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措施(一)青霉病青霉病也叫蓝绿霉。
是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杂菌,主要危害各种食用菌的菌丝体。
林下栽培时,一定条件下,除危害平姑子实体外,还危害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菇、木耳等。
1、症状与危害青霉常污染菌种和菌袋。
侵染幼菇发病一般顶部呈黄褐色枯萎,生长停止,表面很快长出绿色粉状霉层,其邻近的正常生长的健菇可被传染。
菌柄基部呈黄褐色腐烂,很快长了绿色粉状霉层。
金针菇基腐病,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菌柄基部变黑褐色至黑色腐烂,基部腐烂后子实体倒伏。
幼菇丛发病虽不倒伏,但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发育。
严重发生时,针状的幼菇成丛变黑腐烂。
2、病原青霉(Penicill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青霉属。
常见的危害种有黄青霉、圆弧青霉等。
不同种的菌落呈现不同颜色,有绿色、黄绿色、淡灰黄色、灰绿色、蓝绿色、紫红色等。
营养体菌丝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
分生孢子梗有横隔,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瓶状小梗,形如扫帚。
3. 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青霉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以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土壤、肥料、植物残体传播。
平菇一般不易受青霉菌侵染,但当培养料寂PH值小于4时或含水量不足、培养料碳水化合物过多、幼菇生长瘦弱的条件下,易受青霉菌感染。
4.病害控制①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间落叶、食用菌及菌棒残体,带出林外深埋;发现病菇及瘦弱菇及时清除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②选用新鲜、干净并经暴晒的培养料。
③袋料劳动教养品种,收第一潮菇后及时清理菌棒料面,剔除菇根和弱菇,然后喷洒10%石灰水1次,降低培养料酸度。
覆土栽培品种在发生青霉的地方,及早挖除病菌并撒施石灰粉或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止霉菌蔓延。
④菇床发生青霉菌后,可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二)绿霉病绿霉又名木霉。
是食用菌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竞争性杂菌,尤其是困扰香菇菌棒生产的杂菌病害。
绿霉的寄主范围很广,几乎危害所有的食用菌;分布范围很大,是世界性的食用菌危害菌;危害期长,食用菌的整个生产过程都会受到侵害;危害程度大,严重时可使整批食用菌绝收。
1.症状与危害初期菌丝为白色、细而密,逐渐变为浅绿色。
菌落中央为深绿色,边缘呈白色。
后期变为深绿色,严重时使整个菌袋全部变为墨绿色。
2.病原绿霉菌(Trichoderma spp.),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木霉属。
对食用菌造成危害的主要有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 oningii)、多孢木霉(T. polysporum)等。
木霉最造生长温度为30℃,空气相对温度在95%左右,PH值为3~7。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3.防治方法参考青霉病“病害控制”1、2、3的内容。
(1)香菇菌棒处理①厌氧发菌法:将感病严重的菌袋单层平放,上覆盖潮细土3~5厘米,待香菇菌丝布满菌袋后取出,此期间需遮萌、常检查、防高温。
②温差控制法:根据香菇与绿霉丝生长的温度不同,把感病后的菌袋处理(病部涂抺1%石灰水)运出培养室,置于20℃以下阴凉通风处,可抑制绿霉扩散、香菇菌丝亦能正常生长。
(2)培养料局部处理发现培养料局部有绿霉危害时可以局部涂抺2%甲醛、5%石炭酸、200倍50%多菌灵液、75%甲基硫菌灵溶液,或往污染处撒石灰粉,防治效果也较好。
(三)平菇镰孢枯萎病1.症状与危害主要侵染子实体。
子实体中部发黄,菌盖分化不正常、出现翻卷,生长发育受阻,形成“僵菇”。
严重时,整个菇体变褐枯萎、僵硬或猝倒,但不腐烂。
寄主范围平菇。
2.病原由镰孢霉引起。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该病菌分布广泛,可生活在土壤中、食物上、植物残体上腐生,也可寄生在活的植物体上,危害多种食用菌子实体。
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培养料、土壤、水进行传播,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易引进此病。
4.病害控制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不能使用霉变腐朽的原料。
夏季栽培不宜使用菌渣。
培养料中拌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防止该病发生。
出现病菇及时摘除,加强通风,控制喷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局部处理。
(四)平菇指孢霉软腐病1.症状与危害发病初期,菇床料面长出一层白色绵毛状菌丝、生长很快。
子实体受病原菌侵染后菌柄及菌褶处长满白色菌丝,菌柄从基部向上呈淡褐色软腐状、不但散发臭味。
子实体感病后不发生畸形也不腐烂,但手触即倒。
未软腐的子实体生长受抑制、发育缓慢、且呈污黄色,与正常的子实体有明显区别。
2.病原由指孢霉侵染引进。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该病菌喜酸性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此病。
4.病害控制①培养料进行高温堆制灭菌。
②搞好菇房卫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漂白粉混悬液。
③用0.2%多菌灵(40%悬浮剂)拌料。
④床面出现白色菌被后及时扒除菌被,停止喷水1~2天,并加强通风,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⑤出菇期间,控制用水量和湿度,干湿交替地进行水分管理,加强通风换气。
⑥菇体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菇,并在感染部位喷洒多菌灵或漂白粉。
(五)疣孢霉病(湿泡病)疣孢霉菌侵染导致的食用菌病害叫做疣孢霉病,双孢菇、白灵菇受害又叫湿泡病(褐腐病)、菇疱病,草菇受害又叫湿腐病。
该病在食用菌主产区迅速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
1.寄主范围双孢菇、白灵菇、草菇、平菇、香菇、银耳、灵芝、茶树菇等2.症状与危害该病发生于菇蕾分化期,菇蕾被侵染后形成如马勃组织,不能形成正常的菇蕾,菇农称之为“菇疱”,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
严重发生时,整个菇床见不到1个完整的蘑菇。
在幼蕾生长期受害,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生长,菇柄膨大变形、变质、畸形,后期内部中空,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进而变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腐烂,有恶臭气味。
在高湿条件下,褐色汁液溢出病菇表面,在菌盖、菌柄上出现褐色病斑,被称为“疣孢霉褐斑病”。
在菇体生长后期被轻度感染,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凸起,失去商品价值。
茶树菇受害,子实体停止生长,菌盖、菌柄的组织和菌褶均变为褐色,最后腐烂发臭。
3.病原菌盖疣孢霉病(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半知菌亚门,从梗孢目,从梗孢科,疣孢霉属。
菌丝灰白色、疏散,气生菌丝发达。
分生孢子梗呈轮状分枝,顶端单生分生孢子。
无性孢子两种形态,单胞或双胞的无色薄壁分生孢子和双细胞的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自然条件下生命力能达几年之久。
4.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平时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广泛分布于表土层2~9厘米,土内2~3厘米处的厚垣孢子萌发率最高。
病残体上的孢子在室内外均可越冬。
菇场周围的土壤和废弃物是该病的主要来源。
覆土中的厚垣孢子可导致初侵染。
当孢子落到正在生长的蘑菇上,蘑菇菌丝能刺激孢子萌发。
菇体被病菌侵染至发病需10多天。
分生孢子可由气流、工具、喷水害虫以及操作人员传播引起再侵染。
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疣孢霉病发病严重,阴雨天气有利该病大发生。
疣孢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20℃条件下分生孢子产生量最大,10℃时生长极为缓慢,35℃时不能生长,45℃处理45秒即不能恢复生长,36℃处理48小时失活。
疣孢霉最适PH值为5~6。
5.病害控制防治策略采取“预防为主,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⑴环境消毒搞好菇场的环境卫生,清扫林间枯枝落叶,带出林外集中烧毁;旧床加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0.1%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甲醛)溶液喷洒消毒,也可用石硫合剂涂刷旧床回。
药剂消毒前要让疣孢霉孢子吸水萌发,再用药剂喷杀,效果较好。
⑵覆土消毒在未被污染的地方取土,宜用距地表20厘米以下的土。
疣孢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河泥、塘泥等含疣孢霉孢子较多,不宜使用。
覆土材料消毒方法:一是在烈日下暴晒3~4天,最好加盖塑料膜以提高温度。
二是药剂处理,咪鲜胺锰盐拌土,其方法:每平方米覆土用50可湿性粉剂0.8~1.2克,对水1升,拌土;喷淋法,于菇床覆土后5~9天,喷淋菇床,用量同上。
或使用时用0.1%甲醛水溶液均匀调水,每立方米覆土需工业甲醛2升左右,调至土粒呈湿润状态,然后用薄膜覆盖密闭1天再摊开晾1天,让甲醛挥发后使用。
其他有效药剂有苯菌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涕必灵等。
三是用蒸气消毒覆土,可在65℃以下保持1小时。
⑶培养料消毒若培养料在菇房内进行二次发酵,可结合巴氏消毒法通蒸气消毒。
若不在菇房内进行二次发酵,可用甲醛消毒,按每立方米用10毫升甲醛、2克高锰酸钾的量熏蒸12小时。
或用气雾消毒盒按每立方米2~4克量熏蒸2小时以上。
⑷菇场及其周围消毒蘑菇覆土之后出菇之前,在菇场及周围环境均匀喷洒苯并咪唑类农药,可有效防止疣孢霉病发生。
常有的农药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噻菌灵等,使用浓度为500~1000倍液。
⑸发病菇床处理若遇疣孢霉病大面积发生应立即停止喷水,发病地方撒石灰粉,第二天挖掉菇床上的病菇及疣孢霉菌丝块。
再均匀喷洒苯并咪唑类农药,使用浓度同上。
注意一定要喷湿喷均表层覆土,周围环境也要均匀喷。
甲醛不能用于菇床防治。
(六)轮枝霉病(干泡病)病原菌可引起双孢菇干泡病,又叫轮枝霉病褐斑病、褐斑病、干腐病等;银耳的僵耳病,鸡腿菇的黑斑病等。
1.寄主范围双孢菇、白灵菇2.症状与危害⑴双孢菇、白灵菇症状与危害蘑菇幼小菇蕾受侵染后与疣孢霉湿泡病症状相似,菇蕾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正常的菌柄和菌盖,变为不规则形状的菌块组织,直径1~2厘米、白色、质地较干。
后期菌块组织逐渐干缩,表面没有褐色汁液,无臭味,不黏滑,干泡病由此而来。
中后期感病可有以下几种症状:菌柄粗大、菌盖变小的畸形;菌柄粗大、菌皮开裂,菌盖边缘不圆正;菌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针头状褐色斑点,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需14天左右,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白色为菌丝或霉状物;若菌柄受感染,会使菌柄加粗变褐,外层组织剥裂。
病菇常干裂,长大后菌盖歪斜畸形,菇体腐烂速度较慢,不分泌褐色汁液,无特殊臭味,这是该病区别于疣孢霉病的特征之一。
⑵鸡腿菇黑斑病症与危害发病初期,鸡腿菇菌蕾或幼菇表面可见一层白粉状病原菌,之后菌盖上出现黑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病斑中心凹陷,色泽变深,产生灰白色病原物(轮枝霉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层),后期形成较多粉状孢子。
幼菇发病后可继续生长,但发育不良,色泽灰白,病斑部位质地较干,局限于菌盖表层组织。
随着菇体生长和病斑发展,子实体多呈畸形,菌盖短薄,病斑部位开裂干腐。
后期菌柄受感染,上部外层组织剥裂,表面粗糙产生黑斑。
菌肉由外向内变污白至黄褐色。
病菇腐烂速度较慢,一般不湿腐、不分泌褐色汁液,无特殊臭味。