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教学设计(三)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自豪感。
2、能力: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3、知识:知道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教学方法】:对比法、讨论法、谈话指导法
【学法之道】:对比法、归纳法
【教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学生在家里收集资料(针对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各项指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歌曲《好日子》
二、讲授新课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板书)
学生阅读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
学生思考:⑴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目标
⑵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⑶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略)
(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板书)
方案一:
多媒体展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学生活动:学生讲课前准备调查的资料分别写在每一项指标的旁边,进行对比,学生根据对比提出问题学生提问并交流:(略)
教师补充:(比较难理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等)
学生归纳意义:(略)
教师小结:(略)
方案二:
1、多媒体展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学生讨论交流:(略)
教师点评总结:(略)
2、品味小康
根据全国标准,结合自己在课前准备调查的资料来品味本地、自己的家庭是否达到小康。
3、归纳意义
学生分析归纳、交流:(略)
教师小结:(略)
(三)、本课小结
师生齐唱《走进新时代》
(四)、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国家、家乡的全面小康建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
2、能力:挥锤家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展望国家、家乡的发展前景。
3、知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方法】:对比法、讨论法、谈话指导法
【学法之道】:对比法、归纳法
【教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学生在家里收集资料(针对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各项指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2——3名学生谈谈对家乡巨大变化的所见所闻
教师小结:我们目前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教师出示多媒体材料“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指标的差距”
教师:但是我们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但什么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呢?怎样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板书)
1、“全面”的含义(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第二◎第一个◆下的楷体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的含义
各小组代表发言:(略)
教师小结:(略)
2、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构想(板书)
⑴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第一个◆下的楷体字
学生活动:将“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中的各项指标分类填入108页的圆圈中。
⑵家乡的远景设想
教师出示多媒体材料“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引导学生阅读
学生活动:将“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中的各项指标按108页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略)
3、全面小康与三步走的战略的关系
⑴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内容。
⑵教师播放反映我国三步走的战略的影像资料
教师提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处于怎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三、本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进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得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目标必将推动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上一个新台阶。
四、板书设计:
总:六个更加
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生活
(发展)(健全)(进步)(繁荣)(和谐)(殷实)全面小康社会的蓝图
政治—政治文明建设
经济—经济文明建设
分:具体内容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