程,以及科学化的栽培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等等,从而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但是,在实践中,当我们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时候,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而要全面推行这一套现代科学技术是很困难的。
这种使农业对科技的应用常常处于一种人为的被动局面,推广的代价与取得的效果也往往不成比例。
所以,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直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就可以一步跨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因为它必须首先解决一个机制转换问题。
只有在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转变后,现代科学技术才可能大范围地进入农业生产,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过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和内容,而不是构成使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原因。
五、具体措施:我们这里暂不讨论现代农业的科技问题,仅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即农业发展的机制问题,按照前面分析的思路,进一步提出如下说: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在没有达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前,是无法实现现代农业的。
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客观的,它必须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来确定。
而不仅仅是由某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就可以决定的。
只有生产力全面发展了,不仅农业中的科技应用和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强,而且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从而各行各业,包括农村非农产业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可以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经济环境的同时,又使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出来,才会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