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个人在完成一项重要活动后,会对活动的结果 (成功或失败)找寻原因,分析诸如努力程度、能 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不同人会有着不同的归因,也会对以上影响因素有 着不同的认识。 维纳把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稳定 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与 因素源(内部—外部)。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
1.低成就动机 2.低自我概念 3.低自我效能感 4.消极的定势
针对习得性无助个体进行矫治时,可以用 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 制、自我评价等策略。
(改编自: /view/115884.htm)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产生了重 要影响,并成为其他动机论的基础。
它还提醒教师应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学生 缺乏动机应归因于那些低级需要未得到充分 满足,因为可能正是这些因素成为学生学习 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六、班杜拉的动机理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 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 信息,形成新的行为,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 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 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 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 强化的期望。
1.低成就动机 2.低自我概念 3.低自我效能感 4.消极的定势
针对习得性无助个体进行矫治时,可以 用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 控制、自我评价等策略。
(改编自: /view/115884.htm)
五、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用“需要”取代“内驱力” 的概念来研究动机的机制,但他们发现需要的种类 不胜枚举,例如,人有成就、附属、支配、爱抚、 自主、尊重、反抗、谦卑等各种需要。 于是,心理学家试图将需要加以归类和组织,找到 测量它们的方法。
成就动机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 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 值的、重要的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水平依赖于三大因素:
一是成功诱因值(Is),即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 二是在某项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 三是成就需要,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 Ms) 这三个因素发生综合影响作用,其结果使个人 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Ts),即成就动机。 用公式可表示为:Ts=Ms×Ps×Is
6、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7、高尚动机和卑劣动机等。
补充、生理性动机
一、饥饿动机
下丘脑可能是控制饮食的中枢
肥胖及其原因 胖不胖?公式: 体重质量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2 正常值20-24.9,如果是25-29.9即过重,3039.9肥胖,40以上肥胖症 肥胖的原因: 1、文化遗传因素 2、情绪因素(焦虑时吃得多,咀嚼面部紧张 降低,情绪压力减少,另一个原因是不良学 习,小时婴儿的任何反应都被认为是饥饿)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 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内部学习动机与 外部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 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 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组成 (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 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 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表3-1 归因类别与归因维度特征的关系
归因倾向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归因倾向是指能引起个体肯定的情感体 验,使个体对未来行为抱有成功的期望,对 行为起动力作用的归因倾向;
消极归因倾向是指引起个体否定的情感体验, 使个体对未来行为的成功感到失望或漠然, 阻碍个体追求行为成功的归因倾向。
维纳认为,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 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 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 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阿特金森认为,当人面临各种任务时,他们会评估自
己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倾向。
力求成功的人 他们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能够
带来成就的任务,这种人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
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
挑战,他们对完全不可能完成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
机水平反而下降。
阿特金森认为,当人面临各种任务时,他们会评估自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4. 强化功能
需要
诱因
内驱力
什么对我们最有吸引力
(三)动机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动机分为不同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4、先天性动机和习得的后天性动机;
5、短期动机和长期动机;
四、动机的归因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从原因来分析行为的引发, 归因论则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的激起。当人 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 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
这种对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分析和推断叫 归因。 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而且 会影响个体后续的行为。
维纳(B.Weiner,1972,1979)的归因理论
强化物的安排与分配原则
在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强化是一个重 要的环节,其中强化物的安排与分配起着重要 的作用。
从量的方面讲,强化的次数与每次提供强 化物的数量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 从质的方面讲,强化物越是符合个体需要, 越会促进学习效果。
强化物的安排方式:
(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
(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
己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倾向。
力求避免失败的人 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
50%时,会采取回避态度,他们不敢面对挑战。他们
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
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为自
己找到合适的借口。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 的学习动机,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 认知内驱力
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 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 会充满自信。
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 运气等,则产生惊异的感觉。
延伸一下
当归因对象是别人时,即为别人的成功பைடு நூலகம்和失败归因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感 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到无 奈。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 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动机 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 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 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 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 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 水平越低。(简称倒“U”曲线)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②替代经验 ③别人的言语劝说 ④情绪唤醒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
必要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 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这三种成分,会伴随学生的年龄 而发生变化。 儿童早期,附属的内驱力最为突出,
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有所减弱, 自我提高内驱力有所增强;
上述两种内驱力都属于外部动机,这种外部 动机容易诱发学生的竞争心,功利心,虚荣 心,但一般不具有持久的推动力量。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 知内驱力方面,要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 习目的的明确,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第三章 动 机
2015-4-8
1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
如果多次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象能力这种 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听任失败, 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LH)。
延伸阅读: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 经典实验提出的。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 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 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 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 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 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 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被试,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围绕动机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动机作用的 机理,存在着各种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三、奥苏泊尔的学习内驱力理论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