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制度,发展历程篇一: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央银行学》课程作业题目: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摘要】自17世纪中央银行的出现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金融活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央银行的作用日益突出。
目前,中央银行制度已成为一国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关键字】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与发展一、产生历程清末(1905年)由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然而依据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山西商人于清朝年间在归化城设立的宝丰社,无论从职能作用还是制度结构来看,都具有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可以被认为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雏形,为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明清时代随着山西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行业协调和管理,他们自发创造了很多同业行会,或地域、乡谊性的会馆,归化城(呼和浩特)的宝丰社即为其一。
《绥远志通稿》记载:“清代归化城商贾有十二行,相传由都统丹津从山西北京招致而来,……银钱两业遂占全市之重心,而操其计盈,总握齐权,为百业周转之枢纽者,厥为宝丰宝。
社之组设起于,今无可考,在有清一代始终为商业金融之总汇。
”可见,晋商行会——宝丰社,在当时的归化城金融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清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是1905年清末官商合办的银行,它是模仿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而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1908年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
(2)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
1926年7月,国府移迁武汉,同年12月在汉口设中央银行。
(3)国民党时期的中央银行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4)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建立根据地以后,就成立了人民的银行,发行货币。
1932年2月1日,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还在各地设分支机构。
1948年12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的背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
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
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开展“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货币供求,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终于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
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业的调整,灵活调度资金,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快速成长,适度地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贷款;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银行的性质(1)、1953—1978年。
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相适应,1953年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即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在国家计划实施中具有综合反映和货币监督功能。
一直延续到1978年,期间虽有几次变动,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2)、1979—1992年。
1979年,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改革了中国银行的体制,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人民银行的10项职责。
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制度,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在此阶段,我国的银行从国家银行体制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
四、银行制度的完善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责,划转政策性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998年,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
20xx年,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明确界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山西票号史料[d].山西人民出版社90年版,山西财经学院,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合作[2]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d].中国金融出版社,98年版[3]曹龙骐.中央银行概论[d].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99年版篇二: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封建社会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
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封建社会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特点: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
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
资本主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发展趋势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两种社会制度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
这种与当时的上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舞台。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同时得到发展。
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人信服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并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地运动。
当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根本对立美好的价值追求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
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